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度魂
字數:5127 加入書籤
法事不是簡簡單單的燒香、燒紙。
這套儀禮,說起來也很好理解。
就是找個在天上有明確祖師道統關係的,也就是正經的在冊道士。
走道統後門,把亡者的遭遇表奏上天,下達地府。
上上下下,都求個關照。
還有念誦度人經等三經,度引亡魂,破其執怨,塑其仙胎,繼而往生極樂。
......
遭此大難,西嶺村鄉民亟需一處心靈上的寄托。
除了神鬼,也尋不到什麽其他。
但道士......
離此村最近的,本該是撫遠縣城隍廟裏的駐留正一官道。
不過如今,不提也罷。
“學生見過大人!”
半途,李煜撞上了姍姍來遲的趙鍾嶽。
其實嚴格來說,他來的倒也不算遲。
隻是給人當差就是這樣。
遲不遲不是單看日頭時辰,而是看上官心情所需。
“免禮。”
李煜雖急,卻也不惱,平和的虛抬他的臂膀,趙鍾嶽也就順勢收禮。
禮節意思到了就好,太執拗,就顯得生分多餘。
“鍾嶽,方才我聽聞村中鄉民,都去參加法事。”
“可這法事又是何來?”
李煜身後的李忠,也是滿眼好奇。
之所以逮到趙鍾嶽就問。
也是因為,他是直接負責管轄這些新附鄉民的負責人。
“學生慚愧,竟有失幕臣之責。”
趙鍾嶽趕忙告罪解釋。
“此事,學生也是方才早食從鄉民口中知道的。”
“然大人歸之疲乏,學生不敢貿然以此小事打擾,故此未能及時稟明。”
他指向北處一矮丘。
“北坡的土地廟,前兩日似乎是來了個借宿的道人。”
“因著昨日雨大,大概是困在廟中難行。”
“此前有鄉人執拗去廟中請牌,與之相遇廟中,一同困於雨勢,今晨一同歸來,似乎相約做法超度......”
大體上,就是這麽個過程。
......
起因便是孫瓜落想為亡嫂及生死不知的兄長,去左近的土地廟走個流程,請個神牌。
實際就是拿新刻的土地神牌位,把舊的換回。
這舊牌,在廟中享過供奉,自然已成神牌。
他家三嫂屍化之後,死相難堪,還已然被官兵們火化掩埋。
這就是死的不清淨。
亟需請神安魂。
他那兄長,幹脆就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八成也是死在了哪條道上的犄角旮旯。
或者和三嫂一樣,屍化之後,便遊蕩無蹤。
無音無訊,更談不上下葬。
就隻能立個衣冠塚,請神招魂。
這神牌請回去,也算是他盡個念想。
......
意外的是,昨日一早出發,孫瓜落持著草叉冒雨入廟,發現裏麵竟是有篝火的。
至於為什麽隻有他一人,自然是因為這種事,那位將軍的書吏並不支持。
自然是不可能允得許多人,與之一道執拗送死。
放他一人來,已經是趙鍾嶽做了退讓。
不等孫瓜落回神,廟中自有一道聲音響起。
“善信不必懼怕,貧道是長山觀全真修道。”
“幼時入道,至今已逾四十載爾。”
“此乃貧道度牒。”
轉身看去,角落有一位邋遢道人在此躲雨。
孫瓜落先看其發髻頂冠,果真是一位道長。
盡管衣袍破落,可手上道劍,還有孫瓜落看不懂字的度牒,無疑都是有力的身份佐證。
比起神牌,顯然多請一位道長做法,更能安撫亡魂。
“道長,我是來請神牌回家......順便躲雨。”
“不知,道長可否往西嶺村一去?”
“全村遭害,失亡過半,隻盼道長能做法渡魂。”
“道長若需......若需......”
隻是報酬,卻讓孫瓜落犯了難,說不出話來,隻能氣餒低頭。
“善信之請,貧道接了。”
好在,邋遢道長也恰有所求。
“隻需與我些食糧,也好來日上路。”
......
道人缺口糧,鄉人缺祭典,二人三兩句就一拍即合。
所以此事嚴格來說,是孫瓜落把道長請回來做法事。
這便是原委,並不複雜。
這不,今日一早,孫瓜落領著道長回返,沒多久就在鄉民之中傳遍了。
這般時日,朝不保夕,法事自然是拖不得。
這也就有了李忠半途所見。
鄉民們急匆匆的往村外走,去幫著道長籌備法事。
......
還未走近,悠揚低沉的誦經聲已然傳出。
“上品妙首,十回度人......”
“旋鬥曆箕,回度五常......”
“死魂受煉,仙化成人......”
“一切罪業,莫不赦除。冤仇和釋,鬼毒滅亡。”
待李煜真正走入這處村中小院,才能看到鄉民們無分男女,皆安靜站於偏側。
孫氏鄉人神情肅穆,眼中哀傷卻也夾雜著一絲期盼。
院中,是位道長正繞著一座臨時搭建的法台,腳邁八方罡步,口中念念有詞,手中道劍立於胸前,正在行著度魂儀軌。
雖說道袍是破爛了些,但任誰也能看得出,這位道長自有姿儀氣度在身。
不修身,難得有此氣度。
俗話說的好,‘民不與官鬥,人不與神鬥’。
除了天子,哪怕是官,都很難壓的過眾人心中三尺尊神。
否則,朝廷也不會賜道士以官碟。
道士有了官碟,就成了以官製官之策,而非以官涉神。
此刻眼見祭禮儀軌一經開啟,李煜也不敢打擾。
宿世相覺的蹊蹺經曆,注定了李煜對神鬼要有所敬畏。
有了這種經曆,再說什麽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未免有些自欺欺人的意思。
更何況二百年國教,大順軍民,俱是信者。
連他身後的親隨李忠,也壓著腳步,屏著呼吸,不敢打擾道長做法。
有道之士於大順俗世的超然地位,可見一斑。
李煜耳中,這位道長的吐字快而清晰,氣息綿長,可見山上課業專精,根基紮實。
不像是半路出家的野道人。
微不可聞的嗚咽啜泣聲,在人群中不斷響起。
鄉民不少人思及亡親,已是淚流滿麵,對著法台方向叩拜下去,似乎已然看到親人亡魂得脫苦海。
一切看起來,都合乎儀軌,悲憫而莊嚴。
祭禮,作為眾人心靈上的寄托,在這一刻讓生者得到了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