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考驗

字數:7479   加入書籤

A+A-


    沈氏集團頂層的會議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與室內冰冷嚴謹的氛圍相得益彰。光可鑒人的長條形會議桌泛著金屬和實木的冷硬光澤,空氣中彌漫著若有若無的消毒水和打印紙墨的味道,典型的高壓工作環境。
    沈清許坐在主位,一身鐵灰色高定西裝,妝容精致,神色是一貫的冷靜自持,仿佛那晚雨夜的失控和脆弱從未發生。隻有偶爾,她的目光會若有似無地飄向坐在她右側稍下位置的林未晞,那眼神深處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關切。
    林未晞今天穿了一套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裝套裙,長發挽起,露出光潔的額頭和優美的脖頸線條,淡妝修飾了她略顯蒼白的臉色,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專業且鎮定。這是她第一次以“項目藝術顧問”的身份,參與到沈清許的核心商業會議中。膝上攤開著準備好的資料,指尖卻微微泛白,泄露了她內心的緊繃。
    坐在沈清許左側的,正是顧清嵐。她穿著一身頗具設計感的深藍色連衣裙,頸間佩戴著簡約卻不失品味的珍珠項鏈,長發微卷,氣質卓然。她嘴角噙著一抹恰到好處的微笑,目光從容地掃過在場的技術高管和項目經理,最後,狀似無意地落在了林未晞身上,那眼神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打量,以及一種屬於“圈內人”的、微妙的優越感。
    “各位,關於‘融藝’項目的初步構想,之前已經溝通過。”沈清許開口,聲音清越,打破了沉默,將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今天三方首次會議,主要是明確各自分工,並敲定項目啟動階段的核心方向。顧總,您這邊先談談畫廊的資源和初步方案?”
    顧清嵐微微頷首,笑容得體:“好的,沈總。”她打開麵前的平板,連接投影,屏幕上立刻出現製作精良的PPT。她開始侃侃而談,從古典大師作品的數字化版權獲取,到與國際頂級藝術機構的合作渠道,再到對高端藝術品受眾的精準把握……她的語速不快不慢,引經據典,專業術語信手拈來,展現出深厚的行業積澱和強大的資源網絡。
    說話間,她的目光不時與沈清許交匯,偶爾會提到一兩個隻有她們那個圈層才熟悉的名字或事件,營造出一種無形的、屬於“我們”的默契圈。她甚至精準地預判了沈清許可能會提出的幾個技術難點,並給出了初步的解決思路。
    “關於這部分古典藝術元素的數字化呈現,”顧清嵐的目光轉向林未晞,笑容依舊,語氣卻帶著一種前輩對後輩的、看似溫和的審視,“林顧問是藝術家,可能更關注視覺表現。但在技術實現上,尤其是保證原作的神韻不被數字技術稀釋,需要非常謹慎的經驗。我們畫廊在這方麵,有過不少成功案例。”
    她的話聽起來無可指摘,卻像一根柔軟的刺,輕輕點出了林未晞的“外行”身份。
    林未晞放在桌下的手微微蜷縮了一下。她能感覺到幾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帶著探究和些許懷疑。會議室冰冷的空氣仿佛更凝滯了幾分。她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迎上顧清嵐的目光,正準備開口。
    “未晞作為項目藝術顧問,她的價值在於提供跨界的創新視角和當代藝術的敏感度。”沈清許的聲音平靜地插了進來,她沒有看顧清嵐,而是將目光投向在場的技術人員,“古典藝術的底蘊很重要,但‘融藝’項目的核心是‘融合’與‘創新’,是讓藝術通過科技觸及更廣泛的人群,而不僅僅是複刻和保存。未晞,你之前提到的關於‘情感化交互’的初步想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番話,既不卑不亢地肯定了顧清嵐的專業性,又明確地定義了林未晞不可替代的角色,巧妙地化解了那份無形的壓力,並將話語權遞到了林未晞手中。
    林未晞看向沈清許,對上她眼中那抹沉靜的、帶著鼓勵的微光。那一刻,雨夜冰冷的無助感被驅散,一種被堅定支持和信任的暖流湧上心頭。她挺直了脊背,翻開自己手寫的、畫滿了示意圖的筆記,清晰而沉著地開始了她的闡述。會議,在一種微妙的、三人之間暗流湧動的張力中,繼續進行。會議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推進。當議題深入到具體的技術實現路徑時,顧清嵐的優勢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她針對某個古典油畫色彩的數字化還原難題,提出了一套詳盡的解決方案,不僅引用了國際頂尖實驗室的最新論文,還準確報出了幾家特定設備供應商的型號和性能參數,其專業和精準程度,讓在場的幾位資深技術工程師都頻頻點頭,露出欽佩的神色。
    “色彩還原的精度,尤其是這些古典大師作品中微妙的層次和光影變化,”顧清嵐指尖輕點著投影屏幕上放大的一處細節,語氣篤定而從容,“不僅僅是數據采集的問題,更關乎算法對藝術家人為筆觸和時代質感的理解。我們與A國藝術學院聯合開發的這套色彩模型,在三次國際測試中,還原度都超過了98.7%。”她報出一個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的數字,目光掃過全場,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
    隨即,她話鋒一轉,看似自然地提到了一個藝術史上的典故,是關於某位印象派大師與早期攝影技術之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互動。“理解技術對藝術的影響,需要回溯曆史。就像沈總和我們以前在大學時探討過的,媒介的變革從來都是藝術演進的重要推力。”她微笑著看向沈清許,語氣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懷舊和默契,無形中將林未晞隔絕在了那段共同的學術記憶之外。
    林未晞安靜地坐在那裏,麵前的筆記本上,除了她自己構思的草圖,也開始快速記錄著顧清嵐提到的技術要點和市場數據。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顧清嵐話語間那堵無形的牆——由專業知識、共同經曆和資源人脈構築起來的高牆。顧清嵐的每一個精準的數據,每一個引用的案例,甚至每一個與沈清許眼神交流中流露出的“我們曾討論過”的意味,都在無聲地強調著一種邊界:她是圈內人,是專業人士,而林未晞,更像是一個需要被引導和解釋的“局外人”。
    一位年輕的技術經理在顧清嵐闡述間隙提出疑問,關於某種新型顯示材料對畫質的影響。顧清嵐耐心解答後,目光再次落回林未晞身上,笑容溫和,語氣卻帶著一種前輩引導後輩的姿態:“林顧問可能更專注於創作層麵,對這些硬件的技術參數不太敏感。這很正常,藝術家嘛,總是更感性一些。後續涉及到具體技術選型時,我們可以多溝通,我幫你把這些枯燥的東西轉化成更容易理解的藝術語言。”
    這番話,看似體貼,實則又一次巧妙地劃定了“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將林未晞定位在了需要被“翻譯”和“幫助”的位置上。
    會議室裏隻有顧清嵐清晰有力的聲音,混合著中央空調低沉的運行聲。幾位之前對林未晞身份有所疑慮的高管,眼神中的認可更多地投向了顧清嵐。氣氛似乎正朝著顧清嵐主導的方向傾斜。
    林未晞擱在筆記本上的筆尖停頓了一下,她能感覺到那無聲的壓力如同潮水般湧來。她下意識地抬眼,看向主位上的沈清許。
    沈清許正微微側頭,聽著顧清嵐的論述,臉上沒什麽表情,專業的讓人看不出喜怒。但她的手指,卻在無人注意的桌麵下,輕輕碰了碰林未晞放在腿上的手背,隻是一個極其短暫、輕微的接觸,帶著安撫的溫度,隨即若無其事地收回,仿佛隻是一個無意的動作。
    然而就是這個微小的觸碰,像一劑強心針,瞬間穩住了林未晞有些紊亂的心跳。她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那絲被輕視的不適,目光變得更加專注,如同獵人,在耐心的等待中,尋找著屬於她的時機。她知道,僅僅感受壓力是不夠的,她需要用實力,在這片由顧清嵐劃定的“專業”領域裏,為自己掙得一席之地。
    會議繼續進行,焦點集中在如何將一幅十七世紀荷蘭畫派的靜物畫,其複雜的光影和細膩的質感,通過交互技術讓觀眾能夠“觸碰”到畫中物體的紋理。顧清嵐提出的方案傾向於使用高精度的3D建模和力反饋設備,技術上可行,但預算高昂,且她提到某個關鍵傳感器的采購周期可能長達數月。
    “顧總的方案在還原度上確實很有保障,”項目技術負責人沉吟道,“隻是成本和時間的壓力……”
    顧清嵐微微一笑,氣定神閑:“頂級的藝術體驗,自然需要頂級的投入。我相信沈總明白,有些價值是無法用短期成本來衡量的。”她的話語中帶著對沈清許決策風格的了解與信任。
    就在這時,一直安靜聆聽、筆尖在紙上快速勾勒的林未晞,輕輕放下了筆。
    “關於這個觸感交互的環節,”她的聲音清晰而平穩,打破了顧清嵐話語留下的餘韻,瞬間吸引了全場的目光,“我可能有一個更優化,也更貼近項目‘融合’與‘普及’初衷的想法。”
    沈清許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她身上,帶著毫不掩飾的專注,甚至微微向前傾身,做了一個“請講”的手勢。這個細微的動作,與之前傾聽顧清嵐發言時的公事公辦形成了微妙對比。
    林未晞沒有看顧清嵐,而是直接看向技術負責人和幾位核心工程師。“顧總提到的力反饋設備精度很高,但正如王工所說,成本和周期是問題。而且,我個人覺得,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過於精細的物理觸感模擬,有時反而會削弱藝術欣賞本身帶來的想象空間。”
    她拿起自己的筆記本,上麵是她剛剛快速畫出的簡易示意圖。“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放棄完全擬真的物理觸感,轉而采用‘視覺觸感’與‘聽覺反饋’相結合的方式?”
    她開始詳細闡述:“利用實時渲染技術,當觀眾的手在特定區域做出‘觸摸’動作時,通過攝像頭捕捉手勢,在屏幕上實時生成對應的、符合畫作材質的光影變化和微小的色彩波動——比如觸摸絲綢,泛起柔和的光澤;觸摸粗糙陶器,表麵陰影細微加深。同時,搭配極其精煉、具有空間感的環境音效,如指尖劃過帆布的微弱摩擦聲,或者觸碰金屬的輕微回響。”
    她一邊說,一邊在示意圖上指點:“這種方式,技術上可以依靠我們現有的圖像處理算法和音頻庫進行深度開發,避開了昂貴的專用硬件,能大幅降低成本,縮短至少一半的研發周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更詩意、更調動觀眾主觀想象的互動體驗,而不是試圖完全複製物理現實。這更符合當代沉浸式藝術展的趨勢,也更能吸引更廣泛的、非專業領域的觀眾。”
    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她甚至引用了最近一期《自然》子刊上關於“多感官融合如何增強認知與情感體驗”的論文摘要,以及某個成功運用類似技術、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潮的日本數字藝術團隊案例,其數據引用之準確、案例之新穎,讓幾位技術人員都露出了驚訝和思索的表情。
    “當然,這隻是初步構想,”林未晞最後謙遜地補充道,但眼神卻明亮而自信,“具體的技術路徑和效果驗證,還需要各位專家進一步評估。但我認為,這或許是一條既能保證藝術感染力,又能兼顧項目可行性與市場吸引力的路徑。”
    她說完,會議室裏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先前對林未晞抱有疑慮的高管們,眼神已經從探究變成了驚訝,甚至帶著幾分欣賞。技術團隊的成員們開始交頭接耳,低聲討論著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和創新點。
    顧清嵐臉上的從容笑容微微僵硬了一瞬。她精心構建的、關於專業與資源的壁壘,被林未晞用另一種更具創造性、更貼近項目本質、並且同樣建立在紮實調研基礎上的思路,巧妙地繞開甚至超越了。林未晞沒有在她的領域裏硬碰硬,而是開辟了一個新的、更具活力的戰場。
    沈清許注視著林未晞,看著她因為專注和自信而微微發亮的臉龐,看著她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地闡述觀點,看著她憑借自己的才華和準備,贏得了在場專業人士的尊重。她的嘴角,在所有人看不到的角度,幾不可察地向上彎起了一個極小的、充滿驕傲和欣賞的弧度。
    她的未晞,從來就不是需要被庇護的莬絲花,而是能夠與她並肩,甚至在某些領域光芒萬丈的木棉。
    會議室裏那短暫的寂靜,被技術團隊逐漸熱烈的討論聲打破。
    “林顧問這個思路確實巧妙!”那位之前提出成本疑慮的王工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明顯的興奮,“避開了硬件瓶頸,充分利用了我們現有的算法優勢,開發周期和預算都能得到有效控製。”
    “更重要的是用戶體驗的創新,”另一位負責交互設計的主管補充道,“‘視覺觸感’這個概念很新穎,比起單純的物理模擬,確實更富有藝術想象空間,也更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形成傳播點。林顧問提到的那個日本團隊的案例,我有關注過,市場反響非常好。”
    幾位核心技術人員紛紛點頭,看向林未晞的目光已經徹底從最初的審視變成了信服和尊重。他們開始就技術細節向林未晞提問,而她均能清晰、有條理地回應,甚至能就某些算法邏輯提出自己基於藝術感知的獨到見解,雖不涉及具體代碼,卻為技術人員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顧清嵐坐在那裏,臉上的笑容雖然依舊維持著,卻明顯淡了許多,甚至帶上了一絲勉強的痕跡。她精心準備的、引以為傲的“專業”方案,在林未晞更具創新性和性價比的構想麵前,仿佛成了一種略顯笨重和陳舊的選擇。她試圖挽回局麵,聲音依舊保持鎮定:“未晞的想法很有創意,不過,古典藝術的還原度始終是我們的核心追求之一,過於依賴虛擬效果,是否會損失掉作品本真的重量感?”
    這一次,不需要林未晞自己反駁,那位王工便客氣但堅定地回應:“顧總,您放心。林顧問的方案並非放棄還原度,而是換了一種更智能、也更符合當代科技美學的方式來表達‘質感’。我們可以通過更高超的渲染技術來彌補甚至增強這種‘重量感’,這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效果可能比單純的物理模擬更具衝擊力。”
    顧清嵐沉默了。她意識到,在這個會議室裏,風向已經徹底改變。林未晞憑借的不是關係,不是頭銜,而是實打實的、能夠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和紮實的前期準備。她之前試圖構築的那道“專業”壁壘,已在對方閃耀的才華麵前轟然倒塌。
    沈清許將所有人的反應盡收眼底,包括顧清嵐那細微的挫敗,以及林未晞在應對技術提問時,眼中閃爍的、因被理解和支持而愈發自信的光芒。
    她輕輕敲了敲桌麵,清脆的聲音讓所有人的討論暫停下來。
    “很好。”沈清許開口,聲音清晰而果斷,帶著不容置疑的決策力,“關於靜物畫交互環節,我認為林顧問提出的‘視覺觸感與聽覺反饋’融合方案,更具前瞻性、創新性和落地可行性。王工,你們技術組後續以此為基礎,進行詳細的技術論證和開發排期。”
    她一錘定音,直接采納了林未晞的核心構想。然後,她的目光轉向顧清嵐,語氣平和卻疏離:“顧總,貴畫廊在古典藝術資源方麵的優勢依然不可或缺。後續在數字資產的精細處理、以及高端定製化版本的開發上,還需要倚重您的經驗和渠道。希望我們後續合作愉快。”
    這番話,既肯定了顧清嵐的價值,又明確地將她的作用限定在了特定的、並非主導的範圍內。
    最後,沈清許的目光落在林未晞身上,那眼神不再是會議初始時克製的關切,而是毫不掩飾的欣賞與驕傲,甚至帶著一絲與有榮焉的暖意。“林顧問,”她的語氣鄭重,“這個項目的藝術創新和用戶體驗方向,由你全權負責把握。我需要你確保項目的每一個互動細節,都能體現出我們‘融藝’的核心精神。”
    “我會的,沈總。”林未晞迎上她的目光,聲音不大,卻異常堅定。這一刻,無需再多言語。
    林未晞不再是憑借“沈清許伴侶”身份參與項目的附屬品,而是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創新思維和充分準備,贏得了在這個數十億級別項目中的核心地位與絕對尊重。她用自己的鋒芒,劈開了質疑,也在這段勢均力敵的愛情裏,為自己贏得了更加對等和堅實的底氣。
    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時已然放晴,一縷陽光穿透雲層,透過巨大的落地窗,恰好灑在林未晞所在的會議桌一角,將她周身都鍍上了一層溫暖而明亮的光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