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遼墓懸蹤 第1章下鄉鏟地皮
字數:4689 加入書籤
我叫姚遠,遼寧朝陽人,曾經因為盜墓判了六年。
出來後,我在朝陽南塔、北塔附近的慕容街,開了家工藝品店,專賣一些戰國紅瑪瑙、化石類的小物件。
本以為生意會不錯,沒想到接下來的特殊三年裏,賠得血本無歸……
這不最近幾年,有些盜墓小說火了嘛,又是出書,又是改編影視劇,賺得盆滿缽滿。
心血來潮之下,我也打算寫一寫,當初盜墓經曆的那些事兒。
首先,我要聲明一點,我寫這些經曆,不是為了炫耀吹噓自己有多麽牛逼,恰恰相反,我要提醒各位,盜墓違法,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切莫走上犯罪道路,否則必定後悔終生!
說起來,我進入盜墓這行,也算是迫不得已,本來沒幹盜墓之前,我是開古玩店的。
那會老朝陽還沒重建,本地的朋友應該能有印象,在老慕容街牌坊附近,有一家賣瓷器、玉器、錢幣雜項的古玩店,就是我開的。
千禧年初,家裏出了變故,欠了一屁股債,古玩店抵押出去也沒能還清。
為了搞錢還債,我開始跟幾個倒騰古玩的朋友,一起下鄉收貨,圈裏人管這行,也叫“鏟地皮”。
當年那時候,算是一線收貨的黃金期,那會兒老物件也多,相關製度還不太完善,掃來的貨隻要“開門”,往“鬼市”上一擺,根本不愁賣。
入行二三十年的老玩家肯定有印象,像是陝西、河南、遼寧、四川、內蒙這些地區,當時都流行“鬼市”,規矩是“電筒不照人臉,東西不問出處”。
現在雖說還有一些自稱“鬼市”的地方存在,但再也沒有當初那種環境了,基本都變成“科技與狠活”的重災區,專坑一些經驗不足,又想撿漏暴富的小白。
當時那會,我跟幾個朋友算是小打小鬧,攤子鋪得不大,沒多少本錢,也不敢壓貨,都是賺點現對縫的快錢。
幹了能有小半年吧,陸續也收了不少東西。
像是銀圓、曆朝曆代的銅錢兒、瓷器瓶罐、老舊桌椅啥的,隻要看得上就收,幾經轉手也賺了點錢,可離著還清外債,還是遠遠不夠。
那時候,三天兩頭總有人追著我要債,整天把人愁死了。
大概九、十月份吧,當時正好趕上秋收前後,所以我印象比較深。
那天還是像往常一樣,早早吃過飯,我跟小潘一起搭夥,準備下鄉收貨。
小潘是我一個不錯的哥們兒,從小一起玩大的,當過8年兵,退伍之後工作不理想,就跟我跑古玩這行了。
那天按照計劃,我倆本來是奔著淩源大王杖子去的。
之前有朋友囑托我幫忙搞點化石,說是有個北京潘家園的大老板,就喜歡收藏化石這類東西,價錢給得不低。
淩源大王杖子是朝陽有名的化石之鄉,鳥化石、魚化石都不少,我倆想去碰碰運氣。
結果那天也是該著了,可能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吧!
我們倆剛到建平葉柏壽附近,摩托車就拋錨撂半道了,小潘鼓搗了半天,說是火花塞不行了。
碰巧有個趕驢車的老頭,秋收裝著滿滿一車苞米棒子回家。
聽說我倆摩托壞了,老頭還挺熱心,非讓我倆跟他走,說是他家二小子有摩托,看看能不能找個多餘的火花塞,幫我們把車修上。
老頭趕著驢車走在前邊,我和小潘推著摩托緊跟著,七拐八拐繞過幾塊苞米地,進了個不太大的屯子。
老頭人挺好,回家連驢車都沒顧上卸,就去倉房幫我倆找火花塞,沒一會兒,果然帶著火花塞回來了。
小潘接過來瞅了幾眼,說是淘汰下來的舊貨,湊合著還能用。
我要給老頭扔點錢表示感謝,他說啥也不要,人特別講究。
車的問題解決了,我也就放心了,囑咐小潘留下來修車,趁著這功夫,我打算在屯子裏四處轉悠轉悠,看看能不能收點貨。
來都來了,也不能白跑一趟,最起碼也要碰碰運氣,事實證明,我賭對了。
我在屯子裏一邊轉悠,一邊開著擴音喇叭,循環播放:
“高價收購老家具,老瓷器,老酒,老銅錢,老銀圓……”
沒一會兒功夫,陸續出來了幾個人。
有提著破銅盆的,有拿著老痰盂的,還有搬個破椅子的,看得我一陣無語……
我是收東西的不假,可沒說收破爛啊,這都是些啥玩意!
最後,總算在一堆破爛東西裏,劃拉出一對,民國時期的圈足帽筒,可惜其中一隻沒保存好,口沿有磕碰,品相大打折扣。
除了這對帽筒,還收了一支晚清時期的老銀簪子,一對“查仁裕”造的粉彩人物糖罐,看著都還不錯,其餘那些破爛都讓他們帶回去了,確實沒法收。
剛點完錢,打發走那幾個人,又來了個瘦巴巴的老頭。
我以為他也有東西要賣,趕緊遞根煙,隨手給他點上,笑嗬嗬問他:
“大爺,你家有啥老東西要賣?”
哪成想,這老嗶登慢悠悠抽了幾口煙,齜著大黃牙衝我咧嘴一笑:
“老東西?嘿嘿,你瞅俺算不算老東西?俺家還有個老娘們兒,你收不?”
我靠,這老嗶登,一看就不是啥好鳥,直接給我整不會了……
“哎!小夥子,你先別走,俺家有點東西,你看看收不收?”
回頭一看,喊我的是個老太太,可能是看我收攤要走了,急三火四地往我這跑。
聽老太太說她家有貨,我趕忙張羅著去看看。
走了沒多遠,到了她家,三間黃泥砌的破草房,東倒西歪,恨不得一個“二踢腳”就崩倒了。
院裏有棵大棗樹,密密麻麻結了不少紅棗,我順手摘了幾個嚐嚐,還挺甜,不得不說,朝陽的大棗確實好吃。
閑談中得知,老太太是自己一個人住,她老伴前幾年腦梗沒了,兒子在朝陽打工,一年也回不來幾趟,說得怪可憐的。
一邊說著,老太太翻箱倒櫃,找出個大號的鋁飯盒來,顫巍巍遞給我,讓我看看裏麵東西,能值多少錢。
我趕忙接過鋁飯盒,掂量掂量還挺沉。
飯盒用皮筋繃了好幾道,上邊刻著一個歪歪扭扭的“李”字,應該是她家孩子上學時候帶飯用過的。
我上學那會兒帶飯,也用過這種鋁飯盒,中午提前一節課,大夥都把飯盒放在教室裏黃泥爐子上熱著,滋滋啦啦滿屋都是各種菜味,特別香,那種感覺挺讓人懷念的,可惜回不去了。
打開鋁飯盒,最上層擺著2枚袁大頭。我看了幾眼,整體線條流暢,包漿自然,邊齒壓力感十足,妥妥地“大開門”,沒啥問題。
除了袁大頭之外,還有不少銅錢,大多是些宋、清時期常見的小平錢,存世量極大,不值什麽錢。
其餘的,就是一些滿洲時期的小日本子錢,更賣不上價。
一堆東西,翻來翻去,總算挑出來一枚,品相還算湊合的乾隆通寶“山底隆”,目測直徑能有27mm上下,應該算是大樣,能值點錢。
還有一枚寶泉局的“雍正通寶”,本來也能值點錢,可惜地章不太好,有點小裂,穿口磨損的也有點大,品相有點廢,賣不上價。
另外,還有一枚民國時期的花錢,“龜蛇七星劍”。錢的正麵是“太平元寶”四個字,上下右左直讀,背麵是“驅邪避惡,振宅平安”字樣,上邊還有兩把交叉劍、北鬥七星、龜蛇圖案。
這枚花錢算是類似“山鬼”的壓勝錢,我挺喜歡的,直到現在還留著,舍不得出。
除了這幾枚能看上眼的,剩下那些也沒啥好東西了,都不太值錢,在鬼市上都是按斤稱的,尤其是那堆滿洲小日本子錢,白給我都嫌占地方,就是垃圾。
正當我在那堆破爛貨裏,來回扒拉的功夫,打飯盒底下,翻騰出一塊不起眼的東西來。
本來我還挺失望的,直到看清這東西是啥,立馬感到震驚!
也正是這個東西,引誘我走上了盜墓這條路,徹底毀了我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