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白龍湖的靜謐與火山村的炊煙
字數:2076 加入書籤
在五大連池的第四天,楚凡決定去探訪那五個由火山熔岩阻塞白河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五大連池本身。他選擇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池白龍湖) 作為此行的重點。
站在白龍湖畔,一種與石寨的蒼茫截然不同的感受撲麵而來。湖水並未完全封凍,靠近岸邊的區域結著晶瑩的冰,而湖心大部分水域在冬日灰白的天光下,呈現出一種深邃的、近乎墨綠的色澤,光滑如鏡,倒映著遠處黑龍山與火燒山的錐形輪廓。極致的動火山)與極致的靜湖水),在此地形成了戲劇性的共存。
他沿著湖邊的步道緩緩行走。寒風掠過湖麵,帶來濕潤清冷的氣息。偶爾有不知名的水鳥從未結冰的湖麵掠過,留下轉瞬即逝的漣漪。這裏沒有喧鬧的遊客,隻有天地間浩大的寧靜。他找了一塊麵向湖水的巨石坐下,靜靜地望著這片因毀滅而誕生的美景。
一位在湖邊散步的本地長者見他獨自靜坐良久,友善地攀談起來。長者告訴他,這五個池子,在老輩人的傳說裏,是當年火山噴發時,一條白龍為救百姓,與噴火的惡龍搏鬥,最終身軀化作五片湖水,鎮住了地火。
“你看這水,現在多安靜。”長者指著湖麵,“可它底下,連著的是曾經燒紅了的岩漿。就像咱這人,過日子看著平靜,誰心裏還沒點過去轟轟烈烈的事兒?”
這充滿民間智慧的比喻,讓楚凡心中一動。外在的寧靜,或許正是內在巨大力量的平衡與沉澱。 訥河的溫柔蘊含著驛路的滄桑,而五大連池的靜謐之下,奔湧的正是地球最深沉的激情。
午後,楚凡偏離了核心景區,徒步走向一個位於火山錐腳下的火山村。村莊很小,房屋大多用當地的火山石壘砌,低矮而堅固。村道旁堆著用於取暖的木材,幾隻土狗在懶洋洋地曬太陽。他看到村民院子裏晾曬的幹菜,屋簷下掛著的玉米,以及用火山石圍起的小菜園,裏麵竟然生長著綠油油的越冬蔬菜。
他在村裏唯一的小賣部門口買了瓶水,和店主——一位中年大姐聊了起來。大姐很健談,說他們祖輩就在這火山腳下生活。
“習慣了,這石頭蓋房子冬暖夏涼。地用這火山灰肥過的,種出來的東西格外好吃。”她指著遠處,“夏天的時候,來看火山的人多,我們家也弄了個農家樂,賣點礦泉豆腐、湖魚啥的,日子還行。”
楚凡注意到,村民們談論起火山,沒有遊客般的好奇與驚歎,而是一種視為日常的平淡與依賴。火山對他們而言,不是遙遠的景觀,而是家園的基石,是生活的資源石材、礦泉、肥沃的土壤),甚至是收入的來源。
傍晚時分,村莊裏升起縷縷炊煙,與冬日冷凝的空氣交織在一起,彌漫開柴火與飯菜的香氣。這景象,與不遠處那猙獰的熔岩台地和沉默的火山錐,構成了一幅極具衝擊力的畫麵——最原始的地質力量與最平凡的人間煙火,在此地和諧共存。
楚凡站在村口,回望這片被十四座火山丘守護的土地,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感動。五大連池,它不僅僅是國家地質公園,它更是一個活著的、人與自然達成深刻和解的社區。
當晚,在旅館的燈光下,楚凡的筆跡變得深沉而充滿感情:
“白龍湖的靜,是吞噬了雷鳴後的靜。
火山村的炊煙,是紮根於烈焰上的煙。
我終於讀懂了五大連池最深刻的隱喻:真正的強大,不是永遠的噴薄,而是有能力將曾經的狂暴,轉化為滋養生命的靜謐與溫暖。
這裏的村民,才是真正的哲學家。他們不逃避土地的創傷,而是在創傷上建設家園,從毀滅中尋找饋贈。他們教會我,如何與生命中的‘火山’共處。
五大連池,你賜予我的,已遠超地質學的認知。你是一次關於毀滅與創造、狂暴與寧靜、自然與人文的終極課堂。明天,我將帶著你賦予的這份深沉力量,走向下一段旅程。”
合上筆記本,楚凡感到自己的內心仿佛也經曆了一次火山的洗禮,那些焦灼與迷茫,似乎都被這片土地宏大而寧靜的力量所安撫和重塑。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