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躲進書裏

字數:8626   加入書籤

A+A-


    日記:
    .
    2001年5月8日……星期二……晴
    .
    好久沒收到小點子、蘇小鵬和春生的信了,想必都忙於高考備考,騰不出空來寫信吧。前幾天勞動節放假,去蘇小鵬家沒碰到她,給她留話,讓她有空到家裏來玩,她也沒來,想必是高考前的事太多了吧……
    放假期間,我的事也不少,除了陪表弟打球,媽媽還非要拉我上街給我買衣服,說上大學還是需要兩身像樣的行頭。買衣服是好事,可上大學的事還沒譜,萬一沒考上或沒考個好大學,這衣服不就成了現成的被念叨的由頭?而且跟媽媽逛街買衣服可不是件輕鬆的事。通常我喜歡的不會買,媽媽會找各種理由給它們扣上“醜”、“奇裝異服”之類的帽子,或者直接對我進行“臭美”、“九精八怪”之類的人身攻擊;而媽媽要買的我看不上,在試穿環節我會各種不配合。在樣式上我倆不存在大的分歧的衣服,大概率會被卡在價格上。經過多年訓練,我已能在看過標簽後和媽媽默契一致地笑著回應服務員:“再看看。”這麽多年了,每次都乘興而出,敗興而歸,毫無意外。
    我厭倦了每次買衣服的折磨,擺出乖巧的樣子說不用買,不用花不必要的錢,穿原來的舊衣服挺好,說不缺衣服,說沒有看得上的,說要在家寫作業,說她的冰棍攤子要人看守……無論說什麽都打消不了媽媽拉我去逛街的心,隻好跟她一起出了門。一下午逛遍了街上賣衣服的店鋪,一件沒買成。媽媽一副任務沒完成下次接著再來,不買到決不罷休的架勢,我終於放棄自己的堅持,同意了買媽媽看中的t恤和休閑褲。不知這妥協能否算是種智慧,還是單純的軟弱。
    現實生活的壓抑、無法抗拒又無力改變,隻能讓人逃離。對學生而言,躲進書裏是一個絕好的方式,書像一個時空隧道,帶我們進入作者塑造的另一個世界,通過文字猜測作者是怎樣的人是我看書的另一附屬樂趣。我又開始看各種閑書了。
    《痛並快樂著》看了大半,白岩鬆在裏麵記錄了許多他的人生經曆、新聞人的生活以及他眼中的世界。文字平實、不華麗,但時而觀點犀利、獨到、引人深思。他記錄的奧運、香港澳門回歸之類的大事件,與我生命中的某一刻同步過,我有的煩惱、迷茫和糾結他也曾有過。他不隻是嚴肅光鮮的媒體人,也是普通的凡人,有幽默活潑、追求時尚的一麵。他說閱讀、足球、音樂是他逃避現實的方法。我深有同感!打球、跑步,運動到精疲力竭,忘我地拉二胡,原來我骨子裏是想逃避些什麽。這書看起來感覺很熟悉,像在看日記,當然他的“日記”比我寫的好。他看到的世界與我不同,他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迷茫的方式與我不同,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也有讓我跳出既有思維反思的地方。他像一位素未蒙麵的好友,分享自己的挫折和迷惑,又像一盞明燈,以自身的經曆指明了某個前進的方向。
    .
    2001年5月11日……星期五……晴
    .
    昨天和丁靜去閱覽室看到一本散文集,寫得挺好,可惜時間有限,我隻看完了前兩篇。
    《悲傷的小號》作者說他喜歡悲傷——淡淡的悲傷,人在失意悲傷時最能接近詩的意向,隻是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已成了一種奢侈品。他說重精神感受、輕物質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具有這種品質的人越來越少,讓他有些悲傷。
    每每考試後,我心中都有淡淡的悲傷。我與浩浩蕩蕩的求學大軍一齊向“大學”的獨木橋進軍,行進中時常忘了自己,物質感官也早已退化,山珍海味還是蘿卜白菜在完成填飽肚子的任務上,並沒區別,過橋的終極目標卻也僅僅是相對長期穩定的物質生活而已。矛盾不?扭曲不?南轅北轍不?我讚同他所說的重精神、輕物質,但這對在生存線上掙紮的人來說沒有意義,對於沒有倚仗的人來說,先要活著,然後才有權談物質或精神。與生存相比,這悲傷反而成了文人的矯情與虛枉。
    可悲!誰可悲?
    根據學校一向的尿性,下午的體育課大概會是高中生涯的最後一節體育課了。藝婷為去見四眼,已早逃了課。體育老師按慣例,從器材室拿了些球出來之後就消失了,讓我們自由活動。大操場旁的籃球場早已被男生們占據,大部分女生回了教室,我和尤友玲拿了個籃球,去小池塘旁的籃球場練投籃。
    小池塘旁的籃球場四周沒有護欄圍擋,我投籃後沒及時跑去揀球,球順著場邊土坡滾到了池塘裏。到塘邊一看,塘裏飄著兩個球,我們的球離塘邊近些,另一個球是一群男生的。看他們說話稚嫩、慌亂的樣子,大概是高一的學生。他們拿著長長的竹竿望球興歎,球已超出竹竿所及範圍,飄到了塘心。我觀察了一下池塘駁岸和四周情況:池塘水麵離駁岸頂約一米二至一米三的樣子。塘邊水位淺,隱約能看見池底,離駁岸近處有一掌大小、高於水麵的小石塊,石塊旁的塘壁有個洞,大小能把手伸進去。我讓尤友玲找男生們借來竹竿,把球往邊上趕,自己則順著駁岸邊慢慢下塘,一腳懸空、一腳踩在高出水麵的石塊上,一手伸進塘壁的洞裏,摳住洞內側凸出的石頭固定住身體,一手去夠尤友玲趕過來的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撿到球上岸,看他們還一籌莫展地圍著商量怎麽辦,一個男生打算爬上塘邊枝杈伸向塘心的一棵柳樹。這方案一看就不可行,且不論那伸向塘中的枝杈能不能承載一個男生的重量,有沒有安全性的問題,就算在樹上用竹竿撥球,竹竿的長度也是不夠的。看他們撓頭的樣子,我忍不住衝他們喊:“你們去多揀些石頭,統一投扔到球的那邊,靠水波把球蕩過來,蕩到剛才我撿球的地方!”“石塊?”男生們楞了會便明白過來,紛紛去找石塊打水。我再次下塘撿球,這次駕輕就熟,動作迅速很多。
    這時正碰到金燕和王晶晶從一旁經過,她們驚訝道:“哎呀!你幹嘛?別……小心!”
    我甩給她們一個笑臉,說:“放心,沒事!”
    把球遞給高一的小男生,他們客氣、羞澀地道謝,隨後便聽到金燕和王晶晶一唱一和地教育:“你們怎麽搞的啊?讓女生幫你們去撿球?”“是啊,有沒有點男人樣?……”我心裏倒很是開心和滿足,滿足於我能快速想到解決辦法,並打破人為劃定的男女壁壘,果斷決定幫他們;滿足於我能想做就做,主動跳下塘,不當嬌氣的“小家子氣女生”,什麽都怕、什麽都不做,讓人供著;滿足於在關鍵時刻我是一個能幫人一把的有用之人。這是件小事,但由此產生自我認定,足以。
    開心沒一會,拿著球回到籃球場,卻發現場地被人占了。我和尤友玲跟他們一起投籃,卻被他們要求離開,說我們影響他們打球。這很可能是我高中時代的最後一堂體育課,我不想把時間耽誤在校內到處遊走、找場地上,於是好好跟他們解釋道:“我們之前就在這打,剛球掉到池塘裏去撿球了,對麵半場的男生就是剛剛跟我們一起撿球的,他們能作證。且不論先來後到,一起打個球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領頭的男生翻著白眼罵罵咧咧地說他不跟女生一起打球,仗著他們人多就上來攆人。剛幫著撿球的男生們畏畏縮縮地聚在對麵半場,什麽也不說,遠遠望著我們這邊。尤友玲一麵拉著我走,一麵說不跟他們一般見識,去我們班男生的場子玩。
    從進入這個學校開始,老師們對體育課不重視,我們自己也不珍惜,在體育課堅持運動的女生一直寥寥。上課沒有足夠的籃球場,想活動胳膊腿隻能看誰先搶占到場地,女生永遠隻能混在男生的半場裏隨便拍拍球。三年了!作為畢業班的女生,我們在自己最後的體育課上竟被學弟驅趕。不願高中生涯的體育課結束得如此窩囊,我心中頓時火起,拽住尤友玲,梗著脖子大聲說:“我們就在這,看他能把我們怎麽樣!他打球沒本事就找場子和人的歪,要是他球打得好,也不必在乎有沒有我們在這打!”我說著用眼神狠狠地盯住那個囂張的領頭男生,和尤友玲不顧他們的牢騷和抱怨,自顧自地玩起來,沒一會,那人便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沒了脾氣。
    唉!這世道,外強中幹的人真不少。遇事指望別人靠不住,一切還得靠自己。
    .
    2001年5月13日……星期日……大風
    .
    似乎我每日所記都是些瑣碎的事,平淡的生活,平淡的人。也許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諦吧!可十幾歲的年紀,誰又會甘於平淡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三毛……的書。翻看了些許片段,其中大部分記錄的是“我”與荷西的故事。看著看著,我腦中現實和虛構的邊界開始模糊。筆者三毛真的就是“我”麽?或者“我”是虛構的小說人物?三毛真的有一個西班牙丈夫?且不論文字裏有多少真實、多少杜撰,“我”與荷西的愛情故事卻真真美得令人向往,六年的婚姻又短暫得令人歎惜。荷西與“我”心意相通,送奇葩的駱駝頭骨當結婚禮物竟能送到對方心坎上;相愛的人下廚做個粉絲,也能吃出“三翻兩抖”的有趣故事;兩人一同探尋奇人異事、一同曆險、一同受苦、一同苦中作樂……三毛文筆樸實、幽默,瑣碎的生活細節和對話也寫得甚是有趣,笑著笑著我又懷疑起來。現實中,貧困潦倒的婚姻雙方麵對個人錯誤真能幽默地說兩句話一笑了之,而不是相互指責、把日子過成一地雞毛嗎?普通人的生活真的會那麽離奇、跌宕起伏、像小說情節一樣嗎?
    “我”與荷西不像夫婦,他倆互不侵犯、互不占有,各自保持獨立自由的關係也很令人羨慕。現實中,太多人把愛與“占有”等同,我似乎也無法例外。三毛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寫得那麽美,美得過於虛幻、超脫,我無法相信它是真實的,懷疑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逐漸長成參天大樹……
    在食堂遇到陶然,點頭、打招呼,然後各自離開。這是數日來,我們僅有的交集,僅此而已,心裏有些悵然若失。這不是我想要的嗎?到底覺得失去了什麽?……
    .
    午間放學時,保衛處處長在校門口檢查校園卡,推著自行車的人自由出入,一個沒推車的男生被攔下來。“我是走讀生。”男生著急地說,語氣還算和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看不像!卡呢?”處長一副貓捉老鼠的鬼樣,上下審視著。
    “卡在教室裏,我有急事!”男生急忙辯解。
    “有什麽急事?把卡給我看!”處長威嚇道,怒目圓睜瞪著男生,仿佛在說:“別在我眼前玩花樣,我火眼金睛,誰也逃不出我法眼。”
    麵對處長的怒視,男生並未退縮,反而怒了,吼起來:“我真的是走讀生!我趕時間要去買東西——今天是母親節!”
    “都什麽時候了,還‘五一’節?!給我看卡!”處長氣勢不弱地反吼回去。男生見其不依不饒地說不通,趕緊轉身一溜煙地跑回教室拿卡。
    故事結束,落幕。
    何斌他們這些安保委員與保衛處長混得熟,平日裏給處長遞兩根煙,說兩句好話,睜隻眼閉隻眼,住讀生也會讓他們出去。今天這男生不會說軟話,注定要多跑幾步路。這個“大孝子”倒是提醒了我今天是母親節。我這個女兒不孝,不僅沒為母親做任何準備,甚至忘了這茬。想想能空出來的時間,看看空空如也的兜,知道了也做不了什麽,隻能作罷。
    夜間刮起大風,飛沙走石,落葉、紙片和各種垃圾打著旋兒在空中飄搖。老遠看見在漆黑一片的校門口外站著個一襲白色西裝短套裙的女孩,身材高挑,齊耳短發把臉遮得僅剩下長方形窄窄的一條,兩眼也各遮了一半,看不清臉。她兩臂交叉緊緊抱在胸前,細細的腿杆緊緊並攏,撐在空蕩蕩的短套裙下,越發顯得她瘦。
    丁靜告訴我那是萬念後我才認出她。兩人一同上前打招呼,好奇她怎麽這時一個人出現在這裏,她淺笑一下,輕聲說:“來接我妹妹放學。”
    夜風涼得讓人發抖,回家路上,我和丁靜皆好奇:我們知道小學時她並沒有親妹妹,那現在這個隻比她小一兩歲的妹妹是什麽妹妹?什麽妹妹會在母親節讓她大晚上一個人來接?各種猜測,堂表妹?後媽的孩子?那個老男人的妹妹?或者……
    .
    2001年5月15日……星期二……晴
    .
    高考前的又一項預備工作來了——學校通知我們班去醫院體檢。
    老班把所有人分成八組,每組由一個班委帶隊。醫院離學校不遠,我帶著我們組的十個人步行過去,拿著各種檢查的單子在醫院各科室上上下下跑來跑去,忙得暈頭轉向。過程中沒出什麽大事,抽血時王晶晶低血糖頭暈,我讓吳雪華陪她坐著歇會,自己帶其他人先去檢查別的項目,等忙活差不多,又回頭帶她倆把剩下的檢查流程走了一遍。所有檢查做完,我也累成了狗,累歸累,心裏卻是開心的。我喜歡這種充實的感覺,喜歡遇事鎮定不慌亂的自己,討厭考試後自卑自責的那個“我”。
    施萊特邀我和東霞晚飯時間去看他踢足球,他說今天穿了專業的釘鞋,還約了幾個踢得不錯的朋友組隊。我吐槽他的“臭腳”和球不沾邊的奔跑實力,不願在不值得的事上浪費時間消耗生命。他亮出結實如磚塊的小腿肌肉,信誓旦旦地說要一雪前恥,改變我對他球技的認知,保證值得一看。東霞沒看過他踢球,懷著好奇和對幹哥哥的捧場,拉我一起去。不出意料,施萊特在場上來回跑了二十多分鍾,一球未進。與上次比,有進步的是碰到球了。我回教室看書,東霞繼續在操場邊給她幹哥哥捧場。
    比足球更吸引我的是《人與永恒》。這是本周國平寫的哲學書,書裏談人生、詩歌、寫作、愛情、孤獨、藝術等等許多。說是哲學書,卻沒有板起一副嚴肅的麵孔長篇大論,反倒像散文、隨感錄,一些有詩意有哲理的句子,寫得精致、俏皮。這書是前兩天從樂為那借來的。樂為寶貝書,但對書麵的幹淨整潔卻沒太高要求,他在書旁空白處作了些眉批、腳注,我看到興致濃時,也謅了幾句感想寫上。這感覺像與作者、與和之後的讀者隔空對話、討論,或激烈,或平靜。
    我是個俗人,注定平庸、無法超脫俗人的七情六欲,可又厭惡自己骨子裏那些無法超脫的卑劣與齷齪,痛恨自己眼高手低,想而不可達,分裂僅在一念間。讀《人與永恒》時,我卻得到了某種寬慰,在平和寧靜的氛圍裏,仿佛自己也沒有那麽可惡可恨了。
    我不是博聞強識、過目不忘之人,書中喜歡的、有所感觸的句子有好多,摘抄些下來,待日後回味,可能又另有一番感觸。
    《人與永恒》摘抄:
    我們讀英雄探寶的故事,吸引我們的並不是最後找到的寶物,而是探寶途中驚心動魄的曆險情境。尋求意義就是一次精神探寶。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
    鼾聲、響屁、飽嗝……這些聲響之所以使人覺得愚蠢,是因為它們暴露了人的動物性的一麵。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人大約都是這樣:自己所愛的人如果一定要失去,寧願給上帝或魔鬼,也不願給他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愛和理解並不能使人原諒,而隻是使人容忍。超脫才使人原諒,因為超脫就是原諒一切。
    愛是苛求的,因為苛求而短暫。愛不是交換,然而一種沒有回報的愛是不能持久的。哪怕是一塊熾燃的炭,在冷空氣中也會自行熄滅。
    一切迷戀都憑借幻覺,一切理解都包含誤解,一切忠誠都指望報答,一切犧牲都附有條件。
    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
    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流,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當然前提是,如果孤獨是可以學會的話。
    性格孤僻屬於弱者,心靈孤獨屬於強者。兩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懼怕受到傷害,後者是因為精神上的超群卓絕。
    人不可能永遠真實,也不可能永遠虛假。承認虛偽本身仍是一種虛偽。
    ……
    .
    .
    在那段迷茫、彷徨、生命力乏弱的日子裏,在向周遭尋不到答案的日子裏,我看了許多被老師家長們定義為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閑書”。這些與應考無關的“閑書”給予的精神慰藉與滋養,在之後許多年裏,時而會跳出來發揮些許作用,而那些經年累月苦讀的“正經書”在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開始,便陸續從我生命中退場。
    什麽是真正的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站在人生的長度看,沒有浪費時間一說,你花費的每一分鍾都會在你身上留下印跡,成為塑造你、使你成為“你”的工具。從宇宙角度看,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徒勞的浪費時間。人們努力在這世間留下痕跡,但痕跡終究會被時間抹平,隻要時間足夠長。
    我們總是功利地為達到一個目標付出時間、金錢和行動,可短期小目標又時常與大目標或後續目標背道而馳。年輕時以健康換金錢地位,年長後用金錢買健康,我們輾轉往複,隻為完成當下的目標,沒有絕對的對錯,道理隻是用來自圓其說的工具而已。
    曾經,我一直在尋找活著的“意義”,後來發現沒有“意義”,人仍會活著。也許,沒有意義就是意義;也許,存在就是“意義”。
    喜歡二十年前的你請大家收藏:()二十年前的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