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魏人瞠目:裁軍背後的鐵壁

字數:5179   加入書籤

A+A-


    長安的未央宮在規劃海洋與絲路時,洛陽的皇宮深處,也彌漫著一種壓抑的緊迫感。先帝曹丕早逝,今上曹叡雖非庸主,然麵對西線慘敗、長安失守,國力大損的局麵,亦不得不收起銳氣,采納重臣建議,暫緩大規模軍事行動,轉而固本培元,以求恢複。
    從劉備去世到如今,曹魏並非毫無作為。主導內政改革的,主要是老臣陳群。
    九品中正製的深化與“人才壁壘”:陳群將其首創的“九品官人法”進一步係統化、精細化。各州郡中正官的選拔、考評標準更為嚴格,力圖將品評人才的權利更牢固地掌握在中央和世家大族手中。此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了內部士人之心,尤其對於那些擔心蜀漢“唯才是舉”政策會衝擊自身地位的北方世家大族而言,九品中正製像是一道護身符。它有效地遏製了北方士人尤其是中下層寒門才俊大規模西奔長安的勢頭,為曹魏保住了一定的人才基礎。然而,其固有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弊端,也在無形中埋下了僵化的種子。
    水利與屯田的有限恢複:曹魏同樣重視農業恢複。在淮南、淮北、汝南等傳統產糧區,組織人力修複因戰亂損壞的陂塘渠堰,擴大軍屯與民屯規模。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庫收入緩慢回升,百姓得到喘息之機。然而,其規模和成效,更多是恢複性質的,缺乏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和管理創新,與蜀漢那邊轟轟烈烈的“諸葛犁”推廣、新式肥料的嚐試、以及官方的強力組織推動相比,顯得保守而緩慢。
    對蜀漢新政的霧裏看花:對於西邊那個老對手搞出的種種動靜,曹魏方麵並非一無所知。通過商旅細作、邊境逃人乃至望侯等手段,零碎的信息不斷傳回洛陽。
    “諸葛亮在鼓勵生孩子,生得多有賞……”
    “蜀漢在裁軍,好多兵士解甲歸田了……”
    “長安設了個‘格物院’,招攬些奇技淫巧之徒,不知搗鼓什麽……”
    “聽聞在修路,路修得甚寬……”
    “似在與西域胡商接觸……”
    這些信息支離破碎,聽起來光怪陸離。在曹魏大多數官員看來:
    鼓勵生育:雖是善政,但見效慢,且耗錢糧,不足為慮。
    裁軍:更是天大喜訊!諸葛亮自毀長城!定是國力不支,無法供養大軍所致。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預備役”的概念
    格物院:被視為墨家餘孽般的玩意兒,士大夫階層普遍鄙夷,認為不成體統,於國無益。
    修路、通商:被認為是與民爭利,或是為了斂財以彌補軍費不足。
    總體判斷是:諸葛亮在窮兵黷武之後,終於力竭,開始搞些休養生息、甚至不務正業的把戲以維持局麵。其國力或許在恢複,但短期內難有大作為。
    然而,唯有一事,讓曹魏最高層寢食難安,並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打探——蜀漢的軍製改革。
    邊境的魏軍斥候和深入敵後的暗探,主要目標都盯緊了蜀軍的變動。他們觀察到:
    蜀軍大規模裁撤舊員,尤其是收編的東吳和隴西降卒。
    保留下的部隊調動頻繁,訓練強度不降反升,裝備似乎也在更新換代,透著一種詭異的精悍氣息。
    邊境郡縣出現了一種奇怪的“鄉兵操練”,農閑時集結,由退役老兵帶領,練習陣型和使用製式兵器,然後又被解散回家種地。
    邊境要塞的武庫似乎在擴建。
    這些情報被不斷匯總到洛陽,送到了曹叡和司馬懿的案頭。
    公元236年,洛陽,魏宮。
    來自蜀漢的“驚天秘聞”通過各種隱秘渠道,最終匯聚於曹魏朝廷。當裁撤名單、各地武庫初步建立、大量士兵返鄉的跡象等等確鑿證據擺在眼前時,曹魏君臣的第一反應不是警惕,而是難以置信的狂喜和嘲諷。
    “哈哈哈!八十萬!諸葛亮竟自斷其臂!此老匹夫,莫不是失了心智?”大將軍曹真在朝堂上放聲大笑,聲震屋瓦,“劉備一死,果真無人能製此狂徒矣!陛下,此乃天賜良機!蜀漢空虛,正宜速發大兵,三路並進,一舉踏平巴蜀,成就千秋功業!”
    群臣紛紛附和,彈冠相慶,仿佛蜀地已如探囊取物。就連一向老成持重的陳群等人,也覺得諸葛亮此舉太過匪夷所思,若非昏聵,絕不可能行此自毀長城之事。
    唯有太尉司馬懿,眉頭緊鎖,沉默不語。他仔細翻閱著密報的每一個細節:裁軍並非無序潰散,而是有章法地登記造冊;士兵返鄉伴有授田、賞賜;各地似乎在建立一種名為“武庫”的設施……這不像昏聵,反倒像……一場精心策劃的變革?
    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通,裁掉八十萬軍隊,如何還能保持甚至增強戰力?這完全違背了冷兵器時代“人多力量大”的常識。“莫非……其中有詐?欲誘我深入?”他沉吟道。
    “太尉多慮了!”曹休不以為然地擺手,“縱有詭計,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麵前,亦是徒勞!蜀漢如今兵力空虛,乃是不爭之事實!陛下,機不可失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帝曹叡雖年輕,卻並非庸主。他既心動於曹休所言的天賜良機,又忌憚司馬懿的疑慮和諸葛亮的詭計多端。思索再三,他采取了折中之策:“諸葛亮多謀,不可不防。然大將軍之言亦是有理。這樣,先不大舉興兵。大將軍,朕命你率五萬精兵,出濡須口,試探蜀軍虛實。若其果真外強中幹,則大軍繼進;若其有備,亦可及時退回。”
    曹休雖覺五萬兵力有些保守,但總算得了出兵之令,當下躊躇滿誌,慨然領命:“臣遵旨!必為陛下探明虛實,若有機會,直搗建業!”
    數日後,濡須口。
    曹休率領五萬魏軍精銳,戰船數百艘,浩浩蕩蕩,直撲長江防線。他意氣風發,仿佛已看到對岸蜀軍驚慌失措、一觸即潰的場景。
    然而,當他逼近濡須塢時,看到的卻是一座修繕得更加堅固、井然有序的要塞。水寨之中,旗幟鮮明,刁鬥森嚴,並未見絲毫混亂。
    “虛張聲勢!”曹休冷哼一聲,下令前鋒船隊發起進攻。
    戰鬥瞬間爆發!但接下來的情況,卻讓曹休大跌眼鏡。
    蜀軍的抵抗,凶猛得超乎想象!
    留守濡須口的主將,乃是陸遜和張苞。陸遜深知此地重要性,防守布置得滴水不漏。而麾下的蜀軍,雖數量遠少於從前,僅約兩萬常備軍,卻個個裝備精良——身披改良的劄甲,手持鋒銳的環首刀,弓弩手使用的竟是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元戎連弩”!
    更重要的是,這些士兵訓練有素,配合默契,令行禁止,毫無冗兵時的散漫之氣。他們依托堅固工事,給予魏軍迎頭痛擊。
    更讓曹休心驚的是,戰鬥正酣時,後方傳來急報:一支數千人的蜀軍部隊,正從側翼牛渚磯方向快速增援而來!看其衣甲和旗幟,並非正規常備軍,像是……臨時征召的預備役?但他們行動迅速,結陣而前,竟頗有章法!
    “預備役?怎麽可能來得這麽快?還有陣型?”曹休心中駭然。
    陸遜在塢牆之上,指揮若定。張苞則率一部精銳水軍,乘著靈活的艨艟,反複衝擊魏軍船隊側翼,勇不可當。
    魏軍猛攻數日,除了在堅城利箭下撞得頭破血流,損失數千人外,竟未能越雷池一步!濡須口仿佛一道鐵壁,比以前更加難以撼動!
    “撤!快撤!”曹休見事不可為,且士氣已墮,隻得咬牙切齒地下令退兵。來時浩浩蕩蕩,歸時卻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憋屈和困惑。
    洛陽,魏宮再議。
    曹休灰頭土臉地匯報軍情,朝堂之上再無之前的歡騰氣氛,一片死寂。
    “陛下,”曹休聲音低沉,帶著不甘與難以置信,“蜀軍……兵力確不如前,然……其兵更精,甲更堅,守備更嚴!且其反應迅速,似有……似有源源不斷之兵源補充?臣……臣進攻失利,請陛下治罪!”
    曹叡的臉色陰沉下來。事實勝於雄辯,諸葛亮的“昏招”,似乎藏著他們無法理解的玄機。
    司馬懿此刻緩緩出列,沉聲道:“陛下,今觀之,諸葛亮裁軍,非是自毀,實乃……精兵簡政!其汰弱留強,省下軍費,用以打造精銳,鞏固防務。更兼其似乎有一套快速征召訓練之新法,可使民間藏兵,戰時速聚。此策……深遠莫測,我等先前,皆小覷諸葛孔明了。”
    朝堂之上,無人再笑。一股沉重的壓力,取代了之前的輕狂。他們意識到,對麵的那個老對手,或許走出了一條他們完全陌生的、更可怕的道路。
    長安,丞相府。
    戰報很快被送至諸葛亮案頭。
    他細細看完,臉上並未有多少意外之色,隻是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混合著欣慰與調侃的笑容。
    果然來了!就知道你們會忍不住來試試水溫。這下傻眼了吧?精兵路線+全民預備役+防禦工事升級,這套組合拳滋味如何?以後看誰還敢嗶嗶我的軍改!
    他放下戰報,對侍立一旁的蔣琬和薑維道:“曹魏試探已敗,短期內應不敢再大舉來犯。如此一來,朝中關於軍改的最後一點雜音,也該平息了。公琰,伯約,接下來,便可繼續推行我等富國之策了。”
    蔣琬和薑維躬身稱是,看向丞相的目光中,敬佩之色更濃。他們親身參與了軍改,深知其中艱難與奧妙,如今外敵的碰壁,無疑是對丞相深謀遠慮的最佳印證。
    一場看似自廢武功的裁軍,反而鑄就了更加堅固的防線。季漢的崛起之路,在掃清了內部最後的疑慮後,開始真正步入快車道。而曹魏,則在震驚與困惑中,第一次開始認真審視這個已然脫胎換骨的對手。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