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努力奮進
字數:4832 加入書籤
消息傳到皇宮時,朱雄英正對著一份奏折皺眉。
奏折是工部尚書呈上來的,說隨著鐵路修建範圍擴大,鋼鐵需求量激增,現有的鐵礦產量已經跟不上了。
他放下奏折,手指在案幾上輕輕敲擊,思索著對策。
“殿下,農部侍郎李存義求見。”
太監的通報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讓他進來。”
朱雄英坐直身子,心中有些期待。
李存義負責海外水果培育,想必是有好消息傳來。
果然,李存義一進殿就滿臉喜色,躬身稟報道:“殿下,好消息!咱們在江南培育的荔枝樹,今年終於結出果實了!
雖說產量還不算高,但味道跟南越運來的一模一樣,而且比海運過來的更新鮮!”
朱雄英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笑意,連忙問道:“真的?果實品質如何?有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李存義激動地說道:“回殿下,品質絕佳!
咱們借鑒了高產糧種的培育經驗,在江南選了三塊不同土質的地塊試種,經過兩年的改良,終於摸清了荔枝樹的習性。
現在結出的荔枝,果皮更厚,方便儲存,而且耐寒性也比原來強了不少,隻要做好防寒措施,在江淮一帶也能種植。”
朱雄英聽了大喜,站起身走到殿中,來回踱了幾步:“好!太好了!
李侍郎,你們做得好!當初朕讓你們培育海外水果,就是為了讓百姓能吃上新鮮實惠的水果,不用再花高價買海運過來的。
現在荔枝試種成功,這是個好開頭。
接下來,你們要盡快總結培育經驗,先在江南地區小規模推廣,讓果農們先嚐到甜頭。
另外,儲存問題也要盡快解決,朕記得之前跟你們提過用石灰水浸泡、地窖儲存的方法,你們試過了嗎?”
李存義連忙答道:“回殿下,試過了!
用石灰水浸泡後再放進地窖儲存,荔枝能保存半個月左右,比原來多了整整十天!
而且口感幾乎沒有變化。
不過,地窖儲存需要專門修建地窖,成本不低,普通百姓可能負擔不起。”
朱雄英點點頭,思索道:“這好辦。朕讓工部製定統一的地窖修建圖紙,再從內帑裏撥些銀子,在江南各州縣修建公共地窖,租給果農使用。
另外,你們還要跟商人們合作,讓他們提前預訂水果,這樣果農們不用擔心銷路,也更有信心擴大種植規模。”
“殿下英明!”
李存義躬身行禮,心中對朱雄英的敬佩又多了幾分。
殿下不僅有遠見,還處處為百姓著想,有這樣的君主,大明何愁不興?
幾日後,皇城朱雀大街上的“南越鮮果鋪”率先掛出了新招牌——“江南荔枝,現摘現賣”。
招牌一掛出,立刻吸引了大批百姓圍觀。
一個穿著粗布衣裳的漢子擠到跟前,好奇地問道:“掌櫃的,這荔枝是江南種的?不是從南越運來的?”
掌櫃的是個胖乎乎的中年人,臉上堆著笑,大聲說道:“這位客官,您說對了!
這荔枝是咱們大明江南自己種的,剛從江南通過鐵路運過來,比海運快了足足半個月,新鮮得很!
而且價格比原來便宜了三成,您要不要買一串嚐嚐?”
漢子有些驚訝,又有些懷疑道:“真便宜了三成?不會是味道不好吧?”
“您放心!”
掌櫃的拿起一串荔枝,剝開一顆遞過去,笑道:“您先嚐嚐,不好吃不要錢!”
漢子接過荔枝,放進嘴裏一嚼,清甜的汁水立刻在口中散開,比他去年買的南越荔枝還要好吃。
他眼睛一亮,連忙說道:“好吃!太好吃了!掌櫃的,給我來兩串!不,來五串!我要給家裏人都嚐嚐!”
周圍的百姓見了,也紛紛上前購買。
不一會兒,鋪子前就排起了長隊。
有孩子拉著母親的衣角,哭鬧著要吃荔枝;
有老人拄著拐杖,慢慢排在隊尾,臉上滿是期待;
還有些商人模樣的人,直接跟掌櫃的商量,想批量采購,運到其他地方去賣。
同一時刻,紫禁城禦花園內,朱元璋正拄著拐杖緩緩散步,徐達陪在他身邊。
兩人看著遠處皇宮外熱鬧的景象,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朱元璋感慨道:“天德,你看這大明,如今真是越來越有生氣了!
以前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閑錢買荔枝這種南方珍果?
現在倒好,尋常人家的孩子都能嚐到鮮了。
咱這大孫兒,比朕當年想的還要周全。”
徐達躬了躬身,眼中滿是敬佩:“陛下說得是,皇孫殿下不僅懂政務,還懂民生。
就說那京西煤礦,當初臣還擔心礦工安置會出問題,沒想到殿下早就製定了章程,不僅給礦工發足工錢。
還建了學堂和醫館,讓礦工家的孩子能讀書,生病了能看病。
現在臣去京西巡查,看到礦工們臉上都帶著笑,這比什麽都強。”
朱元璋聽了哈哈大笑:“好!好!朕沒看錯人!你跟著朕打了一輩子仗,最清楚百姓的苦。
如今大孫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你我都能安心了。
對了,輝祖那孩子最近怎麽樣?聽說他把煤礦股份看得很緊,不肯輕易轉讓?”
徐達點頭道,“陛下英明!前幾日輝祖還跟我說起,成國公府的朱勇想求購股份,他沒答應。
臣也叮囑過他,這股份不是用來謀利的,是跟著殿下做事的憑證。
隻要殿下需要,徐家隨時願意把股份的收益拿出來,支持朝廷辦事。”
朱元璋拍拍徐達的肩膀,眼中滿是信任:“朕信得過你,也信得過輝祖。
你們徐家,從來都是大明的忠臣。
現在朝堂上,有你這樣的老臣鎮著,有雄英這樣的年輕人挑大梁,大明的江山一定能穩如泰山。”
徐達心中感動,躬身道:“臣定當鞠躬盡瘁,輔佐陛下和皇孫殿下,為大明鞠躬盡瘁!”
兩人又在禦花園裏聊了許久,從江南的荔枝種植;
聊到山西的鐵礦勘探,從鐵路修建的進度,聊到海外貿易的規劃。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映照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而此時的朱雄英,正在禦書房裏跟工部尚書討論鐵礦開發的事宜。
工部尚書遞上一份地圖,指著上麵的幾處地點說道:“殿下,經過勘探,咱們在山西、山東等地發現了幾處大型鐵礦,儲量豐富,而且礦石品質也很好。
隻要投入人力物力開采,一定能滿足鐵路修建和兵器製造的需求。”
朱雄英看著地圖,手指在山西的位置點了點:“山西的鐵礦離京西煤礦很近,可以利用現有的鐵路運輸煤炭,降低開采成本。
另外,山東的鐵礦靠近海邊,可以通過海運運往江南,支援江南的製造業。
不過,開采鐵礦需要大量的人力,你們要製定詳細的計劃,既要保證鐵礦的產量,也要保障礦工的安全和待遇。”
工部尚書連忙應下道:“臣遵旨!殿下放心,臣已經讓人製定了礦工待遇標準,不僅給礦工發放足額的工錢,還會為他們提供住房和醫療保障。
另外,我們還會派專人負責礦工的安全培訓,確保開采工作順利進行。”
朱雄英滿意地點點頭:“好。鐵礦開發是大事,關係到大明的經濟發展和軍事力量。
你們一定要抓緊時間,盡快啟動開采工作。
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不能因為開采鐵礦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影響百姓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