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求真了道
字數:5190 加入書籤
“禮成!”
兩個字,自老道士口中迸出,音節短促。
“諸位善信,儀軌已畢,老道當去也。”
他的手上收拾著隨身帶來的三兩件法器,可那目光,分明是落在了李煜身上。
老道長也早早看到了這幾人。
或者說,在這滿院縞素,人人麵帶菜色的貧苦鄉野映襯下。
李煜一行人的存在,便如同黑夜中的一炬烈火,想不被注意到都難。
為首之人,身上袍服布料,顯然與平民不同。
腰帶佩以墜印,非官即貴。
老道長的視線又在那人身後微微一掃。
其身後,分立扶刃而立的披甲銳士,以及神色恭謹的年輕文士。
這等陣仗,猜出李煜的特殊身份,真的不難。
......
“道長且慢。”
觀其與鄉人告辭欲行,李煜側前兩步,恰好擋在了道長欲離去的路徑上。
鄉民們不敢輕動,也不敢出聲送別道長,隻敢悄悄打量院中陡然僵化的局麵。
“可否耽擱道長些許,淺談一敘?”
他口中倒是沒有半分威脅的言辭,語氣甚至稱得上溫和。
......
對百姓而言,一官一道,都是不願得罪的人物。
他們畏官,畏神,索性除了裝作沉浸悲傷不能自拔,也沒別的法子。
這便是人性。
一時之間,院中本已漸弱的哀泣之聲,反倒又響亮了幾分.
隻是,哭聲裏卻夾雜著一絲說不出的怪異與虛浮。
“哎——”
老道士一聲若有若無的歎息,在哭聲中幾不可聞。
那不是畏懼,也不是憤怒,而是一種洞悉麻煩後的無奈。
他垂下眼簾,終究還是得看清局勢。
方外之人,終究還是活在紅塵俗世之中。
他手中行君子揖,微微見禮。
“善信所願,貧道不敢不從。”
“好,道長請!”
李煜做了個請的手勢,毫不拖泥帶水,轉身便引路他處。
此地能被選來祭奠亡魂,實在算不得什麽好地方。
......
李煜的步子不快,卻很穩。
或許這道長不願牽涉官吏權貴。
但這不能成為李煜放棄的理由。
他得承認,他就是在饞他身子......饞他可能保有的萬般學識,技藝。
但凡是正經出身的老道,放在任何時候都能稱一句全才。
種地,養畜,醫道,天文......
其中任何一樣,都於生存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便是你能想到的百業雜學,這些清修之士,往往都會有所涉獵。
這既是為了便於他們在山上道觀的生活,也更是一種修行。
而著眼於當下,這般能人,單是懂醫這一條,便比什麽珍奇都要罕見。
試問這樣的人近在眼前,該放棄嗎?
......
李煜的心思,是先探探他的底細。
李煜引著道長,徑直回到了他昨夜棲身的小院。
借著院中的石頭,自有甲士抬板架桌。
“道長請坐。”
一杯白水,被擺上桌,聊作待客之意。
“不知道長自何處而來?”
麵對李煜所問,老道士也並不拘謹。
“貧道自長山觀而來。”
“長山......”
李煜咀嚼這兩個字眼,一時也沒反應過來。
但緊接著,他端著水杯的手指微微一頓。
‘嘶——’
他不可抑止的倒吸了一口涼氣。
長山,可是在西邊百餘裏開外。
為了確認,李煜還是多問了一句。
“不知道長所言的長山觀,可是遼河左近山嶺上的那座?”
“正是。”
老道士坦然道。
“大人請看,這是貧道度牒。”
道士這般身份來曆,也著實沒什麽可隱藏的。
單是他身上的官文度牒,早就把這些寫的一清二楚。
李煜接過一看,果然。
此道人度牒,掛靠於靖遠衛長山觀。
李煜先前所言遼河左近,便是這靖遠衛所轄。
山嶺名曰長山,其上有朝廷置觀,便是長山觀。
山腳下,便是那靖遠縣。
靖遠衛主責和李煜所屬的高石衛一般,皆不設衛城,僅依屯堡而守,毗鄰邊牆,為禦邊第二道防線。
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其千戶駐地在靖遠縣城的校場大營,比之高石衛更算是肥差。
不過這都是過去的老黃曆,不重要了。
可一個巨大的疑問隨之而來,盤踞在李煜心頭。
自靖遠衛,過高石衛,再抵現在的撫遠衛.......距離長山那般偏遠的地界。
一路向東而來?
如今屍患遍地,人人西遷南逃,他為何要逆流而行?
他該是往南逃才對!
李煜心中所想,口中直白相問。
“那敢問道長,何故行至此地?”
“若為屍患所慮,該往南,轉道擇機投沈陽府才是。”
當然,前提是城高牆深的沈陽府還未淪陷。
不過這種事,李煜如今也不得而知了。
老道士搖頭,隻三兩句便解釋了緣由。
“老道非逃,乃求道也。”
“求道?”
李煜愈發不解。
本想繼續問下去,可李煜啞然的是,在探究其目的之前,自己甚至還不知其名號。
此時再要度牒細看,未免就落了下乘。
他幹脆順勢坦蕩相問,“恕本官唐突,那......敢問道長名號?”
老道長答曰,“貧道......真一......”
李煜暗自點頭,憑此道號便可知,其人出自全真第六代弟子,資曆頗高了。
“可是取‘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中之‘真’字?”
老道長頷首,“善。然,亦非盡然。”
“取真,還一。示吾求道之心,愈堅而已。”
還不等李煜出言附和,誇讚其人功高望厚。
老道長卻緩緩說出其未盡之言,“不過如今......貧道自取一號行走,為‘了道’。”
李煜相問,“道長此號何解?”
真一道人......不,該喚作了道真人更為恰當。
其人亦答曰。
“貧道心中起欲,隻盼了此道業,想去求個結果。”
如此說來,過去的真一是為了過程,如今的了道是為了結果。
此道人所自號,明擺著是棄修求果。
這或許,就是他要東行的緣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