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風口浪尖
字數:4369 加入書籤
《海底》的浪潮席卷網絡,在帶來另類“情感釋放”的同時,其沉重的內容也像一麵鏡子,映照出了一些人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痛苦。
對於本就身處抑鬱深淵的人而言,這首歌非但不是宣泄,反而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悅,25歲,設計師】
李悅患上抑鬱症已經兩年了。
起因是長期的項目壓力、甲方的無理要求以及職場pua,讓她逐漸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和自我價值感。
她開始失眠、食欲不振,對曾經熱愛的繪畫也提不起筆,感覺自己像個被掏空的殼子,隻是在機械地重複著呼吸。
深夜,她習慣性地刷著手機,試圖用網絡信息填充內心的空洞。
首頁推送了《海底》,標題是“治愈神曲騙你的)”。
帶著一絲自嘲和“還能壞到哪裏去”的破罐破摔心態,她戴上了耳機。
前奏響起的瞬間,那冰冷的孤獨感就攫住了她。
“散落的月光,穿過了雲——躲著人群,鋪成大海的鱗——”
歌詞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剝開了她努力維持的平靜外表。她不正是那個“躲著人群”的人嗎?
“海浪打濕白裙,試圖推你回去——海浪清洗血跡,妄想溫暖你——”
她多麽希望有人能把她推回“岸邊”,給她真正的溫暖,而不是那些蒼白無力的“加油”和“想開點”。
可現實是,連她自己都想放棄自己了。
當聽到“靈魂沒入靜寂,無人將你吵醒——”時,那種無人能懂、被放逐在冰冷宇宙深處的極致孤獨感,讓她瞬間崩潰。
她蜷縮在椅子上,眼淚洶湧而出,不是釋放,而是更深的絕望。
這首歌沒有給她任何希望,它隻是把她一直在逃避的感受,用最淒美也最殘酷的方式唱了出來,仿佛在說:“看,你的痛苦就是這樣,無處可逃。”
那一夜,她徹夜未眠,《海底》在耳機裏單曲循環,將她拖入了更深的黑暗。
第二天,她無法起床,請假的消息都無力發送。
【李哲,17歲,高三學生】
李哲的抑鬱源於家庭和學業的雙重壓力。
父母對他期望極高,每一次考試排名都像緊箍咒。
在學校,他性格內向,沒什麽朋友,感覺自己是班級裏透明的存在。
他覺得自己無論怎麽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也融不進同學的圈子,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同學群裏有人分享了《海底》,開玩笑說“考前減壓必備”。
他鬼使神差地點開了。
“來不及,來不及,你曾笑著哭泣——”
“來不及,來不及,你顫抖的手臂——”
“來不及,來不及,無人將你打撈起——”
“來不及,來不及,你明明討厭窒息——”
“來不及……”這三個字像重錘一樣砸在他心上。
他覺得自己什麽都來不及了,來不及提高成績,來不及讓父母滿意,來不及擁有快樂的青春……一切都太遲了。
而“無人將你打撈起”,更像是對他未來人生的預言——一片灰暗,沒有變化,沒有希望。
他關掉音樂,把自己蒙在被子裏,無聲地流淚。
他感覺那海水已經淹到了喉嚨,無法呼吸。
他第一次清晰地產生了“或許消失掉會更好”的念頭。
這種念頭讓他害怕,卻又帶著一絲詭異的誘惑。
【李秀娥,48歲,家庭主婦】
李秀娥的抑鬱是長期的。
丈夫常年在外,感情淡漠;孩子上大學後,家裏空蕩蕩的;她為家庭付出了一切,卻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仿佛隻是一個負責打掃、做飯的機器。
無盡的瑣事和內心的空虛吞噬著她。
她在刷短視頻時,被背景音樂《海底》吸引,找到了原曲。
秦雪那空靈又悲傷的聲音,讓她想起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夢想。
“海浪打濕白裙……”她年輕時也有一條白裙子。
“試圖推你回去……”誰又能把她推回過去呢?
“人間毫無留戀……”她的生活,不就是這樣日複一日,看不到任何新鮮和色彩嗎?
她沒有像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隻是默默地流著淚,手裏的抹布一遍遍擦拭著早已幹淨的灶台。
這首歌沒有緩解她的孤獨,反而讓她更加確認了自己生活的無意義和絕望。
那種沉入海底的無力感,與她日複一日的麻木生活完美契合,讓她連掙紮的力氣都徹底失去了。
這些真實的、個體的痛苦,在網絡的海洋中或許隻是微小的水滴。
但當類似的案例開始累積,當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匿名或在心理谘詢熱線中,提及《海底》讓他們情緒崩潰、甚至產生更消極的念頭時,一股強烈的反對聲浪開始湧現。
一些心理學者、社會工作者以及部分情緒激動的網友,開始公開抨擊《海底》和它的創作者。
【某知名心理學科普大v發文:】
“《海底》是一首藝術上非常成功的作品,但它極度危險!它精準地描繪了抑鬱狀態下的內心世界,卻沒有提供任何出口或希望之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於處於抑鬱狀態、尤其是重度抑鬱的個體來說,這無異於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甚至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創作者在享受藝術帶來的讚譽時,是否考慮過其社會責任感?這樣的作品,真的應該被如此廣泛地傳播嗎?”
【一位失去過親人的網友在相關新聞下評論:】
“我理解藝術創作的自由,但我無法原諒!我的妹妹就是因為抑鬱症離開的,她生前就常說感覺自己在往下沉……
如果她聽到這首歌,我不敢想象!這是在害命!斯語問徵),你寫出這樣的歌,晚上能睡得著嗎?!”
【一些憤怒的網友發起了抵製話題:】
抵製致鬱歌曲海底
斯語出來道歉
藝術不能成為傷害的借口
輿論的風向開始轉變。
從最初的“極致藝術”、“情感共鳴”,到現在的“危險作品”、“缺乏社會責任感”。
要求下架《海底》、要求斯語出麵回應的聲音越來越大。
甚至有人開始翻舊賬,將《百年孤獨》的沉重、《神雕俠侶》的虐戀都拿出來,指責斯語的創作基調越來越陰暗,對青少年和心理脆弱群體造成了不良影響。
言究堂文化集團和斯語,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這一次的爭議,遠比文學理念之爭更加尖銳,直接關乎道德、責任與生命的重量。
喜歡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