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探熟地,燥藥謎
字數:3613 加入書籤
鋤頭砸進泥土的悶響早已散去,藥圃西角的陶甕邊,濕土尚新翻過。甘草袖中藏著半截焦紙,指尖還沾著紅渣碎屑。他未回正堂,也未召人再問,隻沿著青石階緩步向偏院走去。
小藥房低矮,門虛掩著,一股燥烈藥氣自縫中滲出,刺鼻難聞。他推門而入。
熟地正俯身攪釜,黑霧騰起,鍋中藥汁黏稠如血,勺柄刮過釜壁,發出滯澀的“吱”聲。他聽見腳步,頭也不抬:“是甘草先生。”
“聽白芍說,你在試安神湯?”甘草走近,目光掃過灶台,手搭在櫃沿,“師父近日心神不寧,確需調養。”
熟地手腕微頓,勺尖懸空,一滴黑汁墜落,砸在爐磚上,濺開細點。“加了些遠誌,還有……丹參粉。”他聲音平穩,卻不敢直視對方。
甘草俯身嗅了嗅,眉頭輕蹙:“這味氣,不似安神,反倒像催血之劑。昨夜藥渣裏那味燥意,也是你下的?”
勺子“當”地磕在釜邊。
熟地抬眼,額角有汗滑下:“是。我說過,怕師父氣血不足,想略增活血之力。”
“從何處買的丹參粉?”
“市集……一家鋪子。”
“哪家?”
“記不清了。”
“那你可記得,那粉是什麽顏色?”甘草從綢袋中取出一小撮黃褐粉末,攤在掌心,“像這個?還是更紅一些?”
熟地瞳孔微縮,喉頭滾動了一下:“差不多……吧。”
“不對。”甘草將粉末收回,“昨夜殘渣裏的顆粒,是暗紅,帶金屬腥氣,不像尋常丹參磨粉。你若真從市集購得,該能說出字號、時辰,甚至掌櫃相貌。你說記不清,說明你根本沒買過。”
熟地低頭,手指緊緊攥住勺柄,指節泛白。
甘草不再追問,轉身走向藥櫃。櫃門緊閉,銅扣微鏽。他拉開上層,幾味常用藥整齊排列:茯苓、白術、酸棗仁。再拉中層,仍是正經配伍。他蹲下身,啟開最底層一格。
積塵厚,顯少開啟。
陶罐冰涼,封口以蠟泥。他揭蓋,一股燥熱撲麵,內盛暗紅粉末,細如塵砂,撚之微黏,氣味辛辣中夾雜一絲鐵鏽般的腥氣——與“逆”字模具的氣息,完全一致。
他指尖輕挑,取了一撮,湊近鼻端。
熟地猛然撲來,一手按住罐口,呼吸急促:“別碰!那是……未竟之方!”
甘草緩緩抬頭,看著他:“你平日溫順隱忍,從不爭執。可此刻,你護這罐藥,勝過護命。”
熟地僵住,手仍壓在罐上,指尖微微發抖。
“速生血藥若無甘草調和,必成劫陰之毒。”甘草鬆開罐蓋,語氣平靜,“你可想過,這藥若入當歸體內,會如何?”
熟地嘴唇動了動,終未出聲。
甘草將陶罐輕輕放回原處,站起身:“你既知此藥未備,何故讓它出現在師父藥渣之中?”
“我……”熟地聲音極低,“隻是想試效……沒想害他……”
“那你可知,門檻縫隙的粉末,是你圍裙掉落?書架後的短靿履印,是你夜行所留?抽屜夾縫的纖維,是你衣角勾斷?藥碗殘底的紅粒,是你親手添入?”
熟地身軀劇震,後退半步,撞上藥櫃,一隻瓷瓶滾落,摔在地上,碎成數片。
甘草俯身拾起一片,邊緣鋒利,映著窗外斜照的日光,冷白一閃。
“你每日守灶,掌煎藥之權,能自由出入書房。川芎雖返府,卻未進門。酒壇被移,封泥撬動,壇中酒液減少——這些事,隻有你能做到。你借湯劑擾神,誘發病症,趁亂取走古方,對嗎?”
“我沒有!”熟地突然抬頭,眼中血絲密布,“我隻想讓他好!他病了那麽久,隻會等死!我要救他!用更快的法子!”
“所以你就擅自改方?用未經驗證的燥藥?甚至……燒毀記錄?”
熟地猛地一顫,目光落在甘草袖口——那裏隱約露出半截焦紙。
他臉色驟變。
甘草將那紙角緩緩抽出,舉至眼前:“這‘杏’字,是你燒剩下的。你本想毀盡痕跡,卻忘了陶甕口殘留的灰燼會被風吹散。你燒的是什麽?是不是《養血秘要》的副本?或者……逆藥閣給你的指令?”
“我沒有拿古方!”熟地聲音嘶啞,“我隻是……按他們說的做……讓他們告訴我真正的補血之法……他們說,隻要讓當歸病情反複,就有機會送來‘引藥’……可我沒見過那書!真的沒有!”
甘草盯著他:“他們是誰?”
熟地咬唇,不語。
“是逆藥閣的人?”甘草逼近一步,“每月初七渡江交接,用青銅模具造偽藥,對嗎?你早就和他們聯絡了?”
“我不是叛徒!”熟地突然吼出,“我是被逼的!我娘在他們手裏!他們說,若我不照做,她就會死!我隻能……隻能按他們給的方子下藥!可我不想傷師父!我真的不想!”
甘草沉默。
熟地跪倒在地,雙手撐地,肩頭劇烈起伏:“我知道錯了……可我現在逃不掉……他們無處不在……杏林閣、百草堂……連北方的鋪子都換了人……你們查不到的……你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
甘草緩緩收起紅粉樣本,封入綢袋。
他轉身向門口走去。
熟地抬起頭,聲音顫抖:“你要告發我嗎?”
甘草停步,背對著他:“明日我還要查書房舊案。”
熟地喘息著,眼神渙散。
“你若心安,便不必避我。”
話音落,門被輕輕帶上。
小藥房重歸昏暗。熟地癱坐在地,手中還攥著那把攪藥勺,勺尖朝下,一滴黑汁緩緩凝聚,在爐磚上方懸垂。
甘草立於回廊下,手中綢袋緊握,目光投向書房方向。
風穿庭院,藥葉輕搖。
勺尖黑汁終於墜落,砸在磚縫間,裂紋微張,墨點迅速洇開。
喜歡甘草斷案集請大家收藏:()甘草斷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