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打算
字數:5343 加入書籤
臨近午時,隊伍終於縮短了一半。
主事們額角都沁出了汗,手裏的筆就沒停過。
登記簿已經寫滿了兩本,股權憑證也發出去了一百多份。
突然,一個家丁匆匆跑進來,對著為首的主事低聲說了幾句。
主事臉色微變,隨即高聲道:“諸位,剛接到戶部通知,今日售賣的股份數量從三百股增加到五百股。
殿下說,難得大家熱情高漲,多開放二百股,讓更多有實力的商戶參與進來!”
“好!”
隊伍裏頓時響起一陣歡呼。
排在隊尾的商戶們更是激動,紛紛慶幸自己沒白等。
杭州來的商戶聽到這話,忍不住對管家笑道:“我說吧,殿下英明,肯定不會讓咱們白跑一趟!”
直到申時,最後一張股權憑證遞了出去。
主事們敲了敲銅鑼,高聲宣布:“西洋集團第一批股份售賣結束!
共賣出四百八十七股,籌集白銀四千八百七十萬兩!
剩餘十三股,將用於後續獎勵對西洋通商有貢獻的商戶!”
話音剛落,交易所內外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買到股份的商戶們互相道賀,有的甚至當場約定,日後要聯合組織商隊;
沒買到的商戶雖然有些失望,但聽到“後續獎勵”的消息,也紛紛打聽如何能獲得獎勵,心裏多了幾分期待。
沈管家拿著憑證,走出交易所,正好遇到了喬管家。
兩人笑著打招呼,沈管家道:“喬管家,咱們老板說了,等過幾日,想請喬掌櫃到揚州一聚,聊聊西洋通商的事。
咱們兩家若是能合作,運過去的貨物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喬管家連忙點頭:“我家掌櫃也正有此意!我這就回去稟報,咱們盡快定個日子。”
英國公府的仆役則帶著憑證,快馬往府裏趕。
剛到府門口,就看到張輔正站在門口等候。
仆役翻身下馬,雙手遞上憑證:“老爺,買到了,五股,憑證在此!”
張輔接過憑證,仔細看了看,嘴角露出笑容:“好!有了這五股,咱們英國公府也算搭上了西洋的船。
你去賬房說一聲,把家裏的絲綢、瓷器整理一下,下個月就運到泉州港,等西洋集團的船隊一來,就能跟著一起走。”
“是,老爺!”
仆役應道,心裏也跟著高興。
畢竟這股份不僅能分紅,還能讓英國公府參與到海外通商中,日後家族的勢力定會更盛。
禦書房,朱雄英正聽著張謙的匯報。
“殿下,此次共籌集白銀四千八百七十萬兩,遠超預期的三千萬兩!
參與購買的有晉商、徽商、蘇商等二十七大商戶,還有英國公、魏國公等十二家勳貴,甚至連蘇州織造局、江南鹽運司也各買了五股。”
朱雄英坐在龍椅上,手裏拿著售賣統計表。
目光落在“商戶分布”一欄上,笑道:“很好,南北商戶、勳貴、官署都有參與,這樣一來,西洋通商的根基就穩了。
你讓戶部把銀子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於建造福船,一部分用於海外據點建設,還有一部分用於采購貨物。
第一批船隊下個月必須出發,爭取明年開春就能帶回西洋的貨物。”
“臣遵旨!”
張謙躬身應道,心裏充滿了敬佩。
殿下不僅能籌集到巨額資金,還能立刻規劃好後續工作,這份遠見卓識,實在令人折服。
朱雄英又道:“另外,讓錦衣衛盯著那些買到股份的商戶,不是監視,而是保護。
這十萬兩一股的憑證,難免有人覬覦。
還有,股權憑證的防偽要再加強,防止有人偽造。”
“臣明白!”
張謙退下後,朱雄英走到窗邊,看著窗外的雪景。
雪已經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照在皇宮的琉璃瓦上,閃閃發光。
西洋集團的成立,隻是海外通商的第一步。
接下來,還有船隊組建、據點建設、通商談判等諸多事情要做,但有這麽多資本和勢力支持,大明的西洋之路,定會越走越寬。
而在京城的各個會館裏,買到股份的商戶們正聚在一起,討論著未來的計劃。
晉商們計劃運茶、運布,徽商們打算運瓷器、運藥材,蘇商們則想著運絲綢、運鹽。
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西洋港口上,大明貨物被一搶而空的場景。
“聽說殿下還會組織船隊護航,咱們的貨物肯定安全!”
“是啊,有皇家船隊護航,咱們隻管賺錢就行!”
“等明年分紅了,我還要再買幾股!”
議論聲此起彼伏,匯聚成一股熱流,湧向遙遠的西洋。
……
皇宮。
朱雄英端坐在龍椅上,玄色龍袍的衣擺垂在金磚地麵,繡著的十二章紋在晨光裏若隱若現。
他指尖捏著一卷西洋據點的奏報,目光先掃過左側列班的文臣。
戶部尚書楊思義正垂著首,指節無意識地摩挲著朝笏;
再看向右側的武將,英國公張輔手按腰側佩劍,眉頭微蹙,似在思索昨日西洋集團股份交割的後續事宜。
朱雄英的聲音打破了殿中的沉靜,開口道:“諸位卿家,西洋集團第一批股份售賣已畢,四千八百萬兩白銀入了戶部國庫,
泉州港的福船也已開工建造,如今通商的根基已立,可萬裏之外的據點,卻還缺人打理。”
他將奏報放在禦案上,指尖點了點紙麵:“呂宋的商棧、南洋的礦區、西洋沿海的港口,那些地方雖已歸為大明藩屬。
可當地官員不懂我大明律例,百姓不知農耕桑麻,若無人引導,遲早會生亂子。
本皇孫之意,從朝中選派官員,前往西洋諸地,管理當地政務、整頓吏治,至少任職一年,期滿後可申請返京;
若願留任,朝廷另有嘉獎。”
話音剛落,殿中便起了一陣極輕的騷動。
文臣列裏,禮部侍郎周大人悄悄側過頭,與身旁的吏部尚書交換了個眼神。
武將那邊,幾位侯爺互相遞了遞眼色,皆是麵露難色。
朱雄英看在眼裏,心裏門清。
這些老臣久居京城,早已習慣了安穩日子,西洋萬裏之遙,不僅路途艱險,還要麵對蠻夷雜處的局麵,更要離開家眷一年之久,他們自然要權衡利弊。
“楊尚書!”
朱雄英先點了戶部尚書的名,平靜道:“你是管財政的,西洋據點的糧草、俸祿都要經你手調配,你覺得派官之事,可行否?”
楊大人連忙出列,躬身道:“殿下高瞻遠矚,派官管理西洋,實乃穩固藩屬、長遠通商之良策。
隻是……西洋氣候濕熱,多瘴氣,臣聽聞此前派去的探子,十有三四都染了瘧疾。
再者,官員離京一年,家中老幼無人照料,恐難安心任職啊。”
這話算是說到了群臣心坎裏。
緊接著,兵部尚書也出列附和:“楊大人所言極是。
西洋諸國雖稱藩屬,可當地部落時有衝突,官員前往,需派軍隊護送,軍費開銷又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況且,朝中官員多是科舉出身,熟稔的是大明內地政務,到了西洋,怕是難以應對蠻夷事務。”
朱雄英的臉色漸漸沉了下來。
他知道這些理由並非無稽之談,可西洋開發剛起步,正是缺人的時候,若連派官都推三阻四,後續的商隊護航、據點建設更無從談起。
他目光掃過殿中,見眾人要麽垂首不語,要麽互相推諉,連昨日還積極支持西洋集團的幾位勳貴。
此刻也緘口不言,龍椅扶手被他指節叩得輕響,語氣裏多了幾分冷意:“諸位隻看到路途艱險、家眷牽掛,卻忘了西洋之地的前景?
那些據點裏,有取之不盡的黃金寶石,有綿延千裏的沃土,更有大明日後通商的萬裏海疆!
本皇孫以為,身為大明臣子,當有開拓之誌,而非隻守著京城的一畝三分地!”
殿中瞬間鴉雀無聲。
檀香似乎也凝滯了,連官員們的呼吸都變得輕細。
朱雄英的目光愈發銳利,正欲開口再斥,忽聽得左側文臣列裏,傳來一聲清亮的“臣願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