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不一樣的皇城

字數:4368   加入書籤

A+A-


    大明境內。
    隨著股份交易所的成立後,以及山西煤礦股份的發售後。
    整個大明內部,再次出現一場搶購潮。
    但凡得知這個消息的人,第一時間便帶上自己能夠調用的所有資金,前去購買山西煤礦的股份。
    好在這個年代的通訊並不是很發達。
    所以前往股份交易所搶購股份的人,盡是皇城內的達官顯貴們以及皇城內的富商們。
    隨著消息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山西煤礦股份的事情。
    於是乎更多的人紛紛湧入皇城,隻為了購買些山西煤礦的股份。
    或者是自己親自前來,又或者安排自家的管家攜帶銀票前來購買。
    總之一句話,不管使用任何辦法,那就是盡可能多的將山西煤礦的股份搞到手。
    畢竟之前京西煤礦的股份,已經讓不少人嚐到了甜頭。
    當初不少人都秉承著觀望的狀態,如今看到那些勳貴們拿到了不菲的分紅。
    後悔儼然已經來不及了,除了嫉妒之外,就剩下眼紅了。
    如今機會再次出現在自己的麵前,那麽這一次,自己絕對不能再次錯過這個好機會。
    隻要能夠山西煤礦的股份買到手,日後那就相當於躺著賺銀子了。
    所以,這一次山西煤礦股份出售的時候,前來購買股份的人,如同瘋了一般。
    恨不得變賣掉自己所有的家業才好,隻要是能夠拿出來的銀子,全部用來購買山西煤礦的股份。
    當然,也有些頑固分子,依舊不為所動。
    “老爹,您倒是好好看看啊!之前購買京西煤礦股份的人,哪一個不是賺的盆滿缽滿的……”
    一個勳貴子弟苦口婆心的勸導自家老頭子掏銀子去購買山西煤礦的股份。
    奈何,老頭子跟本就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就算有,那也隻可能是鐵餅,是要命的玩意。
    而他憑借一己之力支撐著偌大的家業,完全是依仗自己的本事以及驚人的魄力。
    至於那些捷徑,以及見不得光的東西,他從來都沒有碰觸過。
    因為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所以對於兒子的勸導,老頭子毫不客氣的懟了回去道:“放你奶奶的羅圈屁,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麽多傻子嗎?
    明明是屬於自己的銀子,為何要吃力不討好的發放給他人?
    到底是有銀子燒的,還是其中隱藏著什麽不為人知的事情?
    你老子我這些年積攢出來的家業,容易嗎?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最後還不是留給你?
    如今老子還在,你就想敗壞家業,真當老子死了嗎!”
    對此,勳貴子弟也是一個頭兩個大,自己是那個意思嗎?
    不過還是努力勸說道:“爹,之前購買京西煤礦股份的勳貴們,去年每一股的分紅就高達數百兩之多!
    如今,朝廷又開始售賣山西煤礦的股份,隻要我們能夠將股份買到手。
    日後不要說是我了,就連我的兒子,孫子,都能夠衣食無憂,享受榮華。”
    最終的結果就是,勳貴子弟的嘴皮子都磨冒煙了,老頭子依舊不為所動。
    擺出一副你愛說啥說啥,老子我就是不相信,要銀子,門也沒有啊!
    最後,直到深夜老頭子入睡後,勳貴子弟這才壯著膽子將家中的銀子偷了出去。
    然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往皇城,生怕自己去晚了,股份再次銷售一空。
    當然,這種事情,在整個大明境內,並不是一個特例。
    要是沒有京西煤礦股份分紅的事情發生,山西煤礦股份的售賣,也不可能會火爆到此等程度。
    事實證明,朝廷並不是在圈銀子,而是讓這些勳貴們實打實的獲得了好處。
    麵對真金白銀的利潤分紅,饒是思想頑固的勳貴們,也徹底向皇孫朱雄英折服了。
    隨著海量銀子的投入,大明境內的鐵路鋪建的越來越多。
    從皇城前往各地的鐵路,也陸陸續續竣工了。
    如此一來,原本就異常繁華的皇城,如今變得更加熱鬧了。
    以往,外出經商的商人們,每一次出行都有著一個周期性。
    其次,每一次出門經商的時候,更是相伴著巨大的危機。
    畢竟,誰都無法保證,自己出行的一路上,是否會遭遇到預想不到的突發狀況。
    甚至有些時候,能夠平安回歸就已經算是命大了,更加不要說賺多少銀子了。
    當然,有些規模不小的商隊,在出行的過程中,安全性會相對高一些。
    但是,人多也就意味著開銷會更大一些,從而導致利潤的減少。
    隨著鐵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商人紛紛湧入皇城。
    而那些有膽識且有生意頭腦的小商販,紛紛將自己城池中的特色小吃帶到皇城之中。
    至於這些小商販能夠進入皇城做生意,皇孫朱雄英功不可沒。
    要不是皇孫朱雄英將戶籍製度改革了,這些百姓們直到老死,恐怕也沒有膽子離開自己的封地。
    當初皇帝朱元璋主掌朝政時,為大明所有人都分成了各種職業中的一員。
    也被稱之為戶!
    並且還是那種子承父業,永世不變的製度。
    比如說這個人是個農民,那麽他的子嗣自然而然就是農民。
    若是這個人是個懂得手藝的工匠,那麽他的子嗣就隻能是工匠。
    當然,這個人的兒子要長大成人後,才可以將父親手中的戶籍接到自己的手中。
    隻是這種製度,在大明初期的時候,還算勉強能用,因為大明初期的時候,所有資源都是比較稀缺的。
    無論是工匠,還是懂得一些手藝的人,生活都算不錯。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製度的壞處便提現了出來。
    因為戶籍的限製,無論這個人多麽有才華,最終都會被埋沒在世間。
    所以,朱雄英在推行一條鞭法的時候,便取消了戶籍的限製,準許流民自行謀生。
    隻要不是作奸犯科,不做違法的事情,朝廷就不會管你,想去哪裏都行。
    但離開家鄉之前,一定要去鄉裏做一個報備。
    然後攜帶自己的戶籍證明,便可以走了。
    而這些勇於外出闖蕩的人中,自然不會缺乏頭腦精明的人。
    雖然不如行腳商人那般,將生意做到各地,卻也能夠憑借自己的手藝,在皇城之中謀生。
    而這些外來謀生的百姓們,見識過皇城的習俗後。
    赫然發現,皇城之地,竟然沒有自己家鄉的美食。
    於是乎,各地的美食紛紛在皇城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