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渡民

字數:4443   加入書籤

A+A-


    堡牆,隔開了兩個世界。
    牆外,是屍鬼橫行的絕地,是李煒那般幸存者掙紮求生的煉獄。
    牆內,是秩序井然的人間。
    這裏有規矩,有法度。
    ......
    入幕做事,和趙鍾嶽想象中的繁忙不大一樣。
    他原以為自己會被卷入一套繁複而緊張運作的軍堡體係。
    每日處理堆積如山的文書,幫助百戶李煜協調各方的軍務民政。
    是他大展拳腳的開始。
    現實卻是,他像一個被強行塞入精密齒輪組的石子,既無法轉動,亦無處著力,無足輕重。
    順義堡內,自有一套最少曆經數代人磨合,早已根深蒂固的統治體係。
    入幕兩日,趙鍾嶽已經初步摸到些門道。
    如李昌管糧庫出入。
    李順宛如副將管家,是家主李煜意誌執行的延伸。
    李忠和其餘親衛依次帶隊加練兵卒。
    武庫也有一位老仆李如顯守著,每一杆刀槍出庫入庫,都要經他記錄。
    如今庫內那三十領紮甲,六十餘領皮甲,更是老仆的心頭肉,晚上抱著睡都嫌不踏實。
    這裏,每一個位置都姓李,或者即將姓李。
    等這些老人幹不動了,接替他們的,必然是順義李氏的另一個親族或更忠誠的家丁。
    一如李昌、李順他們曾經走過的路。
    這順義堡內,是一個非李煜親信所無法插手的封閉世界。
    每個人各司其職。
    以家主李煜為首,自成一個密不透風的閉環。
    趙鍾嶽此刻就是一個多餘的轉軸,許多事他都插不上手。
    ......
    實際上,收納趙鍾嶽入幕,同樣是李煜做出改變的第一步。
    若非是李煜主動打破了這個閉環。
    趙鍾嶽連當下安置新民的差事,都是輪不上的。
    可外頭一時沒有新的流民來,他熟悉完境況,又真的沒什麽可幹。
    趙鍾嶽現下,唯有每日去糧庫算糧,取糧。
    堡內糧庫規模,不比本衛千戶駐屯的高石堡。
    可是靠著地窖,倒也不至於放不下當初運回來的存糧。
    守門的屯卒驗過趙鍾嶽手裏的出入手令。
    高聲唱諾。
    “百戶大人手令,放行!”
    隨後,糧庫守卒才用鑰匙打開沉重的鐵鎖。
    ‘哢嚓!’
    左右屯卒合力拉開厚實的庫門。
    隨著‘吱扭扭一聲悶響’,庫門打開縫隙,放趙鍾嶽入了糧庫重地。
    這裏頭,麥稻的香味聞著讓人安心。
    李昌,總是拿著庫內的出入賬本,每日守在這裏發糧。
    他每日既要由此往校場,給兵卒發放當日餉糧,也順道給流民送賑濟粥所需之糧。
    由此產生的糧耗,都由李昌一一記錄在冊,每日傍晚轉交家主核查。
    若家主不在,這個核查人選,往往由李順充當。
    趙鍾嶽走進院中,直奔右手邊的小屋。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來的時候了。
    李順昨日帶他熟悉境況,就曾言明,李昌慣在此屋做事,還代為引薦過。
    趙鍾嶽於門外報聲,“學生今日前來取糧。”
    “進!”屋中傳出回應。
    ‘吱呀——’
    趙鍾嶽推開門。
    李昌抬眼看了一眼來人,聲音平淡地問。
    “今日還是按昨日的老樣子?”
    “是,李管庫。”
    趙鍾嶽點頭回應,二人都是公事公辦。
    李昌拿起毫筆,勾了幾筆,隨即起身,領著他去取糧。
    趙鍾嶽如今能全權操持的活計,隻有兩件。
    其一,給老弱婦孺紮堆的那處善養院,發放當日做工薪糧。
    李煜收留這些婦孺老弱,白養肯定也是不現實的。
    是故,那處善養院中的女眷們,需要紡織縫補,燒火做炊,以工換薪。
    趙鍾嶽便需根據其昨日交工的數量與成色,核定每人每日,五合到一升不等的定糧。
    就算有那帶孫逃難來的老嫗,每日灑掃街道,也能領回五合米,勉強糊口。
    孩童所需口糧單獨另計,畢竟也沒人指望這些孩童能幹多大貢獻。
    其二,主持施粥的瑣事。
    這施粥,更是簡單。
    善養院門外粥棚所施,無非就是稀湯寡水,其實也耗不了許多米糧。
    一日不過僅熬米三五升。
    這稀如水的米湯,真就是僅限於叫人餓不死。
    隻叫人能灌個水飽,糊弄度日。
    與其叫粥,倒不如說是吊命清湯。
    就這樣的東西,卻也足夠讓人感恩戴德。
    趙鍾嶽初時,心中有過不解。
    這施粥本是不必要的。
    能入堡的流民,要麽是毫無威脅的老弱婦孺,要麽就是出丁當兵的新卒家小。
    這些人,主公李煜都有所安置,不管是薪糧,還是餉糧,都夠他們吃食。
    就連木柴,每日亦有出城丁壯一齊采伐,隨糧定量配給。
    一個院子裏湊一湊柴薪,足以滿足各戶炊煮之用,還會有所結餘。
    直到昨日,趙鍾嶽親眼見到一名新卒的家眷,將領回的一升飽滿米糧視若珍寶般小心收起。
    而後才領著麵帶饑色的孩子,默默匯入粥棚前的隊伍。
    那一刻,趙鍾嶽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
    這粥棚,並非為了果腹。
    與其說是無端的仁慈。
    倒不如說是主公李煜,正在用區區三五升米的日耗,買下整個順義堡百姓的‘心安’。
    趙鍾嶽沉默地領著糧,心中念頭急轉。
    這個屯堡,瞧著秩序井然,但上下之分也自有森嚴壁壘。
    李氏宗族和家仆,像一張細密的網,籠罩著一切。
    穩定,卻也意味著僵化。
    他又該如何融入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