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征南,征南!
字數:3295 加入書籤
應天府的春意總比別處來得早。
"陛下,傅帥已在教場候命。"
內侍總管金英的聲音壓得極低,他知道朱元璋這個主子最恨別人打擾他的思路,可是時間差不多了,因此金英隻能小聲提醒。
聽到金英的提醒,朱元璋"嗯"了一聲,放下了手中的奏折,吩咐道:“去通傳太子吧,今日皇後身體有些不適,就讓太子隨咱一起去城門。”
“是!”
金英領命後,匆匆走出奉天殿。
城門外的校場,早已旌旗如林。
十萬征南大軍列成二十個方陣,玄甲映日,戈矛如葦。
傅友德跨著烏騅馬立於陣前,沐英同樣騎馬立在他身側。
這次的大軍其實是征西,隻不過此次的目標是西南地區,所以直接被稱作了征南軍。
雲南,地處西南邊陲,山川險峻,民族眾多,局勢複雜,猶如一顆隱藏在雲霧中的明珠,等待著大明的光芒將其照亮。
這次出征雲南的大軍主帥是潁川侯傅友德。
傅友德,今年剛剛四十歲,他身材魁梧,麵容剛毅,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沉穩與果敢。
他身旁的沐英今年二十八歲,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義子。
沐英本應該叫朱英,不過因為朱元璋了解了曆史後,便直接把朱英改為了沐英。
他在征南軍中擔任副帥,自幼跟隨朱元璋長大的沐英可以說深受其教誨,對大明以及朱家可謂忠心耿耿。
此次出征定沐英為副帥,也是朱元璋力排眾議的結果。
畢竟,了解曆史的朱元璋知道,沐英以及其後代世代為大明守著雲南邊陲,功勞甚大。
而這,也是朱元璋要給沐英的一個機會。
正當傅友德與沐英交流的時候,一位年輕將領打馬來到二人身旁。
"先鋒官常茂,參見大帥!"
常茂騎著一匹五花馬,身披父親常遇春去世前留給他的獸麵連環鎧,手裏提著那杆虎頭盤龍戟重達五十二斤,也是常遇春生前的兵器。
這小子今年才剛剛二十歲,他去年跟著徐達北征時,單騎衝陣斬了元軍大將李二來,回來後朱元璋就想給他封為鄭國公。
隻不過去年常茂還未及冠,再加上這小子太不穩重,而且功勞也不夠,所以當時有不少反對意見。
朱元璋盡管非常看重常遇春這個老兄弟,連帶著對常茂也愛屋及烏。但是涉及到軍國大事,老朱也不會因為常茂力排眾議。
而這次,讓常茂跟著傅友德去雲南,這也是朱元璋的一點小心思。
畢竟,現在的太子日漸穩重,在朝堂也慢慢站得住腳了。
除了常茂是太子小舅子的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小子現在成了高陽秋的大舅子。
這兩重關係考量下來,再加上朱元璋對常遇春的感情,常茂就這麽理所應當地拿到了這次征南軍前鋒大將的位置。
此刻,常茂可謂春風得意,他正咧著嘴笑,露出兩顆虎牙,全然沒個將軍的樣子。
見狀,傅友德皺了皺眉。
對於常茂這小子,其實傅友德也是很看好的,但他就是有時候看不得常茂這癡癡的樣子。
其實剛開始傅友德並沒有打算帶上常茂,這還不是朱元璋把他叫到了宮裏跟他談了談心,傅友德最後才在朝堂上提出來要帶上常茂的。
傅友德之所以妥協,倒不全是朱元璋這個皇帝的原因,主要還有兩點原因。
第一,常茂是常十萬也就是常遇春的兒子。
常遇春,大明開國的第一猛將,一生征戰無數,戰功卓著,被譽為“大明第一戰力”。
除了這一點外,傅友德其實跟常遇春也有一份香火情。
最早的時候,傅友德是陳友諒的部下,也就是那個曾經與朱元璋唱對台戲的大boss。
在龍鳳年間,各方勢力紛爭不斷,傅友德在陳友諒麾下雖然也有一定的功績,但始終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直到機緣巧合下,是常遇春收服了傅友德,將他帶到了朱元璋的身邊。
可以說,常遇春不僅是他傅友德的救命恩人,更是他的老上級,對他有著知遇之恩。
因此,傅友德對常家一直心懷感激,此次答應朱元璋帶上常茂,也是為了還一份香火情。
第二才是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想讓傅友德帶常茂多鍛煉鍛煉。
常茂是整個二代裏麵最被朱元璋看好的一人,他自幼習武,天賦異稟且性格豪爽,朱元璋深知培養下一代將領的重要性,因此,朱元璋想要把常茂提前鍛煉出來,將來好作為太子朱標手中的一把刀,為大明的江山社稷保駕護航。
當然了,常茂這個家夥在傅友德看來,別的大毛病沒有,就是性格有些太跳脫,再加上之前有過在戰場上擅自做主的黑曆史,這就讓傅友德決定到時候一定要好好約束一下這小子。
"常先鋒,"傅友德的聲音適時想起,"你部五千鐵騎為開路先鋒,稍後等陛下舉行誓師後即可出發,務必要在五日內到達沅州渡口。記住,進入雲南後,不許擅自做主行動,要在那邊勘測敵情,順帶等大軍到來,明白嗎?"
"末將遵命!"常茂把胸脯拍得震天響。
其實常茂何嚐不清楚傅友德說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他常茂可是有黑曆史的,不過那也是之前的曆史了,這次,他決心一定聽話。
喜歡頂級帶娃:我給朱元璋帶大孫請大家收藏:()頂級帶娃:我給朱元璋帶大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