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觀市井張清心微動,入曾頭好漢意漸生

字數:3000   加入書籤

A+A-


    穆弘看在眼裏,對王進道:
    “天尊哥哥,酒也喝了,不如現在便進市?讓張都監親眼瞧瞧,弟兄們這半年究竟做了些什麽。”
    王進點頭起身,對張清道:
    “張都監,前頭便是曾頭市。是真是假,你自個兒瞧了便知。”
    張清默不作聲,撥轉馬頭跟著眾人往前行。
    身後,項充四個正麻利地收拾案幾,穆弘望著張清的背影,對王進低聲道:
    “看張清神色,倒比剛到之時鬆動些了。”
    王進微微一笑,揚鞭道:
    “路還長著呢。”
    五騎再度啟程,柳林裏的酒香漸漸淡去,進曾頭市時,晨光剛漫過吊橋。
    張清原以為這裏該是殘垣斷壁——
    畢竟曾家五虎當年與梁山殺得血流成河,卻不想腳下青石板平整光潔,兩側商鋪鱗次櫛比。
    綢緞莊的夥計正幫老丈量布,糧鋪前幾個婦人笑著比價,街角甚至有個說書先生正講“武鬆打虎”,圍了一圈孩童聽得拍掌。
    “這……”張清喉頭動了動,他記得去年路過曾頭市,那時街道泥濘,商戶門可羅雀,守城兵卒還對過往行商勒索盤剝。
    “張都監請看。”史文恭指著街心那座新修的石碑,
    “曾家霸占此地時,苛捐雜稅多達三十餘種,百姓賣兒鬻女是常事。如今我梁山隻取三成賦稅,餘下全歸百姓,商戶更是頭年免稅。”
    正說著,幾個白發老者提著竹籃走過,見了王進便作揖:
    “王頭領又來巡查?多虧你們,今年麥收夠吃三年了!”
    王進笑著回禮,從祝龍手中接過兩包點心遞過去:
    “李老爹,給孫兒們嚐嚐。”
    老者樂嗬嗬接了,瞧見被押著的張清,也不畏懼,隻道:
    “這位將軍麵生得很,是來咱們曾頭市做客的?”
    張清被那老者和善的目光看得一怔,訥訥說不出話。
    行至北街,忽聞朗朗書聲。
    原來是座新蓋的學堂,十幾個蒙童正跟著先生念書。
    窗外,幾個婦人坐在石階上做針線,見孩子們搖頭晃腦的模樣,臉上滿是笑意。
    穆弘道:
    “這學堂是用曾家的糧倉改的,先生是附近鄉紳舉薦的老秀才,束修全由山寨承擔。”
    張清猛地停住腳。他想起東昌府的學堂,除了官宦子弟,尋常百姓家的孩子連校門都進不去。
    去年冬,他還見過有窮人家的孩子凍餓倒在學宮牆外。
    “張都監再看那邊。”魯智深指著不遠處的藥鋪,
    “那是‘濟世堂’,凡窮苦人抓藥,分文不取,藥材由山寨從江南采買。”
    藥鋪門口,一個郎中正給老農診脈,旁邊兩個夥計忙著熬藥,水汽氤氳裏,竟有幾分太平盛世的暖意。
    一路行去,張清的枷鎖似乎越來越沉。
    看見市集上交易公平,無人強買強賣;
    看見河岸邊幾個漢子在修堤壩,說是山寨撥了銀兩防汛期;
    看見夕陽下,一群孩童追著貨郎的風車跑過,笑聲清脆得像銀鈴。
    這哪裏是草寇盤踞之地?分明比他守著的東昌府,更像個百姓能安身立命的地方。
    暮色降臨時,眾人在曾頭市衙署歇腳。
    晚飯依舊簡單,糙米飯配著燉菜,王進親自給張清解開了手上的枷鎖,遞過碗筷:
    “嚐嚐?這是本地百姓送來的新米。”
    張清盯著碗裏的米飯,米粒飽滿,混著淡淡的稻香。
    忽然想起東昌府的糧倉,去年災荒,他親眼見官差將發黴的米摻進賑糧裏,百姓稍有不滿便遭毒打。
    “你們……為何要做這些?”張清終於開口,聲音有些幹澀。
    王進放下筷子,目光沉靜:
    “張清兄弟,我梁山聚義,不為打家劫舍,隻為讓天下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書念。你說我們是賊寇,可賊寇會修學堂、建藥鋪、替百姓修堤壩麽?”
    張清猛地抬頭,撞見王進眼中的坦蕩,又慌忙低下頭,喉間像是堵著什麽,半晌才擠出一句:
    “不過是些小恩小惠,收買人心罷了。”
    話雖如此,張清握著筷子的手,卻微微發顫。
    夜色漸深,曾頭市的打更聲遠遠傳來,清晰而安穩。
    張清躺在簡陋的床榻上,望著窗外的月光,第一次在心裏對“賊寇”這兩個字,生出了一絲動搖。
    喜歡水滸:我王進不打醬油請大家收藏:()水滸:我王進不打醬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