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文壇怪才

字數:3889   加入書籤

A+A-


    日記:
    .
    1999年10月21日..........星期四..........雨
    .
    今天找盼盼借到在他們班瘋傳的一本書——《校園風景線浪漫中學生》,書中談到中學生的日記、與老師和家長的博弈,還有關於朋友和男女同學的話題,都是處於青春期的學生關注的敏感話題。剛開始,覺得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符合中學生心理的心裏話,慢慢往後看,卻覺得他們口中的生活與我遙不可及。他們與父母、老師平等地交流,爭取自己的權益,這對我來說是什麽?是癡人說夢。不可能有平等的交流,即使一開始說平等、說不秋後算賬,到最後都一定是“誘敵深入”!等你把所有的想法都暴露了,對你圍追堵截,一網打盡。如果真像書裏說的那樣,能和家長老師平等交流,那對家長和老師的素質要求也是夠高的,一般的父母做不到,至少我不相信我的父母能做到。
    我沒法理解書中的人為什麽那麽保護自己的日記,也許是我比他們看得開些吧。曾經有那麽一段時間,我在日記裏也寫心裏話,被人偷看後傳來傳去產生各種不必要的麻煩,後來把那些日記就都燒毀了。而現在,我再也不會那麽單純幼稚地把什麽都寫進日記裏了,我已關上心門,身周長滿堅硬的殼。我不再在乎有人看我的日記,因為不願意讓人知道的決不寫出來,而寫出來的都能承擔被別人看到的後果。漸漸地,寫日記也成了一種溝通的途徑,我想讓別人了解我,但又不想是通過我的嘴告訴他們的時候,我會給他們看我的日記。現在讀以往的日記,也成了我的一大樂事,反省、複盤,一個人要勇於解剖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讀懂自己,了解自己。
    .
    1999年10月22日……星期五……晴
    .
    下了好久的雨,終於天晴了,我似乎現在才知道這個時期原來也是個雨季。唉!雨季的年齡,跟這天氣一樣敏感而多疑。
    .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的習氣,越臨近考試越看不進去備考的資料,看課外閑書反而越發癡迷。近幾日,找樂為借了餘傑的《火與冰》來看,一發不可收拾。初讀,前麵心靈獨白的部分,犀利的調侃,看到後麵也有些許纏綿的柔情,但大部分是如魯迅般的嚴詞和辛辣諷刺。
    我看書喜歡透過文字的表麵去揣測躲在文字後的作者是個什麽樣的人,特別是雜文類的文章。餘傑被譽為文壇怪才,我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隻是疑心他文中追求自由、不喜歡禁錮和束縛,隻是為了寫文章而寫,其想法和觀點並非他一直所堅持的。這也僅僅是我的猜測而已。因為佐證如下:書的前文說錢鍾書不接受央視采訪是故作姿態,如薑太公釣魚,無人逼他釣魚,他也無心釣魚,而直鉤垂釣江邊,不過為引來眾人注意罷了。而在書後的《靦腆》一文中說靦腆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而錢鍾書拒絕采訪的行為正是這種可貴的靦腆。
    前後矛盾,難以捉摸!且不去管他的觀點,隻書中反映出他豐富的知識麵,已足以讓人佩服。
    .
    1999年10月23日……星期六……晴
    .
    從我們班調到九班去的陳凡,近來成了各班語文老師口中的才子,我們幾個理科班的語文老師們競相把他上次考試的作文拿來,當做範文在課堂上朗讀。今天,我通過小妮子的途徑,拿到幾篇抄錄的陳凡的文章,看過後,一種震撼籠罩心頭。
    頭兩篇,《夜》、《窗外》,有點悲戚,有揮之不去雲霧繚繞之感,情愫柔軟、細膩,像個女孩子寫的。接著,《記一次有趣的晚餐》又寫得活潑、俏皮,調侃中透露著幾分學生氣。還有兩首意境不錯的詩,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天地在我心——記餘傑和他的〈火與冰〉》和《隨感錄》。餘傑的文字,給我感覺是第二個魯迅,無論是文筆還是內容,都能帶給人思想上的震撼,而陳凡,則可稱得上是第二個餘傑了。他《天地在我心》一文受餘傑文風的影響較大,思想已然跳出了常規的圈子,顯出本性的狂放不羈,他一改憂己、悲切、念家的小情緒,憂國憂民之情從文中自然流露。而《隨感錄》則是在麵對各種社會現象與認知間出現衝突時,一個外麵的聲音在說我的心裏話。
    陳凡,他桀驁叛逆的火種引燃了我心中寥寥荒原,看著自己這個活在舊時代、思想受束縛的閏土突然在此時醒悟:原來我對世界上的事有那麽多自己的看法,而自己卻如僵屍般隨人行走,說著人雲亦雲的話。看看自己的文章,它們是呆若木雞的“八股文”,呆呆地列隊在那裏無聲地對我嘲笑,我該摘掉那個禁錮思想的套子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但我另有一點疑心:我以前是讀過陳凡的文章的,大多是小兒女婉轉含蓄的風格,和目前激烈狂放的文風截然不同,我疑心他以前是以細膩含蓄為好文章的標準,現在把標準換成了激情豪放,他走在自己劃定好的軌道內,按時到指定的月台,交固定數目的“過路費”,本質都是為了寫而寫,一切風格都是表象和偽裝。
    無論我猜測的是否屬實,陳凡都是個才華橫溢的人,繼續關注他後續的大作吧。
    .
    今天收到春生的信了,字是一如既往地剛勁有力,隻是內容不知近來是受哪本校園文學的影響,越發“酸”起來,全篇文縐縐的,時不時地還掉個書袋,拽兩句詩文。關心和熱情總是沒錯的,隻是和剛看到陳凡那篇一腔正氣、噴薄而出的文字相比,瞬間覺得娘了很多,因此,他也被東霞取笑了好久,被稱為“酸生”。
    另外,上周六的數學考試分數下來了,我130分,很巧,陶然也是。仔細看了下卷子,老師給我多算了9分。好吧,我輸了,心服口服。
    .
    .
    想法的改變有時是某人的一句話,有時是看過的一本書,有時是經曆了某件事,就那麽偶然的一個契機,可能就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我的改變說不上來是哪個時間點,也許是一連串不斷改變的時間點。誰沒有孩提懵懂過,誰又沒有年少輕狂過呢?曾經的憤青,之後大概率也會變成原來討厭的樣子。
    .
    高中畢業後就不再有陳凡的消息,隻是大學時還看過餘傑的文章。
    他那本散文集《壓傷的蘆葦》聽名字就知風格已不同。出那本書時,他已經結婚了,不知那壓傷的“蘆葦”指代什麽,是否指代他。不知是他變了,還是我變了,或者我們都變了,感覺文章沒有了尖銳的言辭和敏銳的洞察力,俗氣而平庸,無法產生共鳴。看《壓傷的蘆葦》如同在拚命掙紮,並非思想碰撞的火花在夾縫中尋求氧氣的快樂的掙紮,而是失望的痛苦的掙紮。就如同他評價王安憶的小說一樣:那隻是“一個曾經很喜歡的作家”,可現在“仿佛是一名閑話說玄宗的白頭宮女,嘮嘮叨叨地說著些散發著腐爛氣味的陳年舊事。”他已迷失在學術的高閣裏了。
    也許,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喪失激情,回歸生活的平淡。人不可能一直像打了雞血一樣,一直對社會和環境站在“高傲”的角度發表自己的不滿。也許,理解了“生活平淡”才是真正的成熟,但看到他的改變仍讓人扼腕歎息。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已經不再愛看激進、憤青的文章,也知道那些被提及的社會問題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形成因素。近些年的他又幹了些什麽呢?有興趣的看官可自行百度,我不想說他的改變、他後來的行為和文章的對錯,隻是發現原來人生有那麽多不經意的岔路,有些人會在岔路上,越走越遠。我隻覺得,曾經的熱情與欽佩都已錯付。
    真正的成熟,是不輕易受他人影響,而對世事有自己的認知。
    喜歡二十年前的你請大家收藏:()二十年前的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