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訓勉儀式

字數:5123   加入書籤

A+A-


    朱雄英為朱棣下達了一道旨意,那就是帖木兒帝國與原來金帳汗國,還有蒙兀兒斯坦這些地方。
    全部被劃為一個行省,名字定為中亞行省。
    朱雄英更是昭告天下,讓大明境內所有讀書人知道。
    大明將準備在中亞行省開辦皇家學院分院。
    所有的一切架構,都會按照中原之地的皇家分院規格來建造布置。
    同樣分為儒家學堂、格物學堂、兵法堂和雜學堂。
    同時在大明境內招收願意前往中亞行省的讀書人及其他人才。
    並且承諾,隻要這類人才願意前往,朝廷就會授予其官身。
    朱雄英在旨意中明確表明,前往之人,隻需要在當地任職三年,三年之後,他們便可以重返大明。
    回到大明之後,他們依舊是官身,同樣享受朝廷的俸祿。
    當然,若是願意繼續留在那裏的人,朝廷立刻就會將他們身上的榮官轉變為實缺,安排他在當地任職當官。
    很快,皇孫朱雄英的旨意,便被傳達到大明各地,頓時讓不少人開始活絡了心思。
    哪怕不知道所謂的中亞行省具體在什麽位置,但朝廷承諾出來的條件,讓不少人很是心動。
    畢竟當初那些前往西域都護府的那批人,現在過著什麽樣的日子,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即便是帖木兒帝國所在的草原之地,既然有膽子冒犯大明,那就說明不會距離大明過於遙遠。
    所以,朝廷的告示張貼出來後,瞬間便吸引眾人前去瘋狂報名。
    皇城朱雀門外的官道上,連日來都是車馬絡繹不絕的景象。
    從江南水鄉趕來的儒士們,身著漿洗得發白的長衫,懷揣著聖賢典籍與胸中抱負;
    來自關中的格物工匠們,背著裝滿圖紙與工具的藤箱,臉上帶著對西域未知土地的好奇;
    還有出身軍戶世家的兵法人才,腰挎佩刀,步履沉穩,眼中閃爍著建功立業的渴望。
    這些通過層層篩選的人才,跨越千山萬水匯聚皇城。
    隻為響應皇孫朱雄英的號召,前往中亞行省開創一番新的事業。
    負責接待的吏部官員們早已在城外搭建了臨時驛站,驛站外懸掛著醒目的“中亞行省人才接待處”旗幟。
    每日天還未亮,驛站的夥計們便忙著燒水煮茶,登記前來報到的人才信息。
    “姓名周文彬,籍貫蘇州府,報考儒家學堂教諭?”
    吏部主事手持毛筆,仔細核對名冊上的信息。
    “沒錯,周先生,您的住處安排在東廂房第三間,明日卯時將有馬車接您前往皇城參加訓勉儀式。”
    周文彬拱手作揖,眼中難掩激動:“多謝大人費心,能為大明教化西域盡一份力,是晚生畢生所願。”
    他自幼飽讀詩書,深知文化傳承對治國安邦的重要性。
    此次聽聞朝廷要在中亞行省興辦皇家學院分院,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前來。
    在他看來,將中原的儒家文化傳播到西域,遠比在江南鄉下做個私塾先生更有意義。
    與周文彬一同前來的還有格物工匠李鐵山,他來自應天府的工部作坊,擅長鑄造火器與修建水利設施。
    李鐵山拍著自己的藤箱,聲音洪亮道:“大人,俺這箱子裏裝的都是改良後的水車圖紙,還有火器零件的模型,到了中亞行省,保管能用得上!”
    他此前曾參與過京城鐵路的修建,對火車的構造了如指掌。
    此次主動請纓前往中亞,便是想將中原的先進技術帶到那裏,幫助當地百姓改善生活,同時也為大明軍隊穩固邊防提供支持。
    兵法堂的報名者趙烈則是一身戎裝,他出身於北平衛的軍戶家庭。
    趙烈對身旁的同伴說道:“此次前往中亞,不僅要教當地駐軍演練陣法。
    更要協助朝廷安撫民心,讓那些西域部落知道,大明不僅有強大的軍隊,更有仁厚的治理。”
    也明白單純依靠武力無法長久地統治一個地區,隻有讓當地百姓認同大明的文化與製度,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經過數日的接待,前來報到的人才已達兩千餘人,遠超朝廷最初預計的名額。
    吏部將這些人才按照專業分為儒家、格物、兵法、雜學四組,每組選出十名代表。
    準備在訓勉儀式上向皇孫朱雄英匯報各自的規劃與想法。
    訓勉儀式當天,皇城太和殿前的廣場上旌旗招展,氣氛莊重。
    兩千餘名人才身著統一製作的青色長袍,整齊地排列在廣場上。
    辰時整,隨著一陣清脆的鍾聲響起,皇孫朱雄英身著明黃色龍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緩步走出太和殿。
    “參見皇孫殿下!”
    眾人齊聲跪拜,聲音響徹雲霄。
    朱雄英抬手示意眾人起身,目光緩緩掃過廣場上的人群。
    語氣溫和卻不失莊重:“諸位遠道而來,辛苦了。
    今日召集大家在此,既是為了表彰你們勇於擔當、為國分憂的精神,更是為了與大家明確前往中亞行省的使命與責任。”
    他走到儒家組代表麵前,拿起周文彬手中的《論語》,輕聲說道:“儒家文化講究‘仁政’‘禮治’,曆經千年傳承,早已成為我大明的立國之本。
    中亞行省的百姓多受草原文化影響,習俗與中原迥異。
    你們前往那裏興辦儒家學堂,不僅要教授聖賢典籍,更要將‘仁愛’‘孝悌’的理念融入當地生活。
    比如,教導百姓開墾荒地、種植莊稼,讓他們擺脫遊牧生活的漂泊之苦;
    製定鄉規民約,規範鄰裏相處之道,化解部落之間的矛盾。
    唯有讓當地百姓感受到儒家文化帶來的實惠與溫暖,他們才會真心認同我大明的統治。”
    周文彬等人認真聆聽,不時點頭稱是。
    朱雄英的一番話,讓他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使命。
    同時,也意識到文化傳播並非簡單的教書授課,而是要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用實際行動改變當地的麵貌。
    隨後,朱雄英來到格物工匠們麵前,看著李鐵山手中的水車模型。
    眼中露出讚許之色:“格物之學講究‘知行合一’,你們手中的工具與圖紙,便是改變中亞麵貌的利器。
    那裏氣候幹旱,水源稀少,你們要盡快修建水利設施,解決百姓的灌溉問題;
    同時,要在當地開設工坊,教授百姓鑄造農具、修建房屋的技藝,讓他們掌握謀生的本領。
    此外,鐵路的修建也要提上日程,隻有打通中亞與中原的交通要道,才能確保物資補給暢通,讓中原的先進技術與文化源源不斷地傳入西域。”
    李鐵山激動地說道:“殿下放心,末匠定不辱使命,定會將中原的格物技藝傳遍中亞,讓那裏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兵法組代表麵前,朱雄英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中亞地區部落眾多,局勢複雜,你們身上的責任尤為重大。
    一方麵,要加強當地駐軍的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防範外敵入侵與部落叛亂;
    另一方麵,要與地方官員密切配合,推行‘以兵護民、以民養兵’的策略。
    比如,組織駐軍幫助百姓開墾荒地,在農忙時節參與農耕;
    同時,從當地百姓中選拔青壯年編入鄉勇,教授他們基本的軍事技能,讓他們成為維護地方穩定的重要力量。
    記住,武力是威懾,民心才是根本,隻有讓當地百姓感受到大明軍隊的保護,他們才會堅定地站在我們這邊。”
    趙烈等人齊聲應道:“末將遵令!”
    最後,朱雄英來到雜學組代表麵前。
    雜學涵蓋了醫學、農學、商業等多個領域,是改善百姓生活、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力量。
    “醫學人才要在當地開設醫館,免費為百姓診治疾病,傳授衛生知識,改變當地落後的醫療狀況;
    農學人才要根據中亞的氣候與土壤條件,推廣中原的農作物品種與種植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百姓衣食無憂;
    商業人才則要搭建貿易平台,促進中亞與中原的商品流通,讓當地百姓通過貿易獲得財富。
    隻有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他們才會對大明產生歸屬感,文化同化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雜學組代表們紛紛表示,定會全力以赴,為中亞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