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上堂下苑,歸樸不居
字數:4429 加入書籤
誰住正中的三進院?誰又住左右的雙跨院?
這問題,眼下看似不大緊要。
隻因兩家都是人丁稀薄,自然就不存在夠不夠用一說。
外院住家丁,內院住主家。
一向都是這麽過來的。
兩處跨院也是兩進的院子,住進去完全算不得委屈。
也就是為了避嫌,要不然那撫遠衛千戶的癡傻幼子,便是住到其中一處跨院去也是綽綽有餘。
......
眼下,李雲舒站在道路的分叉口,左右打量了一番。
“雲舒,怎麽不走了?”李煜聽到身後腳步停息,不由回頭,眼中帶著一絲疑惑。
他許是有恃無恐,又或是真的不在意這些小節。
李煜方才在前麵領的路,乃是通往中間的安和堂,也就是宅邸正中的三進主院。
而這處分叉口,除了眼前的安和堂......左側門牌上寫的是‘蘭馨苑’,右側門牌寫的是‘歸樸院’。
李雲舒僅從這門牌名的尾字,就能初步判斷出眼前這三處院子的地位高低。
‘堂’就意味著此處乃是全府中樞,她即便是第一次入府,也知道這裏的重要性。
按照往日禮法,府中入住此院的,在旁人眼中才是主家。
入住千戶府邸主院,其行為本身,就帶有濃重的政治意味和宣示。
......
‘苑’則是花園、園林之意,其內裏必然景致優美、布局精巧。
這蘭馨苑最可能曾是府中女眷的居所,比如武官妻妾的居所,亦或是官家小姐出閣前的閨房所在。
它沒有很濃鬱的官場氣息,而是純粹服務於生活享樂。
......
‘院’的地位最低且接地氣,再配上‘歸樸’之名。
低調樸素的名稱,更是顯露著此處的不重要性。
這院中要麽曾是府中下人居住的地方,比如武官家丁及其家眷。
要麽......這裏就純粹是接待貴客的客房,所以才搞得如此內斂而不張揚。
比如,朝廷的巡邊天使。
總之作為客居之所,絕對不適合兩家入住。
......
上主,左尊,右客。
此間布局讓人一目了然。
“煜哥兒,這安和堂還是算了吧。”
李雲舒的目光在三處門牌上流轉片刻,素手隨即指了指左側。
少女嬌俏的聲音繼續響起,“我想先去蘭馨苑看看,這名字......我喜歡。”
“它聽起來,就是個好地方。”李雲舒嘴角揚起笑意,明媚的雙眸似能傳遞其心意。
想要同在一府長住久安,在權力公器麵前,兩方總得有一方做出讓步。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二人短暫的眼神交匯,其實就有了定論。
李煜心中微動,‘雲舒在此退讓,對我而言,終究是一樁好事......’
“好!”他的目光在蘭馨苑的門牌上停留片刻,還是點了點頭。
他沒有理由再拒絕對方恰到好處的好意。
或許,這能讓他和族叔李銘之間眼下的平和關係,延續地更加長久。
便是後麵眼神原本有些隱晦複雜的李鬆、李順等人,此刻也不由悄悄鬆了口氣。
兩家強弱之勢,早就隨著李煜把控衛城,收攏了此間殘兵的時候,就有了分曉。
李鬆經此一番入城,更是看出了此地官兵以其為尊。
如非必要,他絕不希望自家小姐擅越主位,於此為主家埋下隱患。
主次歸位。
此時此刻,也算得上是順理成章。
果然......苑如其名。
跨過蘭馨苑的圓月拱門,眼前是一堵遮景影壁。
其上‘蘭草沐風’圖樣淺淺雕刻,青苔在磚石的細微處點染出歲月的斑駁,也平添了幾分婉約的私密感。
繞過影壁,視野豁然開朗。
腳下是卵石鋪就的小徑,縫隙間生長著茸茸的青草,蜿蜒著通向庭院深處。
小徑兩旁,並非規整的屋舍,而是錯落有致的假山石。
石態秀潤奇巧,乃匠人心作。
假山環抱之中,一池碧水悄然呈現。
池子不大,裏麵早已空空如也。
沉池的屍骸,早已被撈了出去,就連池水也已放幹,撒上了厚厚的石灰消毒,空氣中還殘留著一絲淡淡的、奇異的氣味。
該清理的血汙,哪怕用刀子去刮,也硬生生地刮了下去。
池畔植著一棵年歲不小的海棠樹,若是春日,必是滿樹繁花,落英繽紛,拂了一身還滿。
樹下設有一張石製棋枰和幾個石凳,是靜坐對弈、品茗觀魚的絕佳之處。
水、石、樹、池,再配上那些不知名的花卉,於此方寸之間,盡顯含蓄、風雅與寧謐。
更使此間外院一步一景,步移景異。
有山石之趣,水木之華,更有蘭草之幽。
住在此地,確是極好的。
李雲舒眸中亮盈盈的,是真切的歡喜。
這蘭馨苑出入皆景,確是絕佳的住處。
“滿意嗎?”李煜嘴角上揚,柔聲道。
李雲舒側身,窈窕之姿盡顯,其態恰如芙蓉仙姝望塵回眸,竟絕一時驚豔。
“此間美景,讓人歡喜極了!”她的回答真摯而自然。
跟隨步入此間的女眷之中,有數人皆是下意識地點頭認同。
這真不愧是千戶府邸,才能建的有如此雅致。
貞兒還好,還算是見識過她自家府宅,目光不至於流連其中。
更何況舒兒姐在此住下,那她自然也能蹭住,不急於一時。
至於芸香,倒是神色平平。
她總歸是朝臣官宦家出身,見識過洛京繁盛,這點景致還不至於讓她驚奇。
而李煜的四位侍女則是真切開了眼界,眼含羨意。
她們所見過最好的府邸,也就隻是順義堡的那座百戶官邸。
雖然順義李府還談不上簡陋。
但與此處相比,除了占地或許大些,其餘皆是雲泥之別。
小小的駐屯百戶,被此地鎮守千戶的財力全方位碾壓。
這倒也不奇怪。
此刻,侍女們對李雲舒的說法,最是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