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魏室新立,幼主沉毅

字數:2606   加入書籤

A+A-


    曹丕的暴斃如同晴空霹靂,給蒸蒸日上的曹魏帝國帶來了巨大的震蕩。然而,帝國並未因此傾覆。年僅二十二歲的太子曹叡,在一片驚疑與憂慮中,於洛陽北宮匆匆即位,成為大魏的第二位皇帝。
    這位年輕的皇帝,在祖父曹操和父親曹丕的熏陶下,早已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沉穩與睿智。他深知此刻危局:外有劉備鯨吞江東,虎視眈眈;內有強臣環伺,宗室心思難測;更兼遼東公孫氏趁國喪再度舉兵叛亂,聲勢不小。
    曹叡並未慌亂。他展現出驚人的政治手腕和決斷力:
    1. 穩定核心:他充分信任並依靠父親留下的輔政班底——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對司馬懿,委以尚書仆射之職,參決機要;曹真、曹休分掌中外軍事;陳群繼續推行“九品中正製”,穩固士族之心。既倚重其才,又相互製衡。
    2. 果斷平叛:他采納司馬懿之策,以雷霆手段,命曹真率精銳遠征遼東,同時輔以政治分化。曹真不負眾望,迅速擊破公孫淵叛軍,平定遼東,消除了肘腋之患,也震懾了國內潛在的不軌之徒。
    3. 安撫人心:他下令減免受戰亂影響地區的賦稅,撫恤將士,表現出仁君之象,迅速贏得了軍中好感與民間聲望。
    通過這一係列舉措,曹叡成功地將權力平穩過渡到自己手中,並向天下證明了自己並非孱弱可欺的幼主,而是一位沉毅果決、堪當大任的帝王。
    然而,就在曹叡全力應對內部危機和遼東叛亂之時,他最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了——劉備全力攻吳,並以驚人的速度徹底吞並了江東!
    消息傳至洛陽,魏國朝堂一片嘩然!尤其是軍中將領,無不扼腕歎息,憤懣不已!
    曹休捶胸頓足:“若非先帝驟然龍馭上賓,使我大軍不得不回師穩定,焉能讓劉備撿此天大便宜!濡須口下,我大魏兒郎血流成河,耗盡了東吳主力,結果卻為劉備做了嫁衣!” 夏侯尚等宿將亦紛紛請戰:“陛下!劉備新得江東,立足未穩,請速發大兵,南渡江淮,奪回主動權!絕不能坐視其消化江東,養成氣候!”
    他們說的不無道理。曹丕生前傾力南征,確實極大削弱了東吳的實力。若非曹丕突然病逝導致魏軍主力後撤,劉備絕無可能如此順利拿下江東。更讓曹魏憋屈的是,之前為牽製東吳而默許甚至暗中慫恿的遼東公孫氏叛亂,此刻反倒便宜了劉備,拖住了曹魏的手腳。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國力損耗:曹丕連續南征,尤其是濡須口大戰,消耗了巨量的糧草和兵力,國庫空虛,士卒疲敝,急需休整。
    內部初定:曹叡新立,遼東雖平,但朝局仍需時間徹底穩固,權力需要進一步整合。
    良將凋零:張遼的病逝,對曹魏淮南防務是一個沉重打擊,無人能替代其在江淮地區的威望和能力。
    時機已失:劉備動作太快,從發動總攻到平定江東,幾乎一氣嗬成,根本沒給曹魏留下反應和幹預的窗口期。
    老成持重的陳群、鍾繇、華歆等文臣極力勸阻動武之議。陳群諫言:“陛下,劉備新勝,其勢正銳,且據長江天險,更有荊州、江東水軍之利。我方師老兵疲,倉促南征,勝算幾何?昔漢武帝雖強,亦需休養生息積數十年之力方擊匈奴。今當務之急,乃在內修政理,廣積糧儲,繕治甲兵,獎勵耕戰,收天下民心。待國力強盛,時機成熟,再議南征不遲!”
    曹叡坐在龍椅上,麵色陰沉。他何嚐不想立刻發兵雪恥?但他更清楚陳群等人所言才是老成謀國之策。他強壓下心中的不甘與怒火,做出了艱難而理智的決定:“諸卿所言甚是。劉備,朕之勁敵,非旦夕可圖。傳朕旨意:各邊境要塞嚴守即可,暫不主動尋釁。加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總領豫、徐、揚諸軍事,於合肥、壽春、襄陽前線,深溝高壘,操練士卒,穩固防線。另,在全國推行屯田,廣蓄糧草,整頓吏治!”
    於是,一場原本可能爆發的南北大戰,在曹叡的克製與理智下,暫時偃旗息鼓。
    江淮前線,張飛、朱然、徐盛率領的漢軍與司馬懿、張合、滿寵率領的魏軍隔淮水而對,雙方都修築了堅固的堡壘群,斥候遊騎時有摩擦,小規模衝突不斷,但都保持著克製,並未升級為大規模戰役。
    漢中方向,魏延、龐統屢屢派出偏師試探曹真鎮守的隴右與長安防線,曹真亦謹慎應對,不輕易出戰。
    荊州方麵,關羽的水軍巡弋江麵,震懾力十足,北岸魏軍嚴陣以待。
    天下進入了短暫的、詭異的平靜期。但這平靜之下,是兩大帝國瘋狂的內政建設與軍備競賽。
    這段難得的和平,對剛剛經曆大戰、急需消化吸收新領土的蜀漢而言,無疑是天賜良機。而對曹魏來說,亦是恢複元氣、鞏固內外的必要階段。
    南北雙方都在積蓄力量,默默打磨著手中的利劍,等待著下一個足以打破平衡的時機。所有人都知道,眼前的平靜隻是風暴來臨前的序曲,兩大巨頭之間的終極對決,終將不可避免。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