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村中對,屋中策
字數:4831 加入書籤
傍晚,天際隻餘暮色。
甲士卸了兵甲,歸於村中民戶歇息。
馬匹在村中牛棚、驢圈內都已安置妥當,正大口咀嚼著草料。
趙鍾嶽親自端著一個木托盤,端著熱氣騰騰的飯食來尋李煜。
“大人,請用晚食。”他站在敞開的院門口,恪守禮節。
李煜站在院中,正平端著長槊熟悉分量,不時還會淩空刺擊劈砍,帶起嗚咽的破空之音。
就憑這虎虎生威的聲勢,趙鍾嶽就沒敢冒失的跑進去。
那杆長兵,但凡被它掃到分毫,隻怕就得一分為二。
刀槍無眼,他可不想死於誤傷。
聽到院門來人,李煜才收了架勢,持槊往屋中走去。
“進來吧,一起用食。”
李煜餘光掃到趙鍾嶽托盤上的兩碗粟飯,就知道他有話想說。
趙鍾嶽跟了進去,將托盤放在簡陋的木桌上。
兩碗粟飯,一碟醃菜,這就是他們全部的晚食。
剛一落座,趙鍾嶽就在動筷之前,問出了他心心念念的問題,“此遷民之舉,學生有何用武之地?”
他問得直接,語氣中的期盼幾乎要溢出來。
對他而言,若是主公有令,自是受器重的好事。
若是閑之無用,還是好事,那他就可以不必留在西嶺村,而是可以隨著騎隊一起回撫遠團聚了。
少年郎藏不住心事,三言兩語,李煜就覺察到了趙鍾嶽的歸心。
但......不行。
這時候,還不能放其與趙府團聚。
在幕僚這一身份之外,趙鍾嶽作為質子的身份,從始至終都沒有從他身上褪去。
讓他留駐西嶺村,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給他一種回家近在咫尺的希望感。
而非真的放他回去。
李煜放下碗筷,沉吟片刻,指節在桌麵上輕輕敲擊了兩下。
“鍾嶽,東遷事宜未成,西嶺村尚需有人治民防屍,保此安寧。”
“防屍不過舞刀弄槍的匹夫之勇,但治民安境者難尋,是故眼下非你不可。”
趙鍾嶽聞言,對回不了家難免有些失望。
但下一刻,又因那句‘非你不可’湧上一股受重視的使命感,一種難以言喻的激蕩。
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的分量大抵如此。
“學生曉得,願為大人分憂解難!”趙鍾嶽起身,揖而複坐,動起碗筷來。
李煜看趙鍾嶽受捧後振作的模樣點點頭,
他一邊就著簡陋的醃菜、粟米進食,還不忘向其囑托。
“鍾嶽,明日起,此行騎隊中會有十人留下,暫且屯駐於此。”
趙鍾嶽動作一頓,心中想了想,問道,“那大人剩下的人手,恐怕太少了些吧?”
今日趕到西嶺村的,隻有二十餘騎。
再去十騎,李煜明日趕路就隻剩下十騎可用,難免有些寡弱。
於是,趙鍾嶽自請道,“大人盡管帶騎兵東行。”
他試圖勸說李煜莫要分兵範險。
“西嶺村有孫氏鄉人持兵自保,眼下西嶺村可用男丁,有二十之數,學生在此自保無虞。”
李煜搖了搖頭,“鍾嶽,非也。”
“你在此保村守寨是一回事,留下的騎隊,還有別的要務。”
迎著趙鍾嶽疑惑的傾聽之姿,他解釋道,“此行之初,本官麾下隨隊有三十騎。”
“官驛已經留置一什,西嶺村亦需留置一什。”
如此分兵,固然加強了沿途守備,可李煜趕赴撫遠,豈不是人單力薄。
趙鍾嶽心中不解,更帶些憂慮,於是便問,“學生不明,望大人解惑。”
李煜伸出手指,沾了些杯中清水,在粗糙的木桌上,點畫起來。
“騎卒每五人一隊,此地屯駐兩隊。從明日起,他們需每日各沿官道東西而進,一日而返。”
他的手指在‘西嶺’二字的水印兩側移動。
“往西......”
李煜在桌麵一側寫下‘驛’字。
西抵官驛。
“往東......”
他又在另一側寫下‘撫遠’二字。
東抵撫遠。
借著桌麵中央水印尚未消退的‘西嶺’二字。
三地兩線,串連一氣。
“學生明悟矣!”趙鍾嶽眼露恍然,知曉其意。
李煜收回手指,麵上露出一絲笑意。
他最後總結道,“沿途若有屍鬼危情,這些巡弋的騎隊,或滅或報。”
即便群屍阻道難行,也可點起狼煙示警。
“無論結果如何,都能讓後續的步卒車隊,不至於陡然置身險地。”
行軍打仗,重要的永遠是情報。
哪怕麵對的是沒有智慧的屍鬼,也同樣如此。
那些遊蕩的怪物,就如同劫後襲糧的散兵遊勇。
隻有做好沿途偵查,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東遷的車隊,運送的不僅僅是米糧,更是全軍上下的家眷妻兒。
那是軍心所在,是立足根本,絕不容有失!
若是東遷車隊出了紕漏,死的可就是麾下兵卒的父母妻兒。
如此,焉能不人心大亂!頃刻崩毀!
......
趙鍾嶽像一塊貪婪的海綿,吸收著來自李煜灌輸的這些軍略常識。
聽完之後,他沉思片刻,又指出了一個他認為的缺漏。
“學生鬥膽相問,大人是否遺漏了......撫遠縣?”
憑區區十騎,真能入城開道嗎?
趙鍾嶽對此持擔憂的懷疑態度。
李煜放下空碗,擺了擺手,笑得胸有成竹,“勿憂於此。”
“東遷車隊今日想必是歇於官驛,明日可抵西嶺村,後日方至撫遠縣外。”
他將時間線清晰地鋪陳開來。
“明日,待本官至撫遠縣,即刻匯聯你趙府及撫遠衛殘兵,後日便可大開內外城門,以作接應。”
這十騎,更多的還是作為護衛,保護李煜安危,入城收攏援兵襄助。
撫遠之南,近乎空城,需要他們廝殺搏命的可能幾近於無。
趙府獨苗在手一日,李煜就不愁趙府不盡心盡力。
有趙府仆役,和暫居於內的差役、軍戶襄助,頃刻就能湊出數十男丁。
所以,隻要李煜進了城,人手是不缺的。
撫遠衛城更有王家主母趙氏,並王氏老卒數人為內應。
張承誌若無他心,便可入衛城大開武庫,發放兵刃,頃刻間這些男丁便能複作兵勇。
內外相加,兵力逾百。
盡管多是烏合之眾,可這樣多的人手,再輔以武庫精良甲備。
接應東遷車隊入城,應是綽綽有餘。
若是沒有一套環環相扣,且行之有效的計略,族叔李銘又怎麽可能安心上李煜的東遷賊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