第81章 定海神針鎮四海!大禹治水,無支祁化敵為友!
字數:3769 加入書籤
五帝時代,人族在賢明君主的帶領下持續發展,但盛極之下,暗流湧動。人族獨占洪荒天地主角之位,氣運昌隆,引得一些昔日霸主如部分心懷不甘的妖族殘餘、被驅逐的巫人部落、乃至一些嫉妒的先天神靈)以及不滿當前格局的混沌魔神殘黨暗中勾結,意圖撼動人族根基。
這一日,諸聖於三十三天外混沌中議會虛擬),商議應對之策。
太清道德天尊拈須道:“人族氣運雖盛,然根基在於大地山河。四海遼闊,水汽連通,若被宵小利用,掀起洪荒水患,動搖地脈,人族必遭重創。”
玉清元始天尊接口:“不錯。需防患於未然。當煉製重寶,定住四海之水眼,穩固水元循環,使外力難以興風作浪。”
上清靈寶天尊笑道:“此事易爾!吾等可合力,取混沌星辰之核,輔以五行精氣,煉製四根【定海神針】,分鎮東西南北四海之眼,非大法力不可動搖!”
女媧娘娘點頭:“可。吾可出一縷造化之氣,使神針能與四海生靈共生,不至過於酷烈。”
接引準提二聖亦道:“善!我等可加持佛法願力,使神針兼具安撫淨化之能,化解水中戾氣。”
諸聖達成共識,當即聯手施為。於混沌中引動地水火風,抽取星辰核心,融入造化、佛法、五行之精,曆時七七四十九日,煉成四根金光閃閃、蘊含無窮重量的巨柱——定海神針!隨後,諸聖親自出手,將神針分別投入四海最深處的海眼之中!
神針入海,頓時四海波平,水元穩固,暗流平息。那些試圖操控水脈的勢力,頓時感到阻力大增,難以直接掀起滅世海嘯,隻能另尋他法。
然而,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些勢力見直接操控四海難度大增,便轉而勾結潛伏在內陸江河湖澤中的強大水族、妖魔,並暗中破壞一些關鍵的地脈節點,同時引動天象異常,最終釀成了一場席卷整個洪荒大地的特大洪水!
洪水滔天,淹沒山嶽,平原化為澤國,無數人族家園被毀,生靈塗炭!其規模之大,危害之烈,遠超以往任何一次天災!
值此人族危難之際,舜帝憂心如焚,遍訪賢能,最終重任落在了名為禹的部落首領肩上。禹乃顓頊之後,其父鯀曾治水失敗被殺。禹承父誌,更為堅毅智慧。
禹臨危受命,並未急於堵水,而是跋山涉水,實地勘察水勢地形。他吸取前人教訓,提出“疏導為主,堵塞為輔”的方略,立誌要疏通河道,引洪入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治水工程浩大,需傾舉族之力。禹身先士卒,手持耒耜,與民眾同甘共苦,風餐露宿,日夜不休。傳說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聽到妻子分娩,第二次看到孩子嬉笑,第三次孩子已會走路,他都因治水緊急,未能進門探望。其公而忘私之心,感天動地,激勵了無數治水民眾。
然而,治水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當禹率眾疏導到淮水流域時,遇到了巨大的阻礙。淮水水底有一妖神,名為無支祁,形似猿猴,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神通廣大,乃是淮水之主,天生掌控水之法則。它性情暴烈,不喜約束,見禹要疏通淮水,改變其水府格局,勃然大怒,興風作浪,屢屢破壞治水工程,與禹為敵。
禹率眾與之搏鬥,但無支祁神通厲害,善於變化,又能操控淮水,治水大軍屢屢受挫,損失慘重。禹雖得部分人族修士及暗中關注此事的龍族如應龍後裔)相助,仍難以降服此獠。
僵持之際,禹並未一味強攻,而是設法調查無支祁的根底與訴求。他發現無支祁雖凶悍,卻並非大奸大惡之輩,其作亂更多是因領地意識與不喜被管教。且無支祁久居淮水,對水脈了解極深,若能得其相助,治水事半功倍。
於是,禹冒險獨自深入淮水水府,麵見無支祁。他不卑不亢,陳說利害:“水神閣下,洪水肆虐,非獨人族之災,亦是水族之劫。水漫金山,魚蝦何存?吾等治水,非為與閣下為敵,實為疏通河道,使水歸其位,永絕水患。屆時,淮水清澈,流域安寧,閣下方能永享逍遙。若一味阻撓,洪水滔天,因果糾纏,恐天道不容,屆時閣下又能獨善其身否?”
禹之言,句句在理,又暗含警告。無支祁雖莽,卻不傻,看著因洪水而渾濁不堪、生靈凋敝的淮水,再想到幕後煽動它的那些勢力已開始過河拆橋),心中亦有所動搖。它被禹的勇氣與誠意打動,更關鍵的是,它意識到,與其被利用當槍使,最終可能淪為棄子,不如順勢而為,既能保全淮水基業,還能賺取一份治水功德。
思忖再三,無支祁終於收起凶性,對禹道:“汝這小輩,倒有幾分膽識和見識!也罷,老祖我便助你一臂之力!但這淮水水道,需按我的意思來疏浚,不得損我水府根本!”
禹大喜過望,當即應允。於是,無支祁化敵為友,憑借其掌控淮水的神通和對水脈的熟悉,親自引導水勢,開山辟路,使得淮水疏導工程進展神速!有了無支祁的例子,其他一些原本觀望或作亂的水族、妖神,也紛紛歸附或避讓,治水大局頓時明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終,曆經十三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在禹的英明領導、萬民的努力以及像無支祁這樣“棄暗投明”者的幫助下,洪水終於被成功疏導,流入四海!洪荒大地重歸安寧,且因河道疏通,水利興修,變得更適宜居住與發展。
禹因治水不世之功,受萬民擁戴,舜帝禪讓,成為新的部落聯盟首領。此時,天下初定,洪水雖退,然疆域遼闊,部落星散,急需一套劃一的治理體係。禹望著版圖上縱橫交錯的河流與山川,想起治水時踏遍的九州土地,決心以地理為基,重塑天下秩序。
他命大章、豎亥二臣,攜帶玉簡、準繩、規矩,遍曆四方,丈量土地,劃分疆界。曆時半載,終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每州設牧一職,總攬民政、軍務、祭祀,又設九山、九川之祀,將散落的部落納入統一的管理體係。自此,人族疆土不再是鬆散的聚居點,而有了明確的“九州”概念,如九片拚圖,共同構成華夏文明的雛形。
為昭告天命,凝聚民心,禹又采九州之銅,聚天地靈氣,於荊山之下設爐鑄鼎。他親執青銅,以治水時繪製的九州輿圖為範本,在鼎身銘刻山川走勢、物產風俗、奇獸祥瑞,更將各州牧的名諱與誓約鑄於鼎腹。曆時三載,九尊巨鼎成,各高丈二,重逾千鈞。九鼎相連,地脈共鳴,竟能映照出完整的九州輿圖,端的是“鼎成而九州定”。
天道感其誠,降下玄黃之氣籠罩九鼎,使其曆經千年不鏽,更有縷縷靈光自鼎身溢出,化作祥雲瑞靄。有上古山川之神托夢於禹:“九鼎者,國之重器,得之則四海賓服,失之則社稷傾危。”禹聞言大悟,令工匠在鼎內暗刻“鎮國”“安民”等古篆咒文,又取自己一滴心血融入鼎足,使九鼎與自身氣運相連。自此,九鼎不僅是疆域象征,更成了護佑家國的祥瑞重寶。
禹正式建立夏朝,定都陽城,以“九州”為疆域,以“九鼎”為信物,開創“家天下”之治。登基那日,九鼎自荊山飛至陽城,懸於宮闕之上,霞光萬道,萬民跪伏,齊呼“大禹王”。有苗部落首領見此異象,歎道:“禹王得天命,九州歸一,我等當順天應人!”遂率部歸附,天下震動。
經此一役,人族不僅戰勝了天災,更以製度與信物凝聚了人心。大禹以疏導之法平洪水,以九州之製理天下,以九鼎之威定乾坤。而無支祁因助禹治水有功,得太上老君點化,褪去凶性,成了正兒八經的淮水正神,受一方香火,常與人族修士論道,倒也逍遙快活。
洪荒的人族紀元,在經曆了洪水的洗禮與九州的整合後,如同被淬煉過的精金,更加堅韌不朽,邁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時代。
喜歡何謂之道請大家收藏:()何謂之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