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來自皇孫朱雄英的說教

字數:4254   加入書籤

A+A-


    林鳴起身謝恩,坐在了殿中最末的一個座位上。
    他抬起頭,正好對上朱雄英的目光,那目光中沒有絲毫敵意,反而充滿了鼓勵。
    朱雄英開口道:“林鳴,今日在學院之事,本皇孫已經知曉。
    你敢於質疑儒家、直言不諱,這份勇氣,本皇孫很欣賞。
    但本皇孫想問你,你認為儒家之道,真的一無是處嗎?”
    林鳴連忙道:“殿下,學生不敢。
    儒家之道中有許多精華,比如‘仁政’‘民為貴’等理念,都是治國的根本。
    學生質疑的,是後世儒者對聖人之道的曲解,是那些隻知空談義理、不懂實務的腐儒,而非儒家本身。
    學生認為,我大明應當‘取儒之精華,去儒之糟粕’;
    將儒家與格物、法家、兵家等學派的優勢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大明更加強盛。”
    朱雄英眼中一亮:“哦?那你說說,具體該如何結合?”
    林鳴沉吟片刻,答道:“比如在治國方麵,可用儒家的‘仁政’安撫百姓;
    用法家的‘律法’規範朝堂;
    用格物的‘實務’發展農工;
    用兵家的‘謀略’整頓軍事;
    再比如在治學方麵,儒家學堂不應隻教授聖賢書,還應加入格物、兵法、律法等內容。
    讓學子們不僅能修身養性,更能掌握經世致用的本領。”
    這番話,恰好說到了朱雄英的心坎裏。
    他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打破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麵,構建一個多元的治學與治國體係,而林鳴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
    朱雄英站起身,走到林鳴麵前。
    拍了拍他的肩膀:“林鳴,你說得很好!
    本皇孫一直在尋找像你這樣敢於思考、敢於創新的人才。
    皇家學院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培養能為大明所用的棟梁之材,而不是培養隻會盲從的書呆子。
    你雖然出身微末,卻有如此遠見卓識。
    本皇孫相信,你日後定能為大明做出一番大事業!”
    林鳴心中激動,連忙站起身,跪倒在地:“學生多謝殿下賞識!學生願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雄英看著跪倒在地的林鳴,伸手將他扶起。
    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林鳴,起身說話。
    本皇孫要與你說的,不是一句賞識便能概括,而是關乎我大明百年基業的治學與治國之道。”
    殿內燭火搖曳,將兩人的身影映在金磚地麵上。
    朱雄英踱步至殿中懸掛的《大明疆域圖》前。
    手指落在西北邊境的標記上:“你可知,如今西北蒙元殘部仍在蠢蠢欲動,東北女真雖滅李氏王朝,卻也成了新的隱患。
    若我大明仍抱著‘以德服人’的空論,忽視武備與實務,不出十年,恐又將陷入宋時的被動局麵。”
    林鳴凝神傾聽,眼中滿是認同。
    他此前雖有困惑,卻未如朱雄英這般將天下局勢與治學之道緊密相連。
    “儒家講‘民為貴’,這是精華,本皇孫從未想過舍棄。”
    朱雄英轉過身,目光銳利如炬道:“但‘民為貴’的前提,是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安穩日子過。
    若農桑不興、工坊不立,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再高的‘仁政’口號,也隻是鏡花水月。
    這便是為何本皇孫要設格物苑,格物講究實證,講究‘究事物之理’。
    從改良農具到冶煉鐵器,從修水利到製火器,哪一樣不是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大明國力強盛的實務?”
    他走到案前,拿起一本翻開的《農政全書》手稿,遞給林鳴:“你看,這是格物苑的先生們與老農一起編撰的,裏麵記載了新的稻種培育之法,能讓畝產提高三成。
    若隻讓學子讀‘民為貴’,卻不讓他們學如何讓百姓富足,這‘貴’字,又從何體現?”
    林鳴接過手稿,指尖撫過泛黃的紙頁,上麵密密麻麻的批注與繪圖,皆是實踐所得。
    他抬頭時,眼中已滿是震撼:“殿下所言極是!學生此前隻知質疑程朱理學的僵化,卻未想過如何用實務填補治學的空缺。”
    朱雄英繼續道:“不止治學,治國亦是如此!
    法家講‘法不阿貴’,這是規範朝堂、約束權貴的利器。
    若沒有嚴明的律法,貪官汙吏橫行,就算有再好的仁政理念,也會被蛀蟲啃噬殆盡。
    當年嚴懲胡惟庸,便是為了肅清朝綱,讓律法能真正護佑百姓。
    而兵家講‘兵者,國之大事’,我大明軍戶製度改革,便是要摒棄宋時‘重文抑武’的弊病,讓將士有尊嚴、有戰力,才能守護這萬裏江山。”
    他頓了頓,語氣放緩道:“本皇孫要的,不是廢掉儒家,而是‘融儒於諸家’。
    用儒家的‘仁’安撫民心,用法家的‘法’整頓吏治,用格物的‘實’發展民生,用兵家的‘武’守護疆土。
    如此四者結合,才是我大明長治久安的根基。
    而程朱理學,將儒家捆在‘存天理,滅人欲’的條條框框裏,隻知空談義理,忽視實務。
    甚至將格物、法家視為異端,這才是阻礙大明發展的毒瘤。”
    林鳴聽到“程朱理學”四字,拳頭不自覺地握緊。
    他此前在儒家學堂所見,正是程朱理學的僵化影響。
    先生們隻許學子背誦“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卻不許質疑為何宋朝尊此理卻亡於外敵。
    “殿下!”
    林鳴躬身行禮,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道:“學生願為殿下赴湯蹈火!
    若殿下信任,學生願牽頭整理儒家典籍,剔除程朱理學的糟粕,留存‘仁政’‘民本’的精華;
    願往格物苑求學,將儒家義理與實務結合;
    更願走遍天下,向學子們傳播殿下的融合之策,讓更多人明白,治學不是盲從,治國不是空談!”
    朱雄英看著林鳴眼中的火光,心中甚是欣慰。
    想要打破程朱理學的桎梏,光靠自己一人遠遠不夠,需要林鳴這樣有學識、有勇氣、有行動力的年輕人。
    朱雄英重重一拍案幾道:“本皇孫便命你為‘儒典修正使’,可調動皇家學院藏書樓的所有典籍,允許你與格物苑、法家館、兵家堂的先生們自由交流。
    但你要記住,剔除程朱糟粕,不可操之過急。
    方孝孺、周敦儒等老臣,並非奸佞之輩,隻是被舊學所困。
    若能讓他們看清程朱的弊端,他們反而會成為推動改革的力量。”
    林鳴深深叩首:“學生謹記殿下教誨!定不負殿下所托,既不激進,也不退縮,為大明掃清治學的障礙,為殿下築牢治國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