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臣願前往
字數:4333 加入書籤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一個身著青色官袍的年輕官員出列,躬身跪在金磚上。
這官員麵生得很,胸前補子是九品鷺鷥,顯然是剛入朝不久。
朱雄英認得他,名叫李明遠,是去年新型科考錄取的進士。
這科考與傳統科舉不同,除了經史子集,還考算術、地理、海外事務。
李明遠便是當年海外事務科的榜首,被分到禮部,負責整理西洋藩屬的文書。
朱雄英的語氣緩和了些,輕聲道:“你且起身說話!你為何願去西洋?可知那裏的艱險?”
李明遠站起身,身姿挺拔,聲音朗朗:“回殿下,臣自幼便喜讀海外遊記,深知西洋之地雖險,卻藏著大明興盛的機緣。
此前整理藩屬文書時,見呂宋百姓仍以漁獵為生,不知耕種。
若能帶去大明的農具與農技,不僅能讓他們飽腹,更能讓他們感念大明恩德。
再者,臣年輕,無家眷拖累,孤身一人,正適合前往西洋曆練。
一年之期,臣定能將當地政務打理妥當,不辱殿下所托!”
朱雄英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這李明遠不僅有勇氣,還想得長遠,知道去西洋不是隻做個“官”,還要做 “引路人”。
他正欲開口嘉獎,又聽得右側武將列裏,一個年輕的千戶也出列了:“臣王承佑,願隨李大人同往西洋!”
王承佑是前幾年武舉出身,一直在京營任職,年紀不過二十五歲,臉上還帶著幾分英氣。
他抱拳道:“臣熟稔軍務,可協助李大人整頓西洋據點的防衛,保護商隊安全,也能教當地藩屬將士大明的軍紀,免得他們再起衝突。
臣家中父母康健,妻子也支持臣去西洋建功,一年之期,臣定不負殿下!”
有了這兩人開頭,殿中像是被投了顆石子,瞬間起了漣漪。
緊接著,又一個身著青色官袍的年輕官員出列,是陳敬之,與李明遠同批新型科考進士,分到戶部,負責核算西洋集團的賬目。
他躬身道:“臣願往西洋!臣懂算術,可幫當地整理財稅,製定合理的賦稅製度,既保證大明藩屬的收入,也不讓百姓負擔過重。
此前核算西洋集團賬目時,臣已對據點的財政狀況有所了解,去了便能上手。”
“臣願往!”
“臣也願去西洋!”
短短片刻,又有七八個年輕官員相繼出列,有文有武,皆是入朝不久的新人,官階最高的也不過七品。
他們有的懂民政,有的通律法,有的善農耕,一個個眼神明亮,語氣堅定,沒有絲毫猶豫。
老臣們看著這一幕,臉上漸漸露出羞愧之色。
楊尚書垂著頭,手指不再摩挲朝笏;
兵部尚書歎了口氣,看向那些年輕官員的目光裏,多了幾分敬佩。
英國公張輔更是忍不住點頭,朗聲道:“殿下,這些年輕臣子有如此膽識,實乃大明之幸!
臣以為,可讓他們前往西洋,再從軍中選派些有經驗的校尉隨行,協助他們處理事務。”
朱雄英的怒容早已消散,嘴角露出了笑意。
他站起身,走到殿階前,目光掃過那些請纓的年輕官員,聲音裏滿是欣慰:“好!好一個‘願往’!
本皇孫沒看錯你們!你們有開拓之誌,有務實之才,西洋之地,正需要你們這樣的臣子!”
他頓了頓,又道:“凡請纓前往西洋的官員,即刻升一品官階。
李明遠、陳敬之升為七品,王承佑升為六品。
朝廷賜銀百兩,作為安家之資,家眷若在京城,由禮部負責照料,子女入學可優先選入國子監。
任職期間,俸祿加倍,若有政績,期滿返京後,優先提拔!”
這話一出,年輕官員們頓時麵露喜色,紛紛跪地謝恩:“臣謝殿下恩典!”
朱雄英抬手讓他們起身,又看向吏部尚書:“吏部即刻著手,統計請纓官員的專長,根據西洋各據點的需求,分配任職之地。
呂宋需懂農耕的,南洋礦區需懂律法的,西洋港口需懂通商的,務必人盡其才。”
“臣遵旨!”
吏部尚書連忙應道,此刻再無半分猶豫。
朱雄英又看向兵部尚書道:“兵部,選派五十名精銳校尉,護送官員前往西洋,同時協助據點防衛。
再調撥十艘快船,運送官員及所需的農具、種子、文書,務必確保他們安全抵達。”
“臣遵旨!”
兵部尚書躬身領命。
朱雄英最後看向禮部侍郎道:“禮部,負責照料官員家眷,製定西洋官員的獎懲製度。
每三個月派快船傳遞一次消息,讓官員們能及時了解京城情況,也讓朝廷知曉西洋的進展。”
“臣遵旨!”
太和殿裏的檀香重新流動起來,這一次,煙氣裏多了幾分振奮的氣息。
年輕官員們站在列前,身姿挺拔,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老臣們也漸漸抬起頭,看向那些年輕人的目光裏,少了幾分輕視,多了幾分認可。
朱雄英回到龍椅上,拿起禦案上的西洋地圖,指尖落在呂宋的位置。
那裏將是李明遠的任職之地,也是大明西洋管理的第一站。
派官前往西洋,隻是第一步。
接下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他們。
要應對當地部落的猜忌,要解決據點的糧草短缺,要協調商隊與藩屬的關係……
可看著殿中那些年輕而堅定的身影,朱雄英心裏充滿了信心。
這些年輕人,就像大明投向西洋的火種,遲早會在萬裏之外,燃起一片興盛的火焰。
散朝後,李明遠、王承佑、陳敬之等人結伴走出大殿。
晨光灑在他們的官袍上,青色與藍色交相輝映,格外醒目。
王承佑拍著李明遠的肩膀,笑道:“李兄,咱們這一去西洋,可是要做開創基業的大事!
到了呂宋,我先幫你把防衛整頓好,你再教百姓耕種,咱們分工合作,定要讓呂宋變成大明的富庶藩屬!”
李明遠笑著點頭:“王兄說得是!我還帶了些新培育的稻種,據說耐旱高產,正好在呂宋試試。
陳兄,到時候還得勞煩你幫著核算糧草,可別讓咱們剛到就斷了供給。”
陳敬之也笑了:“放心,我早就把西洋各據點的財政賬目理清楚了,到了地方,咱們先盤點庫存,再製定賦稅,保證收支平衡。”
三人邊走邊聊,身後跟著其他請纓的年輕官員,討論聲不絕於耳。
他們有的在說要帶哪些書籍,有的在說要教當地百姓哪些技藝,有的在說要如何與部落首領打交道……
陽光透過宮殿的飛簷,落在他們身上,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一直延伸向遠方。
那是通往西洋的方向,也是大明開拓萬裏海疆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