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包拯查案

字數:2547   加入書籤

A+A-


    寅時三刻,天幕還垂著濃重的墨色,更鼓聲在寂靜中悠悠回蕩。
    包拯已經穿戴整齊,借著營中零星的燈火,將昨夜反複研讀的案卷又翻看了一遍。案頭的燭燈忽明忽暗,在那些密密麻麻的記錄上投下晃動的陰影,村民鬥毆的傷痕描述、水師調解的往來文書、甚至死者的屍檢記錄,每一行字都像重錘般敲在他心頭。
    推開營帳,晨風裹挾著天河特有的水汽撲麵而來。包拯緊了緊衣襟,朝著水源地的方向大步走去。
    昨夜與王勃長談時,這位主將說起河畔糾紛,眼中滿是焦慮與無奈:“賢弟,那水源關係著兩村生計,為了爭水,這些年死傷了不少人。我每日派五百官兵駐守,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啊......”
    約莫走了半個時辰,遠處傳來隱約的腳步聲和兵器碰撞聲。五百名水師官兵早已列陣在水源兩側,甲胄在微弱的天光下泛著冷光。為首的校尉見有人靠近,立刻抬手示意戒備,看清是包拯後,趕忙迎上來行禮:“可是新來的包參軍?卑職張猛,奉主將之命在此值守。”
    包拯點頭回禮,目光掃過眼前的場景。清澈的河水在河道中靜靜流淌,兩岸卻立著兩排麵色不善的村民,中間隔著手持長戈的水師官兵,氣氛劍拔弩張。
    “張校尉,可否帶我沿河走一遭?”
    “自然可以!隻是這河道綿長,包參軍怕是要受累了。”
    張猛猶豫了一下,還是喚來兩名熟悉地形的士兵隨行。
    四人沿著河岸緩緩前行,東方的天際逐漸泛起魚肚白。
    包拯一邊走,一邊仔細觀察河道走向、兩岸地勢,不時掏出隨身攜帶的羊皮紙,用炭筆勾勒著地形。
    “這兩地村民水源之爭起於何時?”他突然開口問道。
    “回參軍的話,約莫是五年前。”張猛回憶道,“原本兩村共用這河水灌溉,倒也相安無事。後來上遊的青柳村開墾了大片荒地,用水量激增,下遊的白楊村水源不足,矛盾就起來了。”
    “可曾想過開渠引流?”
    “試過的!水師幫忙挖了兩條支渠,可青柳村說會截斷他們的活水,白楊村又嫌水流太小,根本不夠用。”張猛歎了口氣,“去年秋收前,兩村為搶水大打出手,還死了人......”
    說話間,太陽已經爬上了半空,烈日炙烤著大地。包拯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卻渾然不覺。他蹲下身,捧起一捧河水細細觀察,又在岸邊的泥土上反複丈量。
    “兩村各有多少人口?主要種植什麽作物?”
    隨行的士兵立刻掏出本子,詳細匯報起來:“青柳村三百二十戶,多種耐旱的高粱、粟米;白楊村稍小些,二百八十戶,種的多是水稻,需水量大......”
    不知不覺,已走到河道盡頭。包拯望著遠處連綿的山脈,若有所思。突然,他眼睛一亮,轉身對張猛道:“走,咱們再回源頭看看!”
    返程的路上,包拯走得更快了。當他們再次來到水源上遊時,日頭已經偏西。包拯仔細查看了河道的分叉處,又爬上旁邊的小山坡俯瞰地形,終於露出了笑容。
    “症結找到了!”他興奮地說,“此處河道狹窄,水流湍急,若是遇上暴雨,上遊很容易泛濫,而下遊又常常缺水。若能在上遊修建堤壩蓄水,再根據兩村的需水量,分時段開閘放水,既能防洪,又能解決灌溉問題!”
    張猛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包參軍的法子妙啊!隻是這修壩之事,怕是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
    “此事需從長計議。”包拯點頭道,“先將今日勘察的情況整理成圖,再去兩村走訪,聽聽村民們的想法。對了,還要測算修壩所需的材料和工時。”
    回到營地時,已是掌燈時分。王勃聽說包拯歸來,立刻趕來詢問情況。看著包拯繪製的詳細地形圖和密密麻麻的筆記,這位主將不禁連連讚歎:“賢弟一日之功,勝過我數月謀劃!隻是這修壩之事,牽扯甚廣,還需上奏天庭,調撥錢糧......”
    “師兄所言極是。”包拯目光堅定,“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先召集兩村族長,將方案告知他們,聽聽他們的意見。隻要能解了這水源之爭,想來他們會願意配合的。老百姓,誰不想過上安穩日子啊!”
    王勃拍了拍包拯的肩膀,眼中滿是信任:“好!就依賢弟所言!明日一早,我便派人去請兩村族長。”
    夜色漸深,營中燈火漸次熄滅。包拯卻坐在案前,借著油燈的光亮,將今日的調查結果整理成文書。
    窗外,天河的水依舊在靜靜流淌,倒映著滿天星辰。誰也不知道,這個新來的法曹參軍,能否真正解開這場持續多年的紛爭,又會在天河水師掀起怎樣的波瀾......
    喜歡天庭的夜班請大家收藏:()天庭的夜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