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原因

字數:3597   加入書籤

A+A-


    感謝名字名字名字名字yz送的催更符)
    這短短幾分鍾的試戲片段,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瞬間打散了絕大部分的質疑!
    “臥槽!這眼神!這演技!我服了!”
    “誰說淩雲演不了楊過?給我出來挨打!”
    “最後那聲‘龍兒’我眼淚直接下來了!這就是我心中的楊過啊!”
    “不愧是斯語看中的人!這業務能力,絕了!”
    緊接著,淩雲本人也發布了一條圍博,沒有過多解釋,隻有簡單的一句話:
    “知遇之恩,不敢或忘。潛心磨劍,不負楊過。張黎導演 言吾”
    這條圍博,既回應了“關係戶”的質疑,承認斯語的知遇之恩,但更強調自身的努力,也表達了對角色的敬畏和全力以赴的決心,姿態不卑不亢,贏得了大量好感。
    斯語也罕見地轉發了淩雲的這條圍博,並附言:“相信你的劍。”
    言吾本尊的親自背書,徹底為這場楊過選角風波畫上了句號,也將淩雲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期待值拉滿。
    楊過人選的塵埃落定,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不僅穩定了《神雕俠侶》項目的基本盤,也將外界的目光,更多地吸引回了作品本身和演員的硬實力上。
    這也讓仍在激烈角逐的“小龍女”們及其團隊,感受到了更大的壓力。
    淩雲的入選,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
    在這個項目裏,流量和咖位或許不是最重要的,與角色的契合度、以及過硬的專業能力,才是斯語和張黎真正看重的。
    於是,圍博上關於小龍女的“暗戰”,畫風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單純的熱搜和粉絲控評減少了,更多關於演員演技分析、以往角色片段深度解讀、甚至是尋找演員身上與小龍女特質契合的“證據”比如某個清冷的眼神抓拍、某段打戲的利落身手)的“技術流”帖子開始增多。
    顯然,大家都開始調整策略,試圖向劇組證明,自己或自己的偶像不僅是流量擔當,更是能與淩雲這樣的“實力派”搭檔、並擦出火花的最佳人選。
    《神雕俠侶》的選角大戲,因為淩雲這位“天降楊過”,進入了一個更加精彩、也更加考驗各方真才實學的第二階段。
    而所有人都預感到,那個最終能與淩雲並肩,詮釋那段曠世絕戀的“小龍女”,其揭曉之日,恐怕也不遠了。
    屆時,必將又是一場席卷全網的風暴。
    淩雲確定出演楊過的消息,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的漣漪遠超預期。
    祝賀、質疑、期待、分析……各種聲音充斥網絡。
    然而,處於風暴中心的淩雲,在最初的官方回應後,便迅速沉寂下來,推掉了幾乎所有額外的采訪和商業活動,將自己投入到緊張的劇本研讀、武術訓練和人物揣摩中。
    隻有極少數親近的人才知道,淩雲接下楊過這個萬眾矚目的角色,內心深處,還藏著一個超越個人演藝發展的、更為執著的願望。
    深夜,清音閣的後台化妝間裏,卸去油彩的淩雲,臉上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依舊清亮。
    他看著鏡中自己尚未完全從戲曲演員狀態中脫離出來的眉眼,對前來探班的、亦師亦友的韓班主輕聲說道:
    “班主,您知道嗎?上次問徵先生那首《牽絲戲》,還有後續的合作,確實讓咱們清音閣,讓我,都火了很長一陣子。”
    韓班主沏了杯熱茶遞給他,感慨地點點頭,“是啊,那段時間,門檻都快被踏破了,報名的孩子也多了不少。多虧了斯語先生啊。”
    淩雲接過茶杯,指尖感受著瓷杯的溫熱,語氣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沉重。
    “可是,班主您發現沒有?來聽戲的人,很多是衝著‘問徵作曲’、‘淩雲演唱’的名頭來的。
    閣裏最賣座的,永遠是我那出《白翟夫人》。其他老師的戲,上座率雖然也有所提升,但……差距依然明顯。”
    他頓了頓,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甚至有些新來的小學員,開口就是想學《牽絲戲》的唱腔,想練《白翟夫人》的身段,對於老派的、更基礎的戲,反而興致缺缺。”
    韓班主沉默了片刻,歎了口氣:“這世道,就是這樣。有個火爆的‘引子’是好事,能把人吸引進來。
    但能不能留住人,讓他們真正愛上這門藝術本身,而不是隻盯著某個角兒、某出戲,難啊。”
    “所以,我接楊過,不僅僅是因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淩雲轉過頭,眼神堅定,“楊過這個角色,影響力太大了。如果能演好,我能獲得的關注度,會遠超現在。
    我希望……能借著這股更大的風,再做一次嚐試。”
    他深吸一口氣,繼續道:“我希望有一天,人們來清音閣,不隻是為了聽淩雲唱《白翟夫人》,而是為了欣賞京劇這門藝術本身。
    是為了感受戲裏的悲壯,品味戲裏的雍容,琢磨戲裏的精巧。
    我希望那些因為‘楊過’而認識我的年輕人,能因為我,進而對我們國粹的整個寶庫產生興趣,而不是僅僅多了一個追星的對象。”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
    這不是一時興起的豪言壯語,而是他在享受過流量紅利後,看到的繁華背後的隱憂,並決心去改變的一份擔當。
    韓班主看著眼前這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年輕人,心中百感交集。
    他拍了拍淩雲的肩膀,“難為你有這份心了。這條路不好走,但值得。放手去做吧,清音閣永遠是你的後盾。”
    淩雲的想法,通過一些親近的戲曲界人士和深度訪談的隻言片語,逐漸流傳開來,引發了另一層麵的討論。
    許多戲曲界的老藝術家和從業者深受觸動。
    他們太明白淩雲的感受了。
    一門古老藝術的傳承,不能隻靠一兩個“爆款”或者一兩個“頂流”演員。
    需要的是整個生態的繁榮,是觀眾對藝術本體的尊重和熱愛,而不是追逐時髦的淺嚐輒止。
    喜歡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