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黑暗地底
字數:2888 加入書籤
在廣袤的天地之間,秦國都城雍城屹立於大漠之南、渭水以北,而邠地往昔曾是古豳國的王城,這片土地有著別樣的神秘,邠地以北的大地,像是被大自然藏了無數珍寶,這裏盛產一種神奇的黑色石頭——石炭。
此時正值炎夏,烈日高懸,遠處的山巒在熱浪中模糊了輪廓,仿佛海市蜃樓般虛幻。
邠地以北的這片土地,更是一片死寂,沒有一絲生機,放眼望去,這裏寸草不生,土壤泛著黑色,偶爾有幾塊突兀的石塊,也呈現出一種異樣的色澤。
這地下到處都埋藏著石炭,它燃燒時間長,比柴火耐燒得多,而且經焚後質隨火神化去,總無灰滓,燃燒熱度極高。
早在炎帝時就被發現,此後便廣泛應用於冶煉青銅、鋼鐵、燒製陶器以及貴族冬季取暖,是秦國發展的動力。
然而要從深深的地層下挖出這些黑色的石頭,難度超乎想象,傷亡率高得驚人,但開采量卻極小。
為了得到更多的石炭,秦國不惜發動與方國的戰爭,擄掠大量戰俘充當奴隸,然後讓他們從事采挖石炭這種勞動強度大、死亡率高的繁重體力勞動。
隨子荔一起來到邠地采挖石炭的奴隸,統統被稱為石礦奴,簡稱礦奴,他們沒有姓名,隻有編號,像一群沒有尊嚴的牲畜,子荔作為重點關照的對象,自然被編為一號礦奴。
石炭開采曆來被視為一種低賤的行業,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受到社會的歧視和排擠。為了生存,這些礦奴們隻得背井離鄉,來到這黑暗的地底,掙取那少得可憐的養家糊口的粟米。
秦人采用礦洞法來挖石炭,經驗豐富的人,能從地麵上的土質情況判斷地下有無石炭。
一旦發現石炭,他們就會根據炭層的走向和分布情況,找一山坡處,組織人員向裏挖掘。
此刻,在山坡上,一群礦吏正驅使著礦奴們開始挖掘。
“都給我快點,磨磨蹭蹭的,不想活了是不是!”一個礦吏揮舞著皮鞭,大聲嗬斥著。
礦奴們低著頭,不敢有絲毫反抗,默默地拿起工具開始幹活。
子荔也在其中,他看著眼前的山坡,心中充滿了無奈,他知道一旦進入那個黑暗的地底,就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出來了。
“這日子什麽時候是個頭啊。”子荔在心裏暗自歎息。
一般挖到五丈深左右就能得到石炭。挖掘一般采取斜井、斜巷和平巷式。還有一種開采方式是開鑿豎井。
子荔和其他礦奴們沿著斜巷向下走去,巷道裏彌漫著潮濕的氣息,牆壁上不斷有水滴落下,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響,仿佛是死神的倒計時。
昏暗的火把在風中搖曳,隻能照亮眼前一小片地方,四周是無盡的黑暗。
“小心點,別摔著。”一個礦奴輕聲提醒著旁邊的人。
“唉,這鬼地方,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意外。”另一個礦奴無奈地歎了口氣。
當他們到達采礦場時,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麵而來,初見石炭時,毒氣冒出能傷人,他們隻好將大竹筒的中節鑿通而竹不破,將末端砍削尖銳,插入石炭層,毒氣便通過竹筒往上空排出。
“把竹筒插好,毒氣要命。”礦吏大聲喊道,礦奴們手忙腳亂地將竹筒插入石炭層,希望能排出毒氣。
在礦井內主要采用火把照明,通風主要依靠自然通風,有時也會使用人工風車扇風或風筒送風,以及在煤井下放置大量陶罐,裝水用於滅火。
子荔和其他礦奴一起揮汗如雨,費力地勞作著,他們挖石炭采用掏槽的方法,先用石斧在石炭壁下部開一橫槽,促使炭層產生裂隙,再用石錘和木楔從上部敲鑿,使炭塊崩落。
“別想著偷奸耍滑,都給我使點勁!”礦吏在一旁大聲催促著,皮鞭不時抽打在礦奴們的身上。
“大人,我們實在是沒力氣了。”一個礦奴哀求道。
“沒力氣?沒力氣就別吃飯!”礦吏惡狠狠地說道。
在潮濕的礦洞裏,礦奴們有的用斧、錘和木楔在崖壁上鑿槽;有的在取空部分的頂部放置枝板,下麵再以木柱頂住,以防崩塌;而更多的人則把鑿下來的石炭裝入柳條編成的背簍內。
當當……
當當……
下麵不時傳來沉悶的敲擊聲。
在熊熊火把的映照下,石炭顏色黑亮,猶如黑金。子荔和其他礦奴一起,身負裝滿石炭的背簍,在狹窄的巷道中爬行,汗液混合著漆黑的石炭粉末,赤裸的身體黝黑發亮,隻有牙齒和一雙眼睛是白色的,其餘部分黑如鍋貼。
挖石炭風險較大,礦奴們缺少個人防護,工具簡陋,完全依賴人力,經常會出現透水、冒頂、瓦斯爆炸和頂板塌陷等礦難事故,對礦奴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脅,每一筐石炭都是用礦奴的生命、鮮血和汗水換來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他們仿佛一個個地底幽靈,又如淵藪匯集的地底生物,更像是《指環王》中許多的霍比特人咕嚕。
子荔用力揮動著石斧,汗水順著他的臉頰滑落,啪嗒,啪嗒,滴在地上。他的身體早已疲憊不堪,他的精神也已經恍惚,但他不能停下來。
喜歡羌海情緣請大家收藏:()羌海情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