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字數:7961   加入書籤

A+A-


    眼見田豐與愛子劍拔弩張,袁紹急忙離席,先斥退袁熙:"休得對元皓先生無禮。"
    轉而溫言安撫田豐:"犬子因未過門之妻被劫,方寸大亂,出言無狀。"
    "還請元皓先生海涵。"
    田豐這才冷哼一聲,昂首不語。
    袁紹眼底閃過一絲陰翳,卻又強壓怒火——河北未定,尚需田豐輔佐。
    "文遠與我總角相交,斷無虛言。"
    "河北境內,誰敢捋我袁氏虎須?"
    "公孫瓚既敢挑釁,便該承受雷霆之怒!"
    "明日點兵十萬,兵發範陽!"
    "河北霸主,當在此役定鼎!"
    田豐欲言又止,終是頹然——軍國大事,豈能以直覺相阻?
    ......
    袁紹十萬大軍直指範陽,天下震動。
    河北霸權之爭,在此一戰。
    洛陽曹府中,曹操自函穀關兵敗後纏綿病榻,近日方愈,便聞此驚天戰訊。
    《亂世謀局》
    曹操猛地按住案幾,指節青白。
    "袁本初愚不可及!"
    "竟分不清誰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田元皓、沮公與、郭公則、許子遠皆為酒囊飯袋?"
    "這般粗劣的嫁禍都識不破?"
    "公孫伯珪尚在整軍,怎會此時開罪袁氏?"
    廳中回蕩著佩劍撞擊甲胄的聲響。程昱瞧著地上碎成三段的竹簡,眼角微跳。
    戲誌才的咳嗽聲打破沉寂:"明公息怒。"
    "許子遠為保性命,隻得將禍水引向幽州。林氏這手順水推舟..."
    衣袂摩擦聲裏,他深深俯首:"此乃屬下失策。"
    曹操突然笑出聲來:"好個明修棧道!"
    "假意稱王吸引視線,暗中行此殺招。"
    青銅酒樽當啷滾落,殘酒漫過地理圖上的冀州。
    荀彧忽然拂袖按住地圖西側:"關東諸侯互噬,正合林辰心意。"
    "當年十八路諸侯討董..."
    他指尖劃過益荊二州:"劉景升、劉君郎上次保留實力,這次不妨..."
    “要對付林辰,重振漢室,必須擁有壓倒性的實力。”
    “不如趁天下人注意力都在河北,轉而謀取荊州。”
    “荊州?”
    曹操目光一亮。
    “文若,詳細說說。”
    荀彧分析道:“劉表性格優柔,能坐穩荊州全靠皇室身份和蒯、蔡兩家的支持。”
    “聽說蔡瑁與主公交情匪淺。”
    “如今主公有天子大義,勸降這兩家易如反掌。”
    “若得他們相助,大事可成。”
    “占據荊州後,進可攻取雍涼、河北,退可守襄陽護駕,保全漢室根基。”
    “若困守兗豫四戰之地,一旦兵敗便是絕境,天子安危更難保障。”
    曹操眼中精光閃動——荊州乃天下要衝,得之實力倍增。
    憑借與蔡瑁的交情,此事大有可為。
    若趁河北混戰之際輕取荊州,自己將成為最大贏家。
    “誌才,仲德,你們覺得如何?”
    戲誌才讚同:“文若此計高明。”
    “得荊州則進退自如。”
    “主公立可如虎添翼,奉詔討逆。”
    程昱亦附和:“妙計!”
    見三大謀士一致讚同,
    曹操霍然起身,氣勢陡然淩厲:“我即刻修書給蔡瑁!”
    說罷凝望荊州方向,目光炙熱如炬。
    ......
    徐州彭城,州牧府。
    劉備、關羽、孫乾、簡雍正在議事。
    劉備道:“袁紹起兵十萬攻打範陽,公孫瓚來信請我出兵襲其後方。”
    “我與伯圭有同窗之誼,不便推辭。”
    “諸位認為該如何回複?”
    孫乾提出疑問:“徐州與冀州之間隔著兗州和青州,如何能借道通過?”
    他又勸說道:“主公剛得徐州,民心未定,應當休整積蓄實力,怎可此刻北上參與袁紹與公孫瓚的戰事?”
    “置之不理才是上策……”
    關羽附和道:“公孫瓚雖與大哥同門,卻從未真心相助,何必在意?”
    他話鋒一轉:“不如趁此時機北上奪取青州。”
    “青州刺史田楷懦弱無能,原依附公孫瓚,如今見公孫瓚勢弱,袁紹勢大,便倒向袁紹。”
    “現有北海孔援助,攻取青州並非難事。”
    劉備眼中閃過讚許之色——這番話正是他與關羽早前商議的計策。今日借關羽之口說出,隻為試探孫乾、簡雍的態度。
    孫乾與簡雍沉思片刻,眼中逐漸透出銳意。
    “可行!”
    “二將軍所言極是!”
    “唯有壯大實力,方能在亂世中立足。”
    “無論朝堂內外,終究是強者為尊。”
    “趁河北混戰奪取青州,實乃良策!”
    劉備展露決斷之色:“既無異議,就此定奪。”
    “待範陽戰事一起,便暗中發兵青州。”
    “喏!”
    …………
    就在天下群雄各自謀算之際,中山郡甄府內——
    甄逸獨坐書房,悲喜交加。喜的是女兒脫險,悲的是落入公孫瓚之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剛從虎口逃生,又入狼窩。
    “唉!”他長歎一聲,滿麵愁容。
    家仆前來稟報:“老爺,門外有位自稱洛陽故友的人求見。”
    “洛陽舊識?”甄逸喃喃重複。
    "我雖去過那裏,何曾有什麽故交?"
    "冒牌貨!"
    "把他趕走,不見!"
    剛說出這話,恍惚間想起從前得罪董卓險些喪命,正是賈詡出麵相救。
    莫非是賈文和來了?
    "且慢!"
    "來人可曾報上姓名?"
    家仆搖頭:"老爺,他隻說是洛陽舊友,專程來為您分憂。"
    原本半信半疑的甄逸聞言,頓時生出幾分期待。
    "快,快請客人進來。"
    "不..."
    "我要親自迎接。"
    說罷大步流星走出書房,直奔府門而去。
    甄府門前。
    甄逸剛跨出大門,就見一位身著藍衫的中年男子含笑而立。
    那熟悉的身形,那溫和的笑容,不是賈詡又是誰?
    甄逸喜出望外,上前施禮:"文和兄,洛陽分別多年,別來無恙?"
    "家仆不識貴人,多有怠慢,還望海涵!"
    說罷深深一揖,滿臉歉意。
    賈詡莞爾:"甄逸兄,我豈是斤斤計較之人?"
    "隱瞞姓名隻為行蹤隱秘,反倒要謝你親自出迎。"
    "否則怕是連甄府大門都進不來呢。"
    甄逸愈發慚愧:"當年在洛陽,若非文和兄仗義相助,我早已命喪董卓之手。"
    "如今恩人登門,本該倒屣相迎。"
    "卻讓您在門外久候,實在罪過。"
    賈詡笑道:"甄逸兄,若再這樣客套下去,怕是要引來更多圍觀了。"
    甄逸抬頭望去,果然已有不少路人駐足觀望。
    甚至有人在猜測,究竟是何方神聖,竟能讓甄家家主如此恭敬相待。
    甄逸連忙拱手相邀:“文和先生快請進!”
    兩人並肩步入內室。
    廳內落座後,甄逸愁眉不展:“本該設宴相迎,奈何近日家宅不寧,多有怠慢,還望見諒。”
    賈詡淡然道:“甄公似乎未曾將我的口信放在心上。今日前來,正是為此事分憂。”
    “分憂?”甄逸搖頭苦笑,“先生一介書生,如何能解我心頭之患?”
    賈詡輕撫長須:“可是為令愛被公孫瓚所擄之事煩心?”
    甄逸猛然變色——這消息昨日才由袁紹密使通報,賈詡怎會知曉?
    “文和竟已知曉?”
    “自然。”賈詡從容道,“非但如此,還知令愛毫發無損,未受半點委屈。”
    甄逸聲音微顫:“先生從何處得知?”
    ......
    正廳裏,賈詡意味深長地笑道:“不僅如此,令愛的良緣將至。”
    “良緣?”甄逸困惑不已,“先生莫要戲言,此刻實在無心說笑。”
    賈詡正色道:“甄公以為甄家當下境況如何?”
    沉默良久,甄逸長歎:“已是窮途末路。若公孫瓚得勝河北,我甄氏與袁氏聯姻之罪,恐有滅門之禍。”
    “倘若袁紹取勝,宓兒若有不測,以袁紹的器量,我甄家必難保全昔日榮光。”
    “屆時他雄踞河北,攀附者如過江之鯽。”
    “無須他親自出手,甄家自會衰敗,分崩離析。”
    言罷,甄逸仿佛驟然蒼老了許多。
    他未曾料到甄家在自己手中竟淪落至此境地。
    “唉……”
    一聲長歎,甄逸此刻心亂如麻。
    賈詡目中閃過一絲訝色,點頭讚道:“甄兄所慮分毫不差。”
    “甄家如今進退維穀,河北戰事無論勝負,皆難免受其牽連。”
    “我此來正是為甄兄,為甄家謀一條生路。”
    “一條永葆富貴的坦途。”
    甄逸苦笑:“文和兄,自進門起便兜圈子。”
    “你對我有救命之恩,無論何言,我斷不會見怪。”
    “但說無妨。”
    賈詡撫須而笑:“既然公孫瓚、袁紹皆非甄家依托,何不另擇明主?”
    “另擇明主?”
    “文和之意是……”
    賈詡目光灼灼:“我從長安而來,甄兄還未醒悟?”
    甄逸神色驟變——賈詡竟投效了那位新近崛起的林辰!
    按常理,林辰出身黃巾,為天下諸侯所忌。雖函穀關一戰揚名,不過因諸侯未盡全力。若群雄合力圍剿,他豈有生機?
    賈詡素來明哲,為何行此險棋?
    仿佛看透甄逸所思,賈詡悠然道:“世人皆低估我主,以為出身寒微便可輕賤。”
    “可他們莫非忘了,高祖劉邦原不過市井無賴,卑微至極,卻開創四百年漢室?”
    “我主僅率千餘黃巾殘部,一日內大破呂布萬餘鐵騎,直取長安。”
    “三日內誅董卓,收服其大半勢力。此等非常之人,豈可以常理度之?”
    "古今中外,可曾有過這樣的人物?"賈詡聲若洪鍾,語氣中透著難掩的傲然。
    原本對林辰不以為意的甄宓陷入沉默。她無法反駁賈詡的話。
    良久,甄逸開口道:"文和既說我女兒安然無恙,那劫走她的不是公孫瓚,而是林辰?"
    喜歡三國:開局綁架貂蟬,我成大反派請大家收藏:()三國:開局綁架貂蟬,我成大反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