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最終定價
字數:4494 加入書籤
沒過多久,戶部侍郎張大人便匆匆趕到了禦書房。
他剛進門,便躬身行禮:“臣張謙,叩見殿下。”
朱雄英抬手讓他起身,指了指桌前的椅子:“張大人坐,本皇孫找你過來,是為了西洋集團章程擬定的事。”
張謙坐下後,連忙說道:“殿下,籌備小組已經擬定了章程的初稿,正在修改,預計再過三天就能定稿。”
朱雄英說道:“三天太長了,你回去後,讓籌備小組的人連夜修改,明天中午之前,必須把定稿給本皇孫送來。
另外,章程裏要明確幾點:第一,股份的定價要合理,既要考慮到西洋開發的成本,也要讓百姓和商戶都能買得起;
第二,購買股份的人數不限,但每個人購買的數量要有限製,防止有人壟斷股份,官員和百姓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是官員,就可以多買;
第三,股份售賣的時間定在五天後,在交易所門口張貼公告,同時在京城的各個城門和集市也張貼公告,讓所有人都知道。”
張謙心裏一驚,沒想到殿下會這麽急切,但他也明白,這是為了應對交易所門口的情況。
他連忙躬身應道:“臣遵旨!臣回去後,立刻組織籌備小組的人連夜修改章程,明天中午之前,一定把定稿送來。”
朱雄英點了點頭:“好。另外,你再讓人去股份交易所,跟守在那裏的兵丁說一聲。
讓他們多注意秩序,要是有管家打聽消息,可以跟他們說,章程很快就會公布,讓他們回去等候消息,不用在門口蹲守。”
張謙應道:“臣明白。”
張謙離開後,朱雄英又拿起那張西洋地圖,目光落在了那個港口的位置。
他知道,西洋集團的成立,隻是開發西洋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建立據點、組織商隊、跟西洋各國打交道……而這些,都需要官員們的支持和百姓的參與。
官員們派管家蹲守交易所,雖然有些急切,但也說明他們願意參與進來,這對西洋開發來說,是個好開頭。
就在這時,王振又走了進來,躬身說道:“殿下,錦衣衛指揮僉事大人又送來消息。
說交易所門口的管家們,看到禮部張貼的公告後,已經開始陸續離開了,隻有少數幾個還在那裏,但也安靜了許多。”
朱雄英聞言,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好,知道了。讓錦衣衛繼續盯著,直到股份售賣開始。”
王振應了一聲,退了下去。
次日午時,日頭正盛。
戶部侍郎張謙懷揣著厚厚一疊西洋集團章程定稿,額角沁著薄汗,快步踏入禦書房。
他身後的隨從捧著兩個木匣,一個裝著謄抄工整的章程副本,另一個則放著用於印刷的雕版。
昨夜籌備小組挑燈夜戰,不僅改完了章程,連雕版都趕製了出來,就怕誤了皇孫殿下的時辰。
張謙躬身行禮道:“臣張謙,幸不辱命,西洋集團章程定稿已至!”
而後,雙手將章程正本遞上前。
朱雄英放下手中的西洋海圖,接過章程,指尖拂過泛黃的紙頁,目光先是落在股份定價一欄:“每股紋銀十萬兩?”
張謙連忙解釋道:“回殿下,臣等核算過西洋開發的初期成本。
巨型福船建造需耗銀百萬兩,海外據點築城需五十萬兩,再加商隊護衛、絲綢瓷器備貨,初期至少需三千萬兩啟動資金。
定十萬兩一股,既能快速聚攏大額資本,又能篩選出真正有實力的股東。
畢竟能拿出十萬兩閑銀的,皆是家底豐厚的商戶或勳貴,後續與西洋通商時,也能調動更多資源。”
朱雄英點點頭,又翻到限購條款:“每人限購五股?官員與商戶同例?”
張謙語氣堅定道:“正是!臣等特意注明,無論官階高低、身家厚薄,皆以五股為限。
一來防止單一勢力壟斷股份,二來也能讓更多核心資本參與進來。
畢竟五股便是五十萬兩,能拿出這筆錢的,皆是大明商界的中堅力量,將他們綁在西洋開發的船上,更能穩固根基。”
朱雄英細細看完章程,從筆筒裏抽出朱砂筆,在落款處簽下“朱雄英”三字,又蓋上皇孫寶印。
而後這才滿意開口道:“很好,即刻讓禮部印刷公告,城門、會館、票號、勳貴府邸,凡是有大額資本流通的地方,都要貼上。
另外,讓工部加固交易所的石質櫃台,多配兩名戶部主事,專門核驗銀票真偽。
十萬兩一股,容不得半點差錯。”
“臣遵旨!”
張謙領了旨意,轉身便往禮部趕。
不到一個時辰,京城各處便掀起波瀾。
禮部小吏們捧著公告,先往城東的晉商會館、徽商會館張貼。
晉商會館內,剛從山西運銀過來的喬掌櫃正與幾位同鄉算賬。
見小吏貼出公告,連忙湊上前,念道:“西洋集團股份售賣公告……每股紋銀十萬兩,每人限購五股。
售賣時間:三日後辰時,地點:城南皇家交易所……”
“十萬兩一股?”
人群裏傳來倒吸冷氣的聲音,說話的是徽商胡老板,手裏還攥著票號剛開的五十萬兩銀票。
五股便是五十萬兩!
這可不是小數目!
但皇孫殿下牽頭,十億兩白銀的規劃,日後分紅怕是能翻十倍!
喬掌櫃指尖敲擊著算盤,劈啪聲響裏眼神漸亮:“去年我在江南販茶,見西洋商船停靠泉州,船上的香料、寶石,隨便一件都能賣上千兩。
這西洋集團若是打通商路,咱們運過去的絲綢瓷器,怕是能賣斷貨!
我這就回票號,把存在櫃上的一百萬兩取出來,買五股!”
而在城西的勳貴區,英國公張輔的府邸裏,管家捧著抄錄的公告匆匆進來:“老爺,西洋集團每股十萬兩,限購五股!
現在會館那邊都炸開了,晉商、徽商的大老板都在湊銀子,連蘇州的沈氏鹽商也派人快馬趕來京城了。”
張輔放下手中的兵書,眉頭微挑:“十萬兩一股?倒也不算貴。
之前鄭和下西洋,一次便耗銀數百萬兩,如今這股份是實打實能分紅的。
你去賬房支取五十萬兩銀票,三日後一早去交易所排隊。
咱們英國公府,總得占一份西洋的紅利。”
“是,老爺!”
管家躬身應下,轉身時腳步都輕快了幾分。
最熱鬧的當屬城南的票號街。
日升昌票號的櫃台前,擠滿了來兌銀票的商戶。
揚州鹽商沈敬堂的管家正把一疊地契推給票號掌櫃:“掌櫃的,這二十間鋪麵抵押,我要兌五十萬兩現銀票。
三日後要去買西洋集團的股份,耽誤不得!”
票號掌櫃連忙接過地契,仔細核對後笑道:“沈老板放心,五十萬兩銀票這就給您準備。
這兩天兌銀票的商戶可多了,都是為了西洋集團的股份,您能趕在前麵,也是有眼光。”
管家笑著道謝,心裏卻清楚,自家老爺從揚州快馬趕過來,就是怕晚了搶不到。
這十萬兩一股的股份,看著貴,實則是大明未來的商機,誰也不願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