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秦德公遷都雍城

字數:7383   加入書籤

A+A-


    一、舊都困境與新都之議
    秦武公在青嵐穀擊退芮國偷襲的第三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靈脈異動讓秦國陷入新的危機。青嵐穀的靈眼泉眼突然噴湧黑色煞氣,原本清澈的泉水變得渾濁如墨,周圍的靈草成片枯萎,連最堅韌的鎖靈藤都失去了生機。
    "是地脈反噬。"伯陽捧著龜裂的龜甲,蒼老的聲音帶著疲憊,"上次芮國用鎮邪璽引動饕餮濁氣,雖被擊退,卻在靈脈深處留下了隱患。如今節氣交替,煞氣趁機爆發,青嵐穀的靈脈...怕是保不住了。"
    秦武公站在泉眼旁,指尖的血竅傳來刺痛。他能感覺到,那股熟悉的溫潤靈氣正在快速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帶著腐蝕性的濁氣。傳功閣的修士們嚐試用"淨化符"和"聚靈幡"補救,但所有術法都如同石沉大海,無法阻止靈脈衰敗。
    更令人憂心的是玄水寨的狀況。那裏的靈脈井雖未爆發煞氣,卻因青嵐穀的異動而靈氣大減,原本能支撐三千修士修煉的靈泉,如今連維持基本運轉都捉襟見肘。
    "必須找到新的靈脈。"秦武公在朝會上拍案而起,他的青銅劍在案幾上劃出深深的刻痕,"青嵐穀和玄水寨相距百裏,彼此無法呼應,上次芮國偷襲就差點讓我們顧此失彼。我們需要一個能統籌全局的中心,一個真正的都城!"
    大殿內陷入沉默。遷都不是小事,意味著要放棄經營多年的據點,意味著要重新勘探靈脈、布設陣法,更意味著要麵對遷徙途中的未知風險。
    李兌上前一步,展開一幅泛黃的古卷:"君上,傳功閣的典籍記載,西陲腹地的雍城舊址,曾是上古先民的聚居地。據說那裏有一處"盤龍靈脈",隻是被煞氣掩蓋,鮮為人知。"
    古卷上的雍城位於渭水上遊,群山環抱,渭水如帶,正是《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的"中曲之山"所在地,書中稱其"多玉,多青雄黃",是靈氣匯聚之地。
    "盤龍靈脈?"秦武公眼中閃過精光,"為何從未聽說過?"
    "據說在上古巫妖大戰時,那裏爆發過驚天動地的廝殺。"伯陽補充道,"祖巫與妖帝在此決戰,煞氣將靈脈徹底遮蔽,久而久之便被遺忘。但老臣占卜發現,那裏的地脈走勢呈"回龍顧祖"之象,是絕佳的建都之地。"
    爭論持續了三日。反對者認為雍城煞氣太重,勘探難度太大;支持者則堅信隻有找到更強大的靈脈,才能讓秦國擺脫困境。最終,秦武公一錘定音:"派勘探隊前往雍城,若確有盤龍靈脈,即刻籌備遷都!"
    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決定秦國命運的遷都,最終會由秦武公的弟弟——嬴嘉即後來的秦德公)來完成。就在勘探隊出發後的第二個月,秦武公在一次探查煞氣源頭時遭遇伏擊,雖斬殺了饕餮部的首領,自己卻也被濁氣侵入心脈,不久便溘然長逝。
    臨終前,秦武公握著嬴嘉的手,將半塊刻有雍城方位的靈脈玉交給弟弟:"遷都...一定要完成...盤龍靈脈...是秦國的希望..."
    二、雍城勘探與靈脈之謎
    秦德公繼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重啟雍城勘探計劃。他任命李兌為勘探隊統領,配備了傳功閣最精銳的十名陣法師和五十名修士,攜帶"探靈杖淨化符"等特製法器,踏上了前往雍城的旅程。
    勘探隊的路線艱險異常。從青嵐穀到雍城,需要穿越被稱為"斷魂澗"的峽穀,那裏是上古煞氣最濃鬱的區域,《山海經》記載有"人麵蛇身"的異獸出沒。
    "小心腳下的黑霧。"李兌提醒隊員,他手中的探靈杖頂端閃爍著急促的紅光,"這是"蝕靈瘴",能悄無聲息地吞噬靈力,吸入三口就會靈根盡毀。"
    修士們立刻運轉"斂氣訣",將靈紋甲的防護提到最高。即便如此,當他們穿過斷魂澗時,還是有三名修士被瘴氣侵入,不得不提前返回。
    雍城舊址比典籍記載的更加荒蕪。斷壁殘垣被半人高的雜草覆蓋,城牆的磚石上布滿黑色的紋路,散發著令人心悸的煞氣。最引人注目的是城中心的一座高台,台基由巨大的玄石砌成,上麵刻著模糊的龍紋,與秦武公交代的"盤龍靈脈"描述不謀而合。
    "探靈杖有反應了!"一名陣法師驚呼。他的杖尖指向高台下方,發出持續的嗡鳴,杖身的符文亮起耀眼的金光——這是探測到高階靈脈的征兆。
    李兌卻沒有欣喜,反而眉頭緊鎖。探靈杖的光芒中夾雜著一絲黑氣,這意味著靈脈確實存在,卻被某種強大的力量封印著。他讓人在高台四周布下"三才陣",試圖通過陣法共鳴喚醒靈脈,然而玄石台上的龍紋卻毫無反應,反而釋放出更強的煞氣。
    "是"龍鎖陣"。"李兌研究台基的紋路後得出結論,"上古修士用九條龍形煞氣鎖住了靈脈,要解開它,需要找到對應的九個陣眼,同時注入純淨的靈氣。"
    勘探隊在雍城周邊展開地毯式搜索,終於在群山和渭水沿岸找到了八個陣眼,每個陣眼都有一塊刻著龍紋的石碑。但第九個陣眼卻始終沒有下落,探靈杖的指引在渭水中央中斷,仿佛被水流吞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難道在水底?"有修士猜測。
    李兌望著湍急的渭水,水麵泛著黑色的漩渦,顯然水下煞氣極重。他派出三名擅長水遁術的修士下水探查,結果隻有一人狼狽返回,聲稱水下有一頭"長著牛角的巨魚"守護,另外兩人已被吞噬。
    "是"犀渠"!"李兌想起《山海經》的記載,"這是上古異獸,以煞氣為食,看來第九個陣眼就在它守護的巢穴裏。"
    硬闖顯然行不通。李兌決定智取,他讓人在渭水上遊投放大量"淨化符",逐漸稀釋水下的煞氣;同時繪製"困龍陣"的陣圖,準備困住犀渠。這個過程耗費了整整三個月,當渭水的漩渦變得微弱,李兌親自帶著"縛龍索"潛入水底。
    水下的景象令人震撼:一條長達十丈的犀渠盤踞在巨大的石洞中央,它的鱗片如同玄鐵,牛角般的額頭上鑲嵌著一塊發光的晶石——那正是第九個陣眼的核心!
    李兌屏住呼吸,按照奇門遁甲的"休門"方位悄然接近。當犀渠因煞氣稀釋而昏昏欲睡時,他猛地將縛龍索擲出,繩索化作金光纏繞住異獸的身軀。犀渠驚醒後瘋狂掙紮,整個石洞劇烈搖晃,李兌趁機摘下額頭上的晶石,迅速上浮。
    當第九塊龍紋石碑被安放在高台時,雍城舊址突然劇烈震動。九塊石碑同時亮起,玄石台上的龍紋如同活過來一般,順著地麵遊走,最終在中心匯聚成一條金色的龍影。隨著龍影一聲長嘯,地底傳來轟鳴聲,一股遠比青嵐穀濃鬱的靈氣噴湧而出,瞬間驅散了籠罩雍城的煞氣。
    "成功了!"修士們歡呼雀躍。他們能清晰地感覺到,盤龍靈脈的靈氣純淨而磅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足以支撐數萬人修煉。
    李兌將勘探結果寫成密信,快馬加鞭送往青嵐穀。信中除了描述靈脈的盛況,還特別提到雍城的地理優勢:"群山為障,渭水為帶,易守難攻,且距青嵐、玄水二寨適中,可成三足鼎立之勢。"
    三、舉國遷徙的壯闊征程
    秦德公收到密信時,青嵐穀的靈脈已徹底枯竭,泉眼變成了散發煞氣的黑洞。他當機立斷,頒布遷都令:"一月之內,舉族遷往雍城!傳功閣典籍、靈脈泉水、修士家眷,務必悉數帶走,不得遺漏!"
    遷徙的準備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傳功閣的修士們將珍貴的典籍小心翼翼地裝入特製的玉箱,這些玉箱內壁刻著"鎮靈符",能防止靈氣流失;工匠們打造了百輛特製的馬車,車廂用吸靈石鑲嵌,專門運輸靈脈泉水和靈草種子;仲壬則率領銳士營提前出發,清理沿途的妖獸和煞氣,為大部隊開辟安全通道。
    最艱難的是靈脈的遷移。青嵐穀和玄水寨雖已衰敗,但殘存的靈脈本源對雍城的盤龍靈脈至關重要。伯陽提出用"靈脈引"之法,將兩地的靈泉精華裝入由玄龜背甲製成的容器,由十名金丹期修士輪流注入靈力,確保沿途不被煞氣汙染。
    出發前夜,秦德公在青嵐穀的觀星台舉行了簡單的祭祀。他將秦武公的佩劍插入靈脈枯竭的泉眼,劍身瞬間布滿黑色紋路——這是舊靈脈最後的告別。
    "先祖在上,秦人保得住靈脈,也守得住家國。"秦德公對著星空叩拜,"今日遷離,非為退縮,乃為光大。待雍城穩固,必回來淨化此地!"
    遷徙隊伍長達十裏,宛如一條巨龍在西陲的大地上緩緩移動。秦德公乘坐的馬車位於隊伍中央,車廂內供奉著傳國玉璽和祖巫殘血珠,這兩件國寶散發的靈氣形成一道無形的屏障,保護著周圍的家眷和典籍。
    旅途的艱辛遠超預期。行至斷魂澗時,原本被清理過的蝕靈瘴再次爆發,這一次的濃度是之前的數倍。伯陽判斷是青嵐穀靈脈枯竭引發的連鎖反應,他當機立斷,讓十名修士同時燃燒精血,以"血祭"之法強行驅散瘴氣,自己卻因靈力透支而昏迷三日。
    過渭水時又遭遇了芮國殘餘勢力的襲擊。這些敗兵勾結了西戎的一支,試圖搶奪靈脈引和傳功閣典籍。仲壬率銳士營迎戰,在渭水岸邊展開激戰。秦軍修士雖長途跋涉,卻憑借靈紋甲和"血竅訣"的威力大敗敵軍,斬殺芮國主將,徹底肅清了沿途的威脅。
    兩個月後,遷徙隊伍終於抵達雍城。當秦德公踏上玄石高台,感受到盤龍靈脈那磅礴而溫暖的靈氣時,忍不住熱淚盈眶。高台周圍已按李兌的規劃建起了臨時營地,九塊龍紋石碑散發著柔和的光芒,將靈氣均勻地輸送到各個區域。
    "傳我命令。"秦德公望著遠處連綿的群山和奔流的渭水,"第一,以玄石高台為中心,劃定都城範圍;第二,李兌率人即刻開始布設防禦陣法;第三,伯陽主持靈脈引導,讓靈氣盡快滋養土地;第四,仲壬負責構築臨時城牆,防止妖獸和蠻族侵擾。"
    命令一下,雍城立刻變成了巨大的工地。修士們用"地行術"平整土地,工匠們砍伐樹木搭建房屋,傳功閣的典籍被小心翼翼地存入臨時洞府,靈脈引中的泉水則被注入玄石高台的泉眼,與盤龍靈脈融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令人驚喜的是,當舊靈脈的精華與盤龍靈脈相遇,玄石台上的金色龍影突然變得更加清晰,甚至發出了震耳的龍吟。雍城周圍的群山傳來回應,渭水的流速也變得平緩,仿佛整個天地都在歡迎新主人的到來。
    四、新都規劃與靈脈布局
    秦德公在雍城召開的第一次朝會上,提出了"三年成城"的計劃。他展開李兌繪製的都城藍圖,圖上以玄石高台後稱"蘄年宮")為中心,呈九宮格布局:
    中宮:蘄年宮,靈脈核心,供奉祖巫殘血珠和傳國玉璽。
    東宮:傳功閣新址,周圍布設"聚靈陣",確保典籍保存和修士修煉。
    西宮:軍械坊和靈田,利用靈脈邊緣的靈氣培育靈草、鍛造法器。
    南宮:居民區,按修士等級劃分區域,確保靈氣分配有序。
    北宮:精銳營,靠近渭水,便於防禦和訓練。
    四隅:分別設立"望氣台",配備探靈杖和示警玉,監控四周煞氣和敵情。
    "最關鍵的是靈脈引導。"伯陽指著藍圖上的七條紅線,"這是根據盤龍靈脈走向設計的"靈渠",用吸靈石鋪設,能將核心靈氣引向全城。但要完成這項工程,至少需要三年,且需大量修士持續注入靈力。"
    秦德公點頭同意,他特別關注防禦:"李兌,雍城的陣法要吸取青嵐穀的教訓,不能隻靠單一陣法。"
    李兌早已準備妥當:"臣計劃布設三層防禦:外層沿群山和渭水布"鎖龍陣",借用山水之勢阻擋外敵;中層在都城周圍設"八陣圖",按奇門遁甲變化,可攻可守;內層以蘄年宮為中心布"血靈陣",關鍵時刻能以國運和修士精血激活,威力無窮。"
    這個計劃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僅外層鎖龍陣就需要九百九十九塊吸靈石和百名陣法師。秦德公沒有猶豫,他下令將遷徙途中繳獲的戰利品全部熔煉,又從修士中選拔出最有天賦的少年進入傳功閣深造,補充陣法師缺口。
    盤龍靈脈的開發也同步進行。伯陽發現,這處靈脈不僅蘊含精純的天地靈氣,還殘留著上古祖巫的氣息,與秦人的祖巫血脈有著天然的共鳴。他據此改良了"血竅訣",新的功法在雍城修煉,速度比在青嵐穀快了近一倍,且爆體的風險大大降低。
    "君上請看。"伯陽帶著秦德公來到新開辟的靈田,田裏種植的"凝氣稻"僅一個月就成熟了,稻穗上凝結著肉眼可見的靈氣顆粒,"這就是盤龍靈脈的威力,假以時日,秦國修士的實力必將大增。"
    但隱患依然存在。李兌在監測鎖龍陣時發現,群山深處的煞氣雖然被陣法阻擋,卻在不斷積累,尤其是西北方向的"龍山",那裏的煞氣濃度遠超其他區域,探靈杖靠近時會發出刺耳的警報。
    "是上古戰場的遺跡。"李兌指著龍山的方向,"典籍記載,那裏是祖巫與妖帝決戰最激烈的地方,煞氣已深入地脈,短期內無法徹底淨化。"
    秦德公望著雲霧繚繞的龍山,那裏的陰影仿佛一頭蟄伏的巨獸。他知道,這片土地既給了秦國希望,也潛藏著未知的危險。遷都隻是第一步,要真正在雍城立足,還需要更堅固的防禦、更強大的修士、更完善的傳承。
    "明日開始修築城牆。"秦德公下令,"用龍山的玄石,混雜修士的精血和靈脈泉水澆築,我要讓雍城的城牆,比青嵐穀的八卦陣更堅固!"
    當第一塊玄石被安放在城牆地基,秦德公將自己的精血滴在石頭上。玄石瞬間吸收了血液,表麵浮現出淡淡的龍紋——這是盤龍靈脈的回應,也是秦國在雍城紮根的誓言。
    遠處的龍山傳來一聲沉悶的咆哮,像是在警告,又像是在期待。秦德公知道,新的挑戰即將開始,防禦工事的修築刻不容緩。雍城的靈氣越是濃鬱,就越容易引來覬覦,無論是西戎蠻族,還是中原諸侯,都不會輕易放過這塊肥肉。
    夜幕降臨時,玄石高台的龍影與星空的銀河交相輝映。秦德公站在高台上,感受著腳下源源不斷的靈氣,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堅定。遷都雍城,是秦國崛起的契機,也是更大考驗的開始。而他,必須帶領秦人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希望,讓雍城真正成為秦國的根基,成為西陲大地上最耀眼的明珠。
    修築防線的命令傳遍了整個雍城,修士們放下手中的農活和修煉,拿起工具走向城牆工地。他們的身影在夕陽下拉得很長,與遠處的群山、近處的渭水共同構成了一幅壯闊的畫卷——這是一個民族在絕境中重生的證明,也是一個王朝在靈脈滋養下崛起的序幕。
    喜歡金戈玄秦請大家收藏:()金戈玄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