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死生之道
字數:5220 加入書籤
趙鍾嶽勒住馬韁,喉結不自覺地上下滾動了一下。
昨日,他終究是等來了姍姍來遲的西嶺村村民。
他沒有耽擱,立刻將眾人安置於幾處相鄰的宅院,號召他們與車隊的兩什兵卒一同,動手掘築防禦工事。
挖掘溝壑,削製木刺,搬運村中遺留的拒馬加固……
總歸也是讓歇腳地方除了圍攏的車陣,還有了個更加像模像樣的外圍防護。
此刻,再度回到這座孤城之外。
趙鍾嶽愣神的看了會兒城牆,才強行壓下心頭的紛亂思緒,轉向李煜。
他咽了口唾沫,聲音因緊張而有些幹澀,卻故作鎮定道。
“大人,學生準備好了。”
“我們這就進城吧!”
那緊繃的下顎,與故作昂然的姿態,無一不在宣告著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李煜頗為詫異,忍不住上下打量了趙鍾嶽幾眼,隻隨口安撫了一句。
“鍾嶽,能有此決心就好。”
他沒有說些破壞氣氛的話,因為那確實不合時宜。
等上了城牆,趙鍾嶽自己就會明白。
......
事實也的確如此。
當趙鍾嶽手腳並用,費力的爬過護城溝,再被人用粗繩幫著拽上城頭時。
他微喘著氣,看著城牆之上,空空蕩蕩,平靜得沒有一絲波瀾。
方才的滿心覺悟,竟像一拳打在空處,無處著力,陡然化作了一場空。
倒是令其頗感幾分啼笑皆非的悵然。
他本以為是一場龍潭虎穴的豪賭,卻不料前路早已被人鋪平。
哪有那麽多驚心動魄,有的隻是按部就班。
不過轉念一想,可得享蔭庇,那倒也沒什麽不好。
李煜不知何時已重新持弓在手,聲音將他從思緒中拉回。
“鍾嶽,書信予我。”
“是,大人稍待。”
聞言,趙鍾嶽也是趕忙從懷中掏摸著裝封的書信。
“書信在此,學生已然按大人之言,寫好首尾。”
“家父看過之後,必然能知曉其意。”
“快則今日晌午之後,慢則不過明日。”
“他們必會想方設法,到衙前坊西側院落接應!”
......
“你看那邊,是不是多了些人影?”
這次,趙府高閣放哨的兩人,倒是將城牆上的變化,發現的及時。
畢竟同時值崗的人數已經從一人變兩人。
往日裏,趙琅對他們偶爾的瞌睡偷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種時節,家仆們不生異心,就算是不錯了。
敏感時期的很多事情,真的隻能小懲大誡,輕拿輕放。
但昨日入院之旗,卻讓他不敢再如此。
趙琅思慮之後,還是特意把人選又改做趙府家仆與官府差役各選一人,一班合計兩人搭夥。
一日兩班輪調,他們又互不相熟,反倒可互作督促,專注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話音剛落,一道黑影破空而來。
直到飛矢襲近外院,二人才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
那名值哨差役臉色一變,“快,我們得下去回稟!”
“城外來人今日又射了一箭!”
一旁趙府家仆,也是陡然想到了什麽,遂分工明確道。
“好,你先去回稟,我去催人尋箭!”
這次,他們兩人看得清楚,那新飛來的一支飛矢,無疑正是從城牆上的人影當中而來。
明其來源,二人也算是在老爺和大人們麵前,都能有個交代。
昨日那單獨值哨的家仆,就因為疲懶耍滑,沒能及時察覺,被揪了出來。
好在因未能造成大錯,罰的不是很重,隻是短其一家定糧兩日。
可在這光景下,斷兩日口糧,就是要讓全家老小餓肚子,更是要讓他長記性。
前車之鑒猶在,這也是二人不敢互作掩護的緣故。
差役攜了家小來投,自不必多說。
而那家仆,亦是家生子,在府內各有家小。
偷奸耍滑的後果,是全家跟著挨餓受怨,裏外不是人,他擔不起。
......
不多時,前院飛箭書信,被眾人於一處草叢中搜尋找到,直接轉遞至了趙琅手中。
信封上,是再熟悉不過的字跡。
‘兒,趙鍾嶽書’
看著書信上的署名,趙琅一時百感交集。
喜於得悉嫡子安然無恙,且就在城外,有情也。
然苦於其複涉險地,不智也。
自家人最知自家事。
趙鍾嶽那胸中讀過的幾本書和那些花拳繡腿,趙琅一向都了然於胸。
縱使來了,他又能濟得什麽事?
懷著忐忑的心思,他打開了書信。
‘......兒未留沙嶺,攜貞兒投了順義李大人。’
‘忝為大人幕賓,接手一些堡內瑣事。’
信的前半段,趙鍾嶽詳述了自己與妹妹貞兒的近況,字裏行間,那份自得幾乎要溢出紙麵,仿佛已然脫胎換骨。
以及隨行的兩個家仆之事,都簡短提及。
......
信至中段,話鋒一轉。
‘兒深感為商之痛,處處低人一等。’
‘有財而不得著錦,有業而不能廣置。’
‘隻能空獻家財,勉得庇護。’
隨後真情吐露,趙鍾嶽剖白心跡。
‘逢此亂,兒自知身份低微,才能淺薄,進則無能為首,治民自保。’
‘退,也難保家中親友周全。’
‘思來想去,投一明公,為其羽翼,搏一前程,不失為佳策。’
說是投效,實際上也是自陳利害。
不投李煜,難不成他再跑回來,投了張承誌,和他一起同享苦難?
還是投了姑父李銘,等著看他老死咽氣?
他也沒得挑。
趙琅對他的選擇不置可否。
路都是自己選的。
商賈,最慣於做的,本就是以小博大的冒險。
......
直到後半頁,才終於到了正話。
‘李大人亟需進城一敘,關及撫遠滿城生死。’
‘亦有望救我趙府滿門於絕城。’
‘然,我等於城牆遠觀坊門,東坊門至今洞開,難知坊內近況,不敢妄動。’
‘願父親權衡利弊,速遣人手,前往衙前坊西側院落接應,務必竭力而為。’
信的末尾,語句沉重示警。
‘若......未得接應。’
‘箭在弦上,亦不得不發。’
‘屆時......恐為奪城之事殃及。’
是的,李煜直言表示過。
若是無法與城內之人溝通串聯。
為了順義和沙嶺兩堡軍民的生路,他還是會想方設法的進行下去。
鳩占鵲巢之事,拖不得了!
隻是那樣,城裏的活人,他可就顧及不上了!
生死,需由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