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便士

字數:5682   加入書籤

A+A-


    黛莉可以看見,這店裏的一樓十分寬敞。
    估算至少比自家的鋪麵寬敞十幾倍,貨品種類是大而全。
    裏麵可以供客人親自挑選東西,也有專賣煙酒的櫃台,擺了一整個櫥窗的各色酒水。
    這會兒,正有員工,把鑲嵌在玻璃窗外的防護木板拆下來。
    她搖搖頭,繼續跟著納什先生往奧本斯街趕去。
    目前克拉克街從南到北一共有七八十棟房屋,總長大約二三百米。
    裏麵一共住著二百多戶人家,人口大約五百到八百左右。
    克拉克街內部有地下酒館,裁縫店,也有二手家具店,還有小咖啡館,麵包房。
    雜貨店有三家。
    克拉克街的南出頭通往裘德路,街口開著皮耶羅雜貨店。
    克拉克街中間,開著她家小小的納什雜貨店。
    街北邊的出口通往多羅斯街,還有一家洛比特雜貨店。
    他們三家店,經營的模式都不同。
    眼前這個皮耶羅雜貨店是規模最大的。
    經營者皮耶羅和投資者合作,二人分紅。
    背後的投資者買下了這棟房子,但是不管經營。
    店鋪的裝修,運營一直是皮耶羅先生在做,雇傭五六個店員。
    皮耶羅先生本人也不住店。
    他家住在靠近蘇活區的五居室公寓,屬於標準的中產階級。
    每天六點,皮耶羅會準時到店上班,每天晚上七點,又會準時下班。
    皮耶羅背後擁有投資人,他這裏的貨鋪的豪橫。
    從來都是各種批發商主動上門送來的。
    至於克拉克街北出口街角的洛比特雜貨鋪,則是麗莎一直以來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洛比特雜貨鋪,情況比納什家的雜貨店好一些。
    房子高一層,店鋪寬一倍。
    三樓住人,二樓做倉庫廚房。
    一樓是店麵,雇了一個員工。
    洛比特的妻子還會做一點簡單的麵包售賣。
    像皮耶羅雜貨店生意好,麗莎一點也不恨,她心服口服。
    畢竟人家檔次不一樣,光是煙酒,擺的全是她搞不到的好貨。
    可這個洛比特雜貨店,與納什雜貨店一樣,都從奧本斯街進貨。
    那洛比特先生,自打麗莎病了,便三天兩頭的遣店員往納什雜貨店來打聽。
    還說什麽,要是納什雜貨店辦不下去了,就把店裏的舊貨兌給他賣。
    反正近來生意也不好,讓麗莎一個老太婆,就別操這份心了。
    這才把麗莎氣的不像樣,她扒著窗戶把人罵了一頓,才沒來了。
    所以她寧願把店交給家裏人亂打理一通,也不要關一天門,讓人家笑話。
    一路上,黛莉不露痕跡的向納什先生打聽這兩家店的客源。
    自家的店,每個月的利潤在八到三英鎊之間。
    說明基本的客源還是有幾十上百人的。
    這些人,都是街坊鄰居,或著家對麵地下酒館的客人。
    他們懶得去巷子口,就會來這裏買東西。
    還有一些散客,是抄近道去裘德路或者多羅斯街經過門口的路人。
    而洛比特雜貨店,占據了克拉克街的北出口,臨近著多羅斯街。
    多羅斯街充滿生活氣息,有幾十上百家廉價麵包房,咖啡店,小酒館,小餐廳,糖果店,也有兩家小雜貨店,以及流動小攤販。
    因為食品廉價,每天都有上千的工人在多羅斯街吃東西。
    洛比特雜貨店的客源,大多數也是這些流動人群。
    而位於南出口的皮耶羅雜貨店,客源則不是這些散客。
    裘德路是一條能夠容納四輛馬車並行的大道路,黛莉與祖父正在這條街上慢慢走著。
    她四處打量,才算是真正的見識到了維多利亞風格。
    主街道上,都是褐色石頭砌起來的聯排房屋,樣子規整,質感厚重,雕飾細節古典,又大多顯得太過陳舊。
    道路上經過烤漆馬車,貨車,還有人力拉的車,甚至還有人騎著獨輪車。
    無論是路邊的工人,還是車裏坐的老爺,無一人不是穿著西服三件套,頭戴氈帽的。
    窮女人穿著普通裙裝方便幹活,沒有太惹眼的雞屁股裙撐。
    手頭稍微有點寬裕的婦人,就穿有臀墊裙撐的巴斯爾裙。
    裘德路街道兩邊的聯排房子裏麵,大多數是小型加工廠。
    例如紐扣廠,襯衫廠,別針廠,帽針廠。
    當然,這裏還有慈善學校,診所,旅店,兩間中型飯店,警亭,棺材鋪,二手瓷器店,煤炭店。
    其他與裘德路連接的小巷子裏,也有幾家雜貨店,不過都很小,規模跟納什家一樣。
    根據原身的記憶,這皮耶羅雜貨店,常年給裘德路上的兩家旅店,兩家中型飯店提供煙酒茶。
    又給附近工廠提供白紙和筆墨,等等一切辦公用品。
    高價商品生意固定,平時散客也多,這雜貨店可以說是生意蒸蒸日上,傲視這片街區。
    黛莉思索了一下。
    就自家店鋪目前的情況,跟這臨近的大店比較。
    在客源,商品種類,商品價格上,完全沒有任何競爭力。
    大店的客流量大,進貨量也大,進貨量大,經銷商給的底價就越便宜。
    而客流量有限的小店,進貨量小,批發的底價高,能賺的利潤就越微薄。
    要是大店稍微打打價格戰,小店就能死掉。
    但是,如果自家小店一直像現在這樣管理混亂,那麽不用跟人競爭,過兩天後自己就歇菜了。
    黛莉思索著,要是別的也就罷了,偏偏是零售行業。
    無論哪輩子,無論什麽時代。
    她都無法接受一家自己家的零售店在自己眼皮子下歇業。
    不一會兒,黛莉便和祖父一起來到了白教堂路。
    經過白教堂露天市場,從擁擠的人潮中擠過去。
    兩邊的攤販將道路圍的水泄不通,對著一切路人叫賣。
    “先生!來根雪茄吧,隻要一便士。”
    “魚布丁,兩便士一罐……”
    “買香水嗎妹妹,玫瑰味的……一個先令。”
    穿過小攤集市,來到了後麵的街道,走向斯皮塔佛德。
    這裏的批發商,從十七世紀開始,便以銷售農場裏的生產果蔬乳製品為主。
    六七十年前,瓦特蒸汽機占領倫敦,鐵路橫貫南北。
    工業發展迅速,各行各行業飛速進展。
    來自工廠加工的商品,又成了這條街的主流。
    黛莉把需要進貨的清單從口袋裏掏出來,交給祖父拿著。
    納什先生看著上麵的字跡,似乎與黛莉往常的字有些不同,筆觸更加優美了。
    不過,他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注意到了商品的種類與往常的差別。
    “酒水,雪茄,為什麽這兩種一樣都不用進?”
    納什先生記得,雪茄沒有什麽庫存了。
    黛莉直言:“我算了一筆賬。
    就拿這雪茄來說,這裏的進價通常是五便士一盒。
    一盒六支,隻能賣出去六便士,利潤是一個便士。”
    廉價煙草這個東西,都有行情價,沒有哪個窮人會買超過三便士的雪茄。
    進價也十分固定,除非是中檔雪茄的走私貨,否則沒什麽可商量的空間。
    “店裏的環境,不適合儲存雪茄,容易受潮。
    所以鄰居們不愛來我們店裏買,進五盒都能賣一個月。
    這也才能賺五個便士而已。”
    “不如把這錢拿來進一些銷的快的東西。
    例如茶葉,肥皂,食鹽,糖粉。”
    納什先生聽明白了,有點不能理解這種概念。
    他們做生意的人,沒有一個不追求大而全的商品。
    硬著頭皮,也要店裏的商品種類多一些。
    沒有一個雜貨店會不賣煙酒。
    不過,他轉念一想,孫女說的好像也是。
    他們店裏的實際情況如此,煙酒的利潤微薄,可進貨價又都不便宜,占著囤貨資金。
    如果拋開慣性,好像又確實應該這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