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兩道題目

字數:4360   加入書籤

A+A-


    雖說江南之地的密信早已經傳入皇城。
    但親耳聽楊士奇講述完整件事情的經過,朱雄英不免對其越發讚賞。
    滿意道:“楊大人辛苦了,大明能有你這樣的官員,實在是幸甚!”
    楊士奇聽到這樣的誇獎,趕忙躬身施禮道:“這都是下官應該做的,下官更應該感謝皇孫殿下的栽培,也要感謝徐輝祖、徐膺緒、兩位哥哥的保護,不然的話,下官恐怕就回不來了!”
    直到現在,他楊士奇依舊不明白,皇孫殿下為何會選擇自己。
    更何況,皇孫殿下的身邊,不可能無人可用,就說兩位徐家哥哥,他們的本事與見識,就不是常人能夠比擬的。
    而江南之地推廣新政,皇孫殿下早已經將大方向定了下來,唯獨缺了一個執行者而已。
    即便那個人不是自己,換做其他人的話,恐怕結果也是一樣的。
    朱雄英也沒有隱瞞朝臣對楊士奇的質疑,吩咐他回去好好準備一番。
    待日後科舉時,用自己的實力來證明,本皇孫的眼光沒有錯,而是他們這些臣子將人看扁了。
    就在楊士奇離去後,識海中傳來係統的機械聲。
    【叮,恭喜宿主幫助大明完成一次改革任務。】
    【恭喜宿主獲得水泵設計圖紙一份!】
    【恭喜宿主,獲得蒸汽機圖紙一份!】
    盡管心中早已經料到,係統會給予自己獎勵,但這兩種東西,並不是他想要的。
    以往努力去完成任務,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為了續命而努力。
    如今壽命增加了不少,有了幾年的活頭,想要躺平,依舊有些欠缺。
    但這個水泵與蒸汽機的圖紙,不得不讓朱雄英再次陷入沉思。
    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可以說已經引起很多人對自己很是不滿了。
    尤其是那些早已經選擇站隊皇弟朱允炆陣營的官員了,可以說現在每一天對他們而言,都會是一種煎熬。
    對於後世而言,這份水泵圖紙與蒸汽機圖紙,早已經是落後的古董。
    即便是這種手動的抽水泵,但對現在的大明來說,絕對是生產最前沿的物件。
    記憶之中隱約記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曆代君王不止一人感歎,人力有時窮。
    尤其是末期時的大明,可以說天災人禍不斷。
    那時候已經開啟了小冰河時代,氣候逐漸變冷。
    饒是江南之地,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
    而在那種情況下,能夠活下來的人,都是幸運的。
    凍死、餓死、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加上幹旱、蝗蟲、糧食減產等一係列的災害接踵而至,硬生生將大明給拖垮了。
    印象之中,有一個京西煤礦非常出名。
    這條礦脈每年產出的煤炭足夠供應周邊一個城池日常所需。
    隻可惜如今這條礦脈已經被荒廢了。
    隻因為在開采的過程中,挖到了地下水的水層。
    導致在開采的過程中,不斷有地下水滲出,最終將開掘出來的一條條礦洞淹沒,最終不得已,隻能選擇放棄礦脈。
    在這個落後的時代,依靠人力將礦脈中的積水排出去根本就不現實。
    即便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去排水,依舊比不上地下水滲出的速度。
    更有不少礦洞因為被水浸泡,紛紛塌方,徹底斷了開采的念想。
    所以說,在小冰河時代的到來,水泵的圖紙,對於大明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
    當然,水泵的應用不僅僅是在開采煤礦上,其他地方也能夠用到。
    至於蒸汽機就更加不用多言了。
    因為它的出現,引起了人類文明的幾次巨變。
    更是開啟工業時代革命的神器。
    隻是朱雄英並不打算將蒸汽機弄出來。
    如今的大明,應當穩紮穩定的邁步前行,不能將步子邁大了,否則必定會引起不好的結果。
    即便自己在朱元璋的麵前有著足夠的話語權。
    但不得不承認,朱元璋的想法真的是太多了,做個皇帝,有著操不完的心。
    即便累死自己,也不希望後世子孫挨累。
    不惜苦著自己,累著自己,也要讓子孫躺平。
    在朱雄英看來,朱元璋之所以分封藩國,就是為了讓主家兒郎鎮守各地。
    無論是哪裏出現暴亂,都能夠在第一時間鎮壓。
    至於朝廷如何應對各種違法亂紀的罪人,隻需要按照大明律例執行即可。
    這些,他朱雄英都可以忍了。
    唯獨讓朱雄英受不了的是,就是人才選拔問題。
    或許是因為朱元璋沒有讀過太多書的緣故,知識領域不足的緣故。
    居然會製定出如此奇葩的規定。
    所有考官在指定考題的時候,隻能在四書五經中取題。
    而想要進京趕考的學子們,隻需要通讀四書五經即可。
    如此以來,整個國家的思想便被禁錮起來,沒有人會去主動打破常規,顛覆傳統。
    所以,有些時候真的不能去怪這些讀書人,在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下,他們已經能夠脫穎而出,著實是不容易。
    隨著時間的推移,前來趕考的學子們,誰能夠脫穎而出,那就要看運氣了。
    因為大家學習的東西都一樣,甚至答題的答案都一樣。
    考來考去,早就將人心考沒了。
    這個時候,恩科的官員們就展現出來他們的手段了。
    隻要他們開口點中誰,誰便可以脫穎而出,入朝為官。
    對於這種學子們來說,恩科的官員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對其唯命是從。
    所謂的國家大義、又或者是報效國家、全都去他媽的吧!
    久而久之,便出現了朋、黨……
    在利益的麵前,忠誠算個屁。
    所以,借助百官為難楊士奇之際,他要徹底打破這種老舊的風氣。
    科舉的目的,是為了讓朝廷吸納更多的人才,而非是讓某些人在下邊結黨營私。
    隻有好的科舉環境、好的製度、好的學習方向、大明才會有更好的明天。
    在朱雄英看來,就算通讀背誦四書五經,又能如何?
    整天之乎者也,不經受現實的磨練,又怎會懂得人間的疾苦。
    所以,這一次科舉的題目,他打算打破朱元璋定下的規矩。
    不再沿襲老舊的套路,換一種新穎的考教方式。
    兩道題目:策論、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