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傾國之戰

字數:5526   加入書籤

A+A-


    公元244年二月二,龍抬頭。長安城北,渭水之濱,一座高達三丈的土木點將台巍然矗立。台分三層,旌旗招展,最上層矗立著皇帝儀仗和“漢”字大纛。台下,十萬從各軍精選出的精銳將士,甲胄鮮明,刀槍如林,列成一個個整齊肅穆的方陣,肅殺之氣直衝雲霄。更外圍,是自發前來觀禮的數十萬長安百姓,人山人海,萬頭攢動。
    吉時已到,禮炮九響,聲震百裏。
    皇帝劉禪,一身金甲戎裝,腰佩寶劍,在文武百官簇擁下登臨點將台最高層。他目光掃過台下如林的將士和無邊的民眾,胸中豪情與責任交織。他沒有過多的言語,隻是深吸一口氣,聲如洪鍾,清晰地傳遍全場:
    “大漢的將士們!朕,將北伐帥印,托付於丞相!自今日起,三軍將士,皆聽丞相號令!違令者,猶如此案!”
    說罷,他猛地拔出佩劍,寒光一閃,將身前帥案一角劈落!碎木飛濺,彰顯出無比的決心!
    隨即,劉禪雙手捧起那方沉甸甸的黃金帥印,鄭重地交到身旁的諸葛亮手中。
    這一刻,萬籟俱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羽扇綸巾的身影上。
    諸葛亮接過帥印,麵向全軍,神色肅穆,朗聲道:“臣,諸葛亮,受陛下重托,總督北伐諸軍事!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陛下,以安黎庶!”
    他轉身,麵向台下十萬大軍,目光如電,聲音通過特製的銅喇叭,清晰地傳到每一個角落:
    “三軍聽令!點將開始!”
    早有準備的中軍官展開一卷長長的帛書,開始唱名。而諸葛亮則親自手持令箭,每念到一員大將,便親自授予相應令箭,並給予勉勵。
    “大將軍關平!”
    “末將在!”關平踏步出列,甲葉鏗鏘。
    “命你為前部大都督,總督前鋒諸軍,為大軍開辟通道!此‘先鋒’令箭予你!”
    “平,領命!必不負丞相重托!”關平雙手接過令箭,眼中戰意熊熊。
    “太尉陸遜!”
    “臣在!”陸遜沉穩出列。
    “命你為東路軍主將,率青徐之眾,西出壽春,攻略陳汝,策應中路!此‘東路’令箭予你!”
    “遜,領命!”陸遜躬身接過,神色平靜,卻自有淵渟嶽峙之氣。
    “車騎將軍魏延!”
    “命你為西路軍主將,佯攻河東,牽製並州兵馬!務必使其不敢南下!”
    “延,領命!定叫司馬小兒寢食難安!”魏延接過令箭,雖為佯攻,亦鬥誌昂揚。
    “衛將軍薑維,鎮東將軍鄧艾”
    “命你二人協助魏延於黃河伺機而動!”
    “末將領命”
    “鎮北將軍王平!”
    “命你為宛城留守,總督宛城、汝南防務,保障中路糧道,穩固根基!”
    “平,領命!城在人在!”王平沉聲應諾。
    “安漢將軍李恢!”
    “命你總督南中軍事,鎮撫蠻夷,保障西南無憂,並籌措南中健兒、軍馬物資,支援北伐!”
    “恢,領命!南中必為陛下後盾!”
    隨後,是眾多中堅將領及新生代:
    “揚武將軍鄧芝!”
    “命你為東路參軍,輔佐陸遜將軍!”
    “鎮軍將軍張翼!”
    “命你為中軍後軍都督,負責糧草押運、營寨安置!”
    “翊軍將軍張裔!”
    “命你總督北伐各軍文書、情報往來,暢通軍令!”
    “中領軍向寵!”
    “命你負責長安衛戍及北伐大軍後方聯絡事宜!”
    “討寇將軍文鴦!”
    “命你為前鋒驍騎校尉,隸屬關平都督麾下,逢戰當先!”
    ……
    一個個名字被念出,一員員將領慨然領命。從威震天下的名帥,到初露鋒芒的小將;從衝鋒陷陣的猛士,到運籌帷幄的參謀;從統禦一方的大員,到負責專項事務的幹吏……整個季漢的軍事精華,幾乎盡數匯聚於此。點將過程持續了近一個時辰,氣氛莊嚴肅穆,又充滿了昂揚的鬥誌。
    點將畢,諸葛亮手持帥印,麵向全軍,做最後動員:
    “將士們!北伐之誌,在於一統!在於太平!陛下親征,我等唯有奮勇向前,蕩平國賊,方能告慰先烈,福澤子孫!亮,在此立誓,功必賞,過必罰,與諸君同甘共苦,生死與共!”
    “大軍開拔!北伐!必勝!”
    “萬歲!萬歲!萬歲!”
    “北伐!必勝!北伐!必勝!”
    十萬將士的怒吼,如同山呼海嘯,與數十萬百姓的歡呼匯成一片,聲浪滾滾,震撼天地!龐大的戰爭機器,隨著點將台上令旗的揮動,正式開始運轉!
    點將台上的慷慨激昂,需要後方龐大而高效的體係來支撐。早在戰略會議之後,整個季漢便已按照諸葛亮的規劃,開動了全部的國家機器,為這場傾國之戰提供保障。
    中樞統籌,政令暢通:
    長安丞相府自然是總指揮部。而成都,長安作為舊都和穩固的大後方,在尚書令董允、大司馬蔣琬、尚書仆射費禕的坐鎮下,成為了後勤調度的心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蔣琬麵前攤開著巨大的天下輿圖,上麵標注著各州郡的糧倉、武庫、人口、物產。他手持朱筆,不斷批閱著如雪片般飛來的文書,調撥指令一道道發出:
    “益州犍為郡存糧三十萬石,即刻啟運,經金牛道入漢中,轉褒斜道送至長安!”
    “荊州南郡新造艨艟鬥艦五十艘,速調往襄陽水寨,歸屬關平將軍調度,保障漢水、淯水運輸!”
    “雍州扶風、馮翊二郡,所有官營匠坊,全力生產箭矢、兵甲,優先供應中路大軍!”
    “令涼州刺史,征調羌族良馬五千匹,速送長安軍中!”
    董允則負責官員協調與政務保障,確保北伐期間,各地官府正常運轉,民生穩定,不發生內亂。費禕則以其出色的理財能力,統籌國庫收支,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同時與蜀漢商社協調,利用商業網絡,從民間甚至敵占區秘密采購急需物資。
    地方動員,傾力以赴:
    各州郡在接到中樞命令後,立刻行動起來。
    益州:作為最早推行新政、根基最深厚的地區,展現了驚人的動員能力。成都府的庫房被再次清點,劉巴坐鎮成都,監督最後一批軍糧起運。各地預備役府兵,接到征召令後,迅速放下農具,自備部分幹糧器械,到指定地點集結。十五萬益州兒郎,在《詩經·出車》的雄壯歌聲中,浩浩蕩蕩開出劍門關,奔赴前線。沿途郡縣設立補給點,提供熱水熱食,井然有序。
    荊州:潘浚等荊州官員全力配合,組織民夫數十萬,利用長江、漢水、淯水龐大水係,將堆積如山的糧草、軍械從江陵、襄陽等地,源源不斷運往北麵的宛城前線。江陵的造船廠燈火通明,日夜趕造運輸船。
    江東:雖歸附不久,但在諸葛亮此前治理打下的基礎和當前大勢下,也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吳郡、會稽的糧倉被打開,糧食通過漕運和海運,北上送往青徐和壽春方向。江東的工匠也被大量征調,支援各地軍工生產。
    交州:馬良與關興坐鎮此地。交州地廣人稀,但物產獨特。馬良組織人力,采集熱帶硬木,這些木材密度大、強度高,是製造弩臂、投石機、樓船龍骨的上佳材料。關興則督造海船,並將交州特有的象牙、犀角等物,一部分作為軍需,一部分通過貿易換取資金。一支支船隊滿載木材和物資,從合浦港出發,沿海岸線北上,支援青徐和江東。
    青州、徐州:作為新得之地和東路軍基地,在張苞的嚴厲整肅和陸遜遺留的治理框架下,迅速被納入北伐體係。當地豪強在威逼利誘下,大多選擇合作,提供糧草、民夫。原魏國降卒也被重新整編,部分補充進東路軍。
    專項保障,各顯其能:
    醫官營:自華佗被帶回成都後,蜀漢的醫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隨軍醫官數量達到空前規模,由太醫令統一調度,大量金瘡藥、止血散、防疫草藥被製備出來,分發各軍。後方各州郡的醫館也被動員,隨時準備接收轉運下來的傷員。
    匠作營:直屬丞相府的“格物院”及其下屬各州郡匠作監,全力運轉。改進後的“諸葛連弩”批量生產,新型的攻城塔、衝車被設計出來。對“霹靂營”的火藥、火油儲備進行了最後清點和大規模補充。
    道路與通信:向寵負責的後方聯絡體係,以長安為中心,建立了通往宛城、壽春、潼關等前線的多條快馬驛道和烽燧係統,確保軍情傳遞暢通無阻。工兵部隊提前出發,修繕主要進軍路線的橋梁道路。
    整個季漢,從巴山蜀水到吳楚大地,從關中平原到東海之濱,仿佛一個精密而龐大的機器,為了同一個目標,高效、狂熱地運轉著。糧車轔轔,船帆蔽日,將士銜枚,民夫如織。這是一場傾注了季漢二十年積累的豪賭,也是這個政權生命力與凝聚力的極致展現。
    蔣琬在收到各地報來的最終庫存和運力核算文書後,鄭重地在奏章上寫下:“……臣等核算,現有糧草、軍械、餉銀,可支撐三路大軍,高強度作戰三年零四個月。請陛下、丞相放心前行,臣等必保後方無虞,糧道不絕!”
    當這封奏報送到長安北伐行轅時,諸葛亮與劉禪相視一笑。有了如此穩固而強大的後方,他們才能毫無後顧之憂地將利劍,指向北方的敵人。
    北伐的巨輪,已然起錨,承載著整個季漢的國運與希望,破浪前行!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