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理分班

字數:5425   加入書籤

A+A-


    日記:
    .
    1999年1月5日……星期二……晴
    .
    已經一個多月沒寫日記了,在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
    聖誕節前,辦了一期黑板報,我和倩倩兩人合力策劃、排版,辦得挺不錯。25日,學校組織越野賽跑,地點在江堤上,全程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往返跑,起點即終點。我原本很想參加,但優柔寡斷錯過了報名機會。倩倩被體育委員拉去湊人數報了上去,她返程跑不動了,我騎車把她拖了回來,得了個參與獎——一張賀年卡。我們班男女生都拿了名次,都是住讀生。
    元旦前,我又和倩倩組織策劃了元旦晚會的活動環節和室內布置,最後落實下來結果雖不算糟,但還是出了很多小岔子,沒達到策劃的預期效果。例如,采購回來的獎品和零食剛拿到教室就被哄搶了一部分,導致晚會時缺物資,再例如安排打掃教室的人拖到晚會開始之前才打掃完,別的班都開始了,我們還在擺桌椅板凳,導致所有流程延誤等等之類的。在晚會上,幾乎每個人都玩得很高興,除了我。我討厭精心策劃的計劃被打亂,可自己又對保障計劃照常進行無能為力,討厭自己的無能為力。在熱鬧的晚會現場,我關閉所有對外的感知,形成封閉的隻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小宇宙,放空,思考,遐想,獨自享受著內心的淒清。是的,幹這個我擅長。
    .
    據說從我們這屆開始,高考改革為“3+x”,語數外三門必考,然後加選考。具體怎麽個加選辦法還沒完全出台,可以肯定的是還是會有文理科的偏向。所以學校觀望了一學期後,決定下學期要文理分班了。一到七班平行班安排一個文科班,九到十二班快班安排一個文科班,八班是文體藝術班,其他都是理科班。據說最初分班時,根據中考成績,也已經有文理偏向的考慮了。九班作為後期的文科班,分過去的大部分都是偏文科好的人。
    對於分班,我沒啥可考慮的,堅定地選理科。不是因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是我喜歡邏輯推理,討厭死記硬背。對於純靠背誦的東西,我記得快,忘得更快。就像英語的語法我能很快理解,但往往記不住單詞。學英語幾年來,背單詞的時間總是安排在早自習,而早自習又總是我最困的時候,大都是用書擋著臉,假裝在看書,實際迷糊著眼睡過來的,什麽也記不住。更別提政治和曆史了,我連昨天自己吃了什麽都不記得,還能記得幾百年前的某年某月發生了什麽事?我隻是希望理科連英語也不考就好了。對於英語裏不完全符合語法的地方我總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地問為什麽,大概率會得到“習慣用法,記住就行了”的答複,往往這種時候我就很挫敗,我討厭無規律可循的事情,不可控。語文的作文分往往也是不可控的,好在不用專門為作文備考,大差不離地按“固定模式+適當修辭”寫,雖不會得超高分,但也不會丟太多分,相當於是送分題。
    對於文理科都很平衡的人來說,分班卻是一件難以抉擇的事情,這直接關係到他們的高考分數、專業選擇和就業方向。在這個時候,偏科似乎成了一個優點。蘇小鵬來信說他們也要考慮分科的事情了,她在文理科之間有些猶豫:她各科成績都不錯,沒有明顯哪科更強,她也不喜歡死記硬背,但據說女生更擅長文科,男生擅長理科,以後在成績上會慢慢顯現出來。“小點子”學理科是毫無疑問的,他在信裏說他的數學老師十分看重他,推薦他明年報考“少年科技大學”,我也想報考,不過估計沒資格,就算有資格,看我現在這副沒上進心的樣,估計也考不上。
    倩倩是要去文科班的,對於我們這個班,她似乎沒有太多的留戀。小妮子據說也要去文科班。還有一個多月就放假了,期末考試的結果估計會給很多還在猶豫的人一個最終的決斷吧。
    .
    1999年3月24日……星期三……晴
    .
    近來老劉似乎忘記了收日記檢查這茬兒,我寫日記的熱情也懈怠了很多。不知道他是不是此後都不再檢查了,我寫的內容就可以稍放肆點了。
    過了個寒假過了個年,一如既往地睡懶覺、寫作業、串門應付親戚,老三樣,無甚可表。開學沒多久就分班了,人員調動不大,除了方倩倩和小妮子以外,還有副班長和另一個男生去了文科班。從上次倩倩組織辯論會挫敗收到副班長的字條的事開始,我發現副班長原來是個細膩溫柔的人,淺笑低吟,瑩潤白皙的瓜子臉上浮現的小梨渦總能讓人如沐春風。我還沒來得及與這樣人美心善的人結交為好友,她就要調走了,想來以後也不會有多少交集了,著實有些可惜。而那個調走的男生大約是叫陳凡,一個學期了,也沒說過幾句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九班調了一個女生來,在我旁邊,坐之前方倩倩的位子。她叫盧小芳,大圓臉,大眼睛,皮膚很好,白裏透紅,大高個,長得稍微有點壯,不過說話聲音卻是斯文秀氣的,還有點甜膩。人員調動後,班委重新調整:盧小芳頂缺任了副班長,孫藝婷頂了方倩倩的缺,任宣傳委員兼文藝委員。
    蘇小鵬最終還是選了理科,我們仍是同一條戰壕裏的戰友。她近來被寢室關係不和所擾,又和一同考去的老同學兼好友陳丹因為借複習資料的事鬧了點小別扭,於是便越發顯出我這個身在異地的“她最好的朋友”的重要性來。我理所當然地安慰她,自是不在話下。可即便自己身為女人,對“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的說法也是深信不疑的,女人們的是是非非通常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她和陳丹之間,在我看來並沒有什麽值得掰扯的點,可作為她的朋友,需要做的就是傾聽並表明立場與她一致吧。
    還好我不住校,沒有這些讓人陷進去的煩惱。一個多學期了,走讀生和住讀生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也還未現出明顯的要融合的跡象,各自的矛盾、八卦隻是在各自的小圈子裏傳播。
    .
    1999年4月30日……星期五……晴
    .
    距離上一次寫日記又過去了好久,但開篇便沒有什麽好彩頭。期中考試已經過去了,我不想寫些“又沒考好”,“由於馬虎”……但不寫又有什麽可寫呢?我不想今後一翻開日記,滿腦子是考試,是苦惱,但除了考試,除了苦惱,我的生活中還有些什麽呢?
    在腦海中竭力搜尋,那快樂的種子是否在我不經意的地方開出了快樂的花。
    快樂終究是奢侈的。
    .
    文理分班已經有兩個月了,盧小芳對於該學理科還是文科的事似乎還在猶豫,總是在自習的時間問我的看法,讓我幫她分析。作為同桌兼原理科班的學生,我莫名其妙地肩負了幫她分析文理科區別的義務,於是結合她自己的興趣喜好、各科優劣勢、成績排名段位等多方麵情況和我了解到的理科學習的一些思路,掰開了、揉碎了地跟她分析。在我看來:她文理科都比較平均,沒有明顯優勢,但她屬於偏感性的人,她又說她更喜歡文科,對理科就業的方向似乎也沒有明顯偏好,如果我是她就選文科了。而且如果打定主意要回文科班,就要盡早辦手續調回去,拖的時間越長,耽誤的課程越多,對自己越不利。
    .
    1999年5月5日……星期三……陰
    .
    今天,班上叫了一個多學期的吳學新突然對同學們說以後叫他“楊晨”。近幾年,父母離異導致改名的同學不少,幾乎成為了一種“潮流”,但看到那麽興高采烈跟人介紹改名的,他還是頭一個,於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向住讀生跨陣營打聽八卦。
    他父母並沒離婚,據說他本名就叫楊晨,“吳學新”是另一個人,他是頂了“吳學新”的名來上學的。據說他之前用的是“吳學新”的學籍,現在改回成他自己了。作為一個學生,當然知道學籍的重要,可卻弄不清是怎麽辦手續能頂替別人的名字,上學後又把名字改回去的。那到底中考的分數是吳學新考的還是楊晨考的呢?考上學的“吳學新”是什麽原因自己不上學,把名額讓給了楊晨呢?現在的吳學新在幹什麽呢?是輟學去打工了嗎?
    還好這件事是發生在我們這個不算太難上的學校。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蘇小鵬他們學校,我會覺得自己為提高分數拚命努力的初中三年就是個笑話。原來不用那麽努力,有更輕鬆的冒名頂替的“捷徑”可以走。也許,現在就有那麽一個想上我們學校沒上成的學生,他知道這事後,會覺得自己曾經的努力就是個笑話。
    那類似的事情,會不會發生在高考上大學的過程中呢?無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對於我們這些不清楚其中關節的、無背景無關係的人來說,最終還是得靠自己考到一個好分數。
    .
    1999年5月6日……星期四……晴
    .
    盧小芳又占用語文自習的時間讓我幫她分析該學理科還是文科。我已經把我的觀點反複跟她說過很多遍了,至此我已說不出新的觀點和角度,於是,把之前講過的分析又講了一遍。就我了解到她告訴我的情況,我是推薦她學文科的,但她仍舊說著車軲轆話問我“是選文科好,還是理科好呢?!”這樣看來,她應該是心裏已經有了主意想選理科,又擔心選得不對,想找更多的人附和她,好讓她更堅定自己的選擇罷了。
    我對她說:“如果讓我分析,我根據你告訴我的情況,你是更適合學文科的,但是如果你想選理科,也沒什麽問題,那是你的選擇,自己想好了就堅持。無論選文科還是理科,在排名上來看,對你影響都不大,但無論選哪一科,你最好現在就確定下來,搖擺不定是最糟糕的選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至此,我能說的都說完了,也不想再耽誤自己的自習時間去討論她應該學文還是學理,因為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
    .
    看著一個在考試生涯中不斷努力掙紮的孩子平靜地敘述另一個孩子學籍被頂替,甚至因為頂替者不是上的當地最好的高中還略帶一絲慶幸,我心裏五味雜陳。二十多年前的我們,聽說頂替學籍換名字的事就像聽說隔壁鄰居剛結婚沒多久就生孩子的事一樣,聽個新鮮八卦,然後就過去了。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那麽多人都不覺得有什麽問題,甚至當事人都不覺得需要遮掩,沒人覺得侵犯了被頂替者的權益,更沒人會去投訴舉報。大人們覺得能把這事辦成是上麵有人有門路,孩子們怕表現出與大人不一樣的看法被笑話,於是大家就都冷漠地看著並接受,反正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
    時至今日,中考、高考仍是大多數孩子擺脫貧困環境、尋求自身發展的進身之階。近些年,不斷爆出多年前考試舞弊、篡改學籍、冒名頂替上大學等等事件,均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各官方媒體和網絡輿論對考試舞弊違法行為也表示出零容忍的態度。希望隨著普遍法製意識的提升,將來類似的事能越來越少。
    喜歡二十年前的你請大家收藏:()二十年前的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