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河北 · 邢州風骨——臥牛城下的守望
字數:2994 加入書籤
離開現代與古老交織的石家莊,向著更古老的邢台進發。這座擁有三千五百餘年建城史的“燕趙第一城”,將為他展開一幅更為滄桑厚重的畫卷。
離開石家莊的喧囂,楚凡沿著308國道向南。城市的輪廓迅速被拋在身後,取而代之的是綿延的農田與偶爾出現的鄉鎮企業。空氣似乎都變得沉靜了些,一種更為古老、更為內斂的氣息開始彌漫。他的目標,是那座以“臥牛”為圖騰的城市——邢台。
核心路線: 臨城崆山白雲洞 → 邢台市區開元寺、達活泉) → 邢台古城區
地方故事與風景:
1. 崆山白雲洞:大地深處的冥想
楚凡沒有直接進入市區,而是先折向往西,探訪臨城的崆山白雲洞。踏入洞內,時間仿佛瞬間慢了下來。彩燈映照下,石幔、石花、石筍千姿百態,在寂靜中訴說著億萬年地質變遷的故事。與外麵炎熱的世界相比,這裏涼爽如秋。
在被稱為“洞天音樂廳”的洞廳,一位年輕的講解員輕輕敲擊一片薄薄的石幔,發出清脆的樂音。“您聽,這是大地的編鍾。”她微笑著說,“很多時候,我一個人值班,就會在這裏坐一會兒。聽著水滴石穿的聲音,想想外麵世界的煩惱,好像也就不算什麽了。”
楚凡的觸動: 在這與世隔絕的地下世界,他感受到一種超越人間的寧靜與力量。這趟地心之旅,仿佛是一次心靈的淨化,為他洗去了從都市帶來的最後一絲浮躁。
2. 開元寺:古刹鍾聲與斷碑
進入邢台市區,楚凡直奔有“彌勒內院”之稱的開元寺。曆經風雨的古刹靜默佇立,那尊巨大的鐵鍾雖已不再敲響,卻仿佛依然回蕩著曆史的餘音。他在寺內看到許多散落的古代碑刻,有些字跡已模糊難辨。
一位在寺內做文物拓印的老先生,看他看得入神,便招呼他過去。“這些都是邢台的曆史,”老先生指著一段殘碑上的文字,“你看,這裏記載著唐代一次大水災後重建城池的經過。邢台這片土地,多災多難,但總能一次次重建起來,就像這寺裏的草,春風吹又生。”
楚凡的成長: 從這些冰冷的石碑上,他觸摸到了邢台堅韌的“城市基因”。與石家莊的開拓進取不同,邢台展現的是一種曆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頑強。
3. 達活泉畔:郭守敬的星空
在達活泉公園,楚凡瞻仰了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銅像。這位邢台籍的天文學家,仿佛依然在凝望著故鄉的天空。公園裏湖水清澈,市民在此悠閑散步、唱戲、鍛煉,生活氣息濃厚。
他遇到一位帶著望遠鏡來此觀星的中學生。“郭守敬是我們邢台的驕傲!”少年語氣中充滿自豪,“他修訂的《授時曆》比歐洲的格裏高利曆還早三百年呢!我的夢想就是考上南京大學天文係,像他一樣,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楚凡的成長: 從這位少年身上,他看到了邢台深厚文脈的當代傳承。這座古城的精神火炬,並未熄滅,而是在新一代的身上煥發出新的光芒。
4. 古城牆根:臥牛城的黃昏
楚凡在殘存的古城牆下漫步。邢台又名“臥牛城”,傳說其城形如臥牛,堅固無比。如今城牆大多已不複舊觀,但在一些段落,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雄渾基礎。
夕陽下,一位在牆根下拉二胡的盲人藝人,正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裏。曲調蒼涼悠遠,與這古老的城牆融為一體。周圍聚集著幾個安靜的聽眾,一位老人輕聲對楚凡說:“他在這拉了幾十年了,這曲子,叫《臥牛滄桑》。”
楚凡的成長: 在二胡的嗚咽聲中,望著殘陽下的斷壁殘垣,他深刻地體會到了何為“滄桑”。邢台不像正定那樣保存完好,它的曆史是破碎的、片段的,卻也因此更真實、更沉重。
5. 老街夜話:一碗滾燙的羊湯
夜晚,楚凡鑽進一條老巷,尋了一家招牌油膩卻人氣旺盛的羊湯館。滾燙雪白的羊湯,撒上碧綠的香菜和辣椒油,配上剛烤好的燒餅,是驅散一天疲憊的最佳慰藉。
同桌的一位本地大哥看他風塵仆仆,熱情地給他添湯:“咱邢台的羊湯,講究的是個醇厚。就跟咱邢台人一樣,不花哨,但實在、暖胃又暖心。”大哥聊起邢台的過去,“咱這地兒,當過國都,也受過重創,就像這鍋老湯,熬久了,才有這個味兒。”
楚凡的成長: 這碗羊湯,成了他對邢台最溫暖的味覺記憶。他明白了,這座城市的靈魂,不在高樓大廈,而在這些千年不變的人間煙火裏,在普通百姓堅韌而樂觀的生活態度中。
在邢台,楚凡完成了一次從地表到曆史深處的穿越。他看到了:
· 大地深處的造化奇觀崆山白雲洞)。
· 古刹斷碑記錄的滄桑歲月開元寺)。
· 科學巨匠留下的智慧光芒達活泉)。
· 殘垣斷壁訴說的城市興衰古城牆)。
· 市井煙火中蘊含的堅韌生命力羊湯館)。
與石家莊的“變”與“新”相比,邢台教會他的是“守”與“恒”的力量。這座城市就像它的圖騰——臥牛,沉默地伏在大地上,任時光流轉,內心始終保有一份不變的堅守與溫厚。
楚凡的筆記本上,畫下了一頭安詳的臥牛。他帶著這份沉靜的力量,繼續南行。下一個目的地,是那座同樣古老,卻以成語和典故名揚天下的城市——邯鄲。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