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一線希望
字數:5293 加入書籤
李昌業的手死死攥著酒杯,悵然若失。
杯中渾濁的酒液晃動,潑灑在手背上,卻渾然不覺。
良久,他才重新穩下了心神,聲音不可避免的帶上一絲頹然與沙啞。
“朝廷那邊的事情,我也......略有耳聞。”
“否則,我們這趟本該是去山海關求援,那才更快。”
“而不是往旅順衛,甚至是皮島衛碰運氣。”
李昌業知道的還要更多,更細。
朝廷,已經封死了山海關。
關門內的閉門石,都被破天荒的落了下去。
那是死守的手段,輕易絕不會用。
而一旦用了,就意味著即使想再打開關門,也是開不了的!
除非毀了那整麵堅石......
可其間所需時日,又不知幾何。
配上山海關足有四五丈的高牆,分隔內外,神仙難越。
所以,朝廷的放棄,李昌業早已心知肚明。
雖無人敢明說,但這種種跡象都是明擺著的,已是鐵一般的事實。
遼東李氏的消息,來自於幾處關內族人。
但即使如此,錦州城內,如李昌業這般的許多知情人,仍不甘放棄生的希望。
無論如何,總該想法子活著。
他們這隊人馬,一路走來,曆經艱辛。
李昌業心下想著,總該去看一眼,才能對得起這一路上死去的人。
他們當中,有的是為了引屍而失,亦有斷後而亡。
唯一能稱得上的共通點,便是死的淒然,隻恐屍骨無存。
無非是披甲屍化,亦或是被分食殆盡的兩種不同終局。
“皮島衛?”
錢守功有些詫異。
“你們李氏應該是知道的。”
“他們離高麗僅一峽之隔,當初就已經被派去了鴨綠江,策應東征軍渡江搭橋。”
“現在的皮島衛早就沒了消息,是死是活,沒人知道。”
強盛如李氏宗族,也不是無孔不入的百事通。
皮島衛孤懸在外,是李氏武官不曾踏足的一處水師衛所。
李昌業忙追問道。
“錢兄,我等遠在錦州,對海外水師的境況所知不多。”
“難道……皮島水師竟不曾有一船一卒撤回?”
錦州李氏的族老們,以及錦州城內的一眾主事武官都一致認為。
水師靠著戰船,生還的幾率其實是很大的。
皮島水師,本該是參與東征的部隊裏,最有希望逃出生天的一支!
若是能僥幸找到他們,便是一支強大的助力。
幽州李氏,也足夠的底氣,哪怕以利相誘,也是有希望的。
因為離岸的水師,需要糧鹽衣物等補給。
而這些東西,李氏平日自有隱秘私倉所在,囤積以備不時之需,亦可牟利。
.......
錢守功隻是搖頭。
“不曾聽聞,我也說不好。”
“不過……”他沉吟著。
“我覺著,他們就算還活著,也絕沒有撤回這遼東半島。”
否則,早就有無數人爭破了頭,上門去求。
李昌業沉默的點了點頭,皮島衛本就是備選。
它太遠了,駐地遠在鴨綠江之南,高麗之側。
是大順朝廷,扼住高麗咽喉的一處要地。
錢守功眼圈依舊泛紅,方才的哀戚尚未散盡。
他看著李昌業,問道,“李兄,還要去嗎?”
“希望渺茫呐!”
“實在不行……”
他話語一頓,似乎下了很大決心,“不如隨我們一道造筏?順河去連雲島避一避?”
“說不定過了風頭,就好了呢?”
“我這兒,也有你的兩位同族百戶,總歸也是有個照應。”
李昌業搖頭。
或許......錢守功是單純的出於好心,乃真性情。
也或許......是另有他意。
一個校尉,一個千戶。
真要共處一地,誰聽誰的?
二權並存,向來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細細思量,還真是難以揣測錢守功的用心。
可這些,對李昌業,以及他麾下的親族精騎來說,都不重要。
李昌業挺直了脊梁,深吸一口氣,回絕道。
“不必。”
“怕死,我們也不會來了!”
“是死是活,這一遭都該有個始終。”
“若是半途退縮,我等既對不起家中殷切期盼的妻兒,更對不起埋骨錦州的曆代先祖!”
這話像一記重錘,砸在了錢守功心上。
錢守功神色黯然,他想到了自家的祖墳,就埋在這片即將被他拋棄的土地之下。
複州,又何嚐不是他家曆代生活的祖地?
“哎——”
思及此處,他也隻能一聲長歎。
如今,竟是要拋祖棄業,心中哀意頓時再難自矜,無聲中竟有淚水滑落。
......
言語間,一杯杯烈酒入喉。
二人漸漸儀態難存,時而相擁哭泣,時而拍案大笑。
待到酒醒,錢守功恍惚間,隻記得李昌業醉倒前說的最後幾句話,如烙印般刻在他心裏,久久難忘。
“錢兄,你說......旅順衛仍有人守著故土不離。”
“我信!”
“可我想,他們肯定有船。”
“否則,在那等地方,如何能安然自處?”
“他們隻是把船藏起來了。”
“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就該去試試。”
“若是我……討不來船……”
李昌業當時頓住了,渾濁的醉眼裏,閃過一絲難言的清明。
“錢兄,那你我或許……不久後還有再見之日。”
“到時候,若是錢兄還未登筏遠行,我怕是仍要來叨擾你。”
“在此地,討一杯餞行酒來吃。”
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若能尋到水師,弄來大船。
他們一行人自然是按計劃,隨船往小淩河出海口,去登岸為錦州報信。
若不能……
他們也不得不掉頭,重走這來時的八百裏絕路。
將他們的無用之軀,帶回錦州祖地。
半途身死,則魂歸,如此而已。
李昌業心下隱隱也覺得,茫茫大海,他們或許已經找不到錦州的生路所在。
但,他們仍能選擇自己的埋骨之所。
在出發之時,這百名李氏親騎,便破例錄名族譜,大多早早明了死誌。
否則,又怎能擔當此等重任。
......
李昌業所寄托的希望,隻在旅順衛的其中三名李氏百戶武官身上。
通過旅順衛城的留守之人找到他們,此事,或仍有轉機!
他隻盼著,這三人不曾馭船遠逃出海。
否則這天地之大,他們這些人騎著馬匹,也隻能看著大海茫然無措,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無處可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