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兩彈結合,全球首創!抗美援朝戰役正式爆發

字數:5370   加入書籤

A+A-


    把核彈和導彈結合在一起?
    這個想法太瘋狂了。
    對於導彈,郭佬太熟悉了,他在國外就是搗鼓這個玩意。
    20世紀4050年代,航空航天技術正麵臨“聲障”和“熱障”的技術瓶頸。
    聲障就是飛行器接近聲速時的阻力激增問題。
    熱障就是高超聲速飛行時的氣動加熱問題。
    這也是當時導彈、噴氣式飛機研發的核心難題。
    郭佬的研究正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並且成果具有開創性。
    1945年開始,郭佬就進入鷹醬加州理工學院,師從國際流體力學權威,成為錢老團隊的核心成員。
    兩人共同致力於高超聲速飛行速度超過5倍聲速)流動的理論研究。
    重點解決了高超聲速氣流中“激波與邊界層相互作用”這一關鍵難題。
    這一問題直接關係到導彈、火箭在高速飛行時的穩定性和結構安全性。
    激波會導致氣流劇烈擾動,邊界層分離可能引發飛行器失控。
    他們提出的“高超聲速流動相似律”,為簡化高超聲速飛行器的設計計算提供了理論依據。
    至今仍是高超聲速飛行器如洲際導彈、高超音速導彈)氣動設計的基礎公式之一。
    所以,郭佬對導彈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
    要是把核彈跟導彈結合在一起?
    豈不是把導彈和核彈的威懾力變得更大?
    按照他們的理論。
    “聲障”是當時噴氣式飛機和導彈跨越聲速的最大障礙。
    此前學界對氣流從亞聲速過渡到超聲速的“臨界狀態”理解模糊。
    郭佬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驗證,首次明確提出,當飛行器速度達到“下臨界馬赫數”時,局部氣流開始出現超聲速。
    達到“上臨界馬赫數”時,局部超聲速區域擴大至整個流場,飛行器進入跨聲速階段。
    這一概念清晰界定了“聲障”的物理本質,為導彈、飛機的機翼設計如後掠翼、三角翼)提供了精確的理論指導。
    直接推動了跨聲速飛行器的研發。
    比如鷹醬早期的“響尾蛇”導彈、f100噴氣式戰鬥機均受益於這一理論。
    所以,郭佬心裏也清楚,核彈經過導彈“運輸”後,在抵達目標區域後。
    它的破壞力將會變得極為恐怖。
    因為,郭佬在爆炸波傳播與衝擊動力學領域的研究:為導彈戰鬥部如破甲彈、高爆戰鬥部)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他在鷹醬康奈爾大學任教授期間,係統研究了。
    “爆炸波在固體中的傳播規律”“衝擊波加載下材料的動態響應”等問題。
    這些研究回答了“爆炸能量如何高效傳遞給目標”“不同材料在爆炸衝擊下的破壞機製”等關鍵問題。
    而這正是導彈戰鬥部設計的核心:如何通過優化爆炸波參數,提升戰鬥部的破甲能力或殺傷範圍。
    這是當時世界上少數專門研究高超聲速流動的機構之一。
    吸引了多國學者前來交流,其研究方向直接對接了後來鷹醬的導彈、火箭研發需求。
    比如“紅石”導彈、“atas”洲際導彈的前期理論研究。
    雖然,郭佬在國外的研究屬於航空航天領域的基礎科學與應用基礎理論。
    但他並未直接參與某一具體導彈型號的研製。
    但正是這些“從0到1”的理論突破,為後續導彈、火箭的工程化研製掃清了關鍵技術障礙。
    如同“先造出數學公式,再用公式設計機器”,他的成果是導彈技術發展的“底層邏輯”之一。
    所以,郭佬知道導彈將會成為世界各國爭先研究的對象。
    這是大勢所趨。
    導彈的威力都這麽大了。
    要是和核彈結合在一起?
    那它的威力將會變成什麽?
    郭佬無法想象。
    “林天,你簡直就是個天才啊,兩彈結合,全球首創啊!”
    “我太期待了!”郭佬摩拳擦掌:“林天,我們什麽時候開始?”
    “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了!”
    隨後,林天和郭佬開始設定內爆式核爆的具體的內部結構。
    第一步得先把核彈造出來,接著才是導彈……
    ……
    與此同時。
    102兵工廠。
    衛士2火箭炮正在如火如荼生產中!
    整個生產過程像“搭積木+層層檢查”。
    先造小零件,再拚大部件,最後總裝+測試,一步錯都不行,全程蘇華人盯著。
    先造“基礎零件”,金屬件和精密件。
    鋼鐵車間先把鋼板、鋼管用切割機切好,再用折彎機、焊接機做成“粗零件”。
    比如發射車的車架、火箭彈的外殼,然後用除鏽機除鏽、噴漆。
    同時,精密車間用數控機床做“小而精的零件”。
    比如控製係統的電路板底座、火箭彈的尾翼軸,電路板生產線貼好電路板上的小零件。
    同時,另外的車間開始造“核心部件”,火箭彈和發射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工人們需要先把焊好的外殼拿來,用燃料灌裝機灌燃料,再裝彈頭。
    也就是炸藥和引信。
    最後裝尾翼,密封好,貼標簽。
    突出“射程200公裏”和“高爆彈頭”。
    另外一組工人開始造發射架。
    把鋼管焊成“12根管子並排的架子”,裝上液壓裝置,再跟控製係統的線路連起來。
    ……
    另外,在汽車廠這邊。
    劉長春按照林天給的圖紙開始改“發射車”。
    直接把卡車改成炮台。
    按照圖紙生產特製的重型卡車,把原來的多餘的座位、車廂去掉。
    汽車工人需要把焊好的發射架用起重機吊到底座上,焊死、固定牢。
    再把控製係統的電腦、雷達、通訊設備裝到駕駛室旁邊的操作艙裏,連上線計算機。
    能控製發射架角度,雷達能連到操作屏。
    當然,這些事情還得陳若楠過來協助。
    一切盡然有序的進行中……
    等這一切準備好了之後。
    最後就是總裝了,把所有部件拚起來。
    比如,用裝彈車把火箭彈吊到發射架的管子裏,一根管子裝一枚。
    把保障車、裝彈車、維修車跟發射車、指揮車的通訊連起來。
    最基礎的要求就是指揮車能給發射車發送命令“打哪個目標”的指令。
    同時,檢查所有連接,發射架的液壓管漏不漏油、控製係統的線路通不通、火箭彈裝得牢不牢。
    至於,後麵的“測試”。
    得先在車間“靜態測試”,開電源,按按鈕看發射架能不能抬起來、控製係統的雷達能不能轉、計算機算不算得準。
    再拉到“試驗場動態測試”,找沒人的地方,打12枚火箭彈。
    不用裝真炸藥,裝模擬彈頭。
    測射程夠不夠、方向準不準,打完看發射車能不能正常開走、零件壞沒壞。
    有問題就改。
    比如射程不夠,就調燃料量。
    方向偏,就修尾翼。
    當然,那都是後話了……
    ……
    很快,時間來到1950年10月19日,東北軍全軍整備,雄赳赳氣昂昂,第一批戰士正式入朝。
    抗美援朝戰役正式爆發。
    ……
    喜歡重回1950:我為國家造核彈!請大家收藏:()重回1950:我為國家造核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