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人才選拔,廣納賢才
字數:2844 加入書籤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艾琳還站在高台上。她的手已經從《合垣律典》上移開,但目光仍停在那本深藍布麵的書上。火把熄了,銅鑼聲也停了,人群散去,隻有幾個士兵還在收拾木匾和旗杆。
她轉身走進議事廳,腳步很穩。廳內桌椅整齊,三張主考席空著,牆上掛著新繪的地圖,標出了七村與三河交匯處的位置。她走到主位前,沒有坐下,而是抬手指向那三張空席。
“法立了。”她說,“但沒人執行,它就是一張紙。”
門外傳來腳步聲,三位考官依次走入。一人曾是前朝書吏,兩人原為地方清官,都因舊律嚴苛被貶。他們站定後,艾琳看著他們說:“我要選人。不是選貴族子弟,不是選誰家的兒子,是要選能讀法、懂法、能把法送到百姓手裏的人。”
老考官低頭應是。另一人問:“以何標準?”
“不限出身。”艾琳說,“識字,明理,願為民服務。三輪篩選:第一輪識字答題,第二輪策論問答,第三輪實務推演。題目由你們出,流程由你們定。”
年輕考官皺眉:“若豪族派人冒名頂替?”
“報名時按手印,核對戶籍。”艾琳說,“每村設流動登記點,偏遠村落可由村老代報姓名籍貫,但本人必須到場考試。不許代考,不許通融。”
三人記下要點。艾琳又說:“告示要貼到最北的屯子,最南的漁村。黃榜七日內必須遍及全境。消息傳不到的地方,你們親自去。”
老考官抬頭:“若是文盲呢?有些人雖不識字,卻有才幹。”
“第一輪不過者,可試口述。”艾琳說,“由考官現場記錄。隻要說得清楚,條理分明,就算通過。但我們不能隻靠善心選人,得有規矩。”
三人點頭。其中一人拿出草擬的章程,請艾琳過目。她看了一遍,劃掉幾處“推薦製”“門第優先”的字樣,寫下“唯才是舉,不論出身”。
“就照這個發下去。”她說,“三天內,我要看到第一個報名點設立。”
考官領命退出。艾琳坐在主位上,翻開一本空白冊子,寫下“人才選拔”四個字。她叫來書記兵,命他調集各村文書檔案,準備登記應試者名冊。
當天下午,第一批黃榜在合垣城東門張貼。紙是粗麻紙,墨跡濃黑,寫著“選賢令”三個大字。內容簡明:凡年滿十八,願為國效力者,皆可報名參選;識字與否均可初試;通過三輪考核者,將授政務職司,俸祿由國庫支給。
告示旁立了一塊木板,上麵釘著幾張報名表。一個退伍老兵看了很久,掏出炭筆,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籍貫。他是北嶺屯人,打過仗,識得幾百個字,但從未想過能當官。
第二天,考官們分頭出發。一人帶兩名文書前往河口新城,在集市搭起棚子登記。漁民聽說不看家世隻看本事,紛紛圍上來問詳情。有個少年蹲在地上,用樹枝在泥裏寫自己的名字,怕寫錯,一遍遍練。
另一個考官去了鷹嘴隘。山路難行,馬車無法進入,他們步行二十裏,背著告示板進村。村中老人拉著考官的手說:“我們這兒幾十年沒人考上過前朝的科試,地主家的孩子才能讀書。現在真的能讓普通人試試?”
考官點頭:“這次不一樣。”
他們在村廟前掛起黃榜,又請村中識字的人大聲念了一遍。當晚,五戶人家點亮油燈,幫不會寫字的鄰居填寫報名表。
第三天,消息傳到了邊境小屯。那裏曾是流放之地,百姓多為罪戶後代,世代不得參政。一個農婦抱著孩子站在報名點前,聲音發抖:“我男人是挖煤的,我也種過地,我們沒讀過書……也能報名?”
登記官抬頭看她:“隻要你願意,就能報。”
她咬著嘴唇,在紙上按下手印。
七日後,合垣城外已搭起數十座臨時帳篷。來自各地的應試者陸續抵達。有人背著幹糧走了五天山路,有人騎驢帶著全家趕路。他們住在城郊空地,排隊領取編號憑證。
考場設在新建的政務院前院。三排長桌整齊排列,桌上擺著硯台和紙張。門口豎起一麵新旗,藍底銀字,寫著“選賢令旗”。風一吹,旗幟展開,所有人都抬頭看了一眼。
艾琳站在廣場高台邊緣,穿著素金長袍,沒有戴王冠。她看著下麵的人群——有穿舊軍服的老兵,有裹著粗布的農夫,有提著竹箱的教書先生,還有幾個商賈打扮的年輕人。
他們站在一起,不分高低。
考官最後一次核對名單。報名總數一千二百六十七人,實際到場一千一百九十三人。缺考者多因路途遙遠或突發傷病,均已備案。
“可以開始了。”主考官對艾琳說。
她沒有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此時,東方陽光正照在考場朱紅色的大門上。門尚未開啟。應試者按編號列隊,靜靜等待。
一個青年站在第三排,手裏緊緊攥著一張紙。那是他連夜寫的策論草稿,題目是《如何讓法律落地》。他讀了三遍,生怕漏掉一個字。
他的鞋邊沾著泥,褲腳磨破了,但他站得很直。
考場鍾聲還未響。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