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稻種改良

字數:5286   加入書籤

A+A-


    修路的塵土剛落定,蘇康就揣著個小本本蹲在田埂上發呆。
    眼瞅著武陵的稻田稀稀拉拉,去年還因為天旱減產,老百姓捧著空米缸唉聲歎氣的樣子,他到現在都忘不了。
    “得搞點能扛造的糧種才行!”
    他一拍大腿,腦子裏瞬間閃過穿越前學過的農業知識。
    他清楚記得,曆史裏南方的占城稻早熟耐旱,產量比普通稻子高一大截;還有土豆,這玩意兒在現代可是“救荒神器”,耐貧瘠、產量高,往旱地裏一埋就能長,挖出來能當飯吃還頂餓!
    說幹就幹,蘇康立馬寫了兩封信,一封托去南方運布的商隊捎帶占城稻種,特意叮囑“要顆粒飽滿、帶芽率高的”;另一封給跑西域的胡商,千叮萬囑從西域那邊“多帶點土豆,越大個越好,最好是帶芽的,能直接種”。
    信送出去那天,他還讓柳青給商隊掌櫃塞了兩包茶葉:“麻煩掌櫃的多上心,這東西在我老家那邊可是寶貝,能讓咱武陵百姓吃飽飯!”
    轉眼到了春節,武陵縣城跟換了身新衣裳似的 —— 水泥路平得能照見人,武陵市場裏掛滿了紅綢子,賣糖人的王老頭支起了新架子,連苗家寨的阿春都帶著織女們來趕集,土布攤子前圍滿了人。
    百姓們腰包鼓了,年貨也備得足,家家戶戶門口掛著臘肉、曬著紅薯幹,連以前總愁眉苦臉的李老栓,都買了兩掛鞭炮,說要“好好熱鬧熱鬧”。
    蘇康也沒閑著,大年初二就牽頭辦了城隍廟會 —— 搭了戲台,請了戲班子唱大戲,還在廟門口擺了免費的粥棚,小米粥熬得稠稠的,就著鹹菜管夠。
    到了元宵節,他自掏腰包在縣衙門口辦燈展,紮了兔子燈、荷花燈,還有個特大的“武陵豐收燈”,上麵特意畫了稻田和圓滾滾的土豆,引得孩子們圍著跑。
    有個小孩拽著蘇康的衣角問:“蘇大人,這燈上的圓疙瘩是啥呀?能吃嗎?”
    蘇康笑著揉他的頭:“這叫土豆,等春天種出來,讓你娘給你燉肉吃 —— 這東西可頂餓了,一個頂倆饅頭!”
    剛過完元宵,春耕的哨子就吹響了 —— 南方商隊的占城稻種和西域胡商的土豆,踩著點送到了武陵。
    數百斤稻種裝在粗布袋子裏,顆粒飽滿,泛著油光;數百斤土豆個個跟拳頭似的,帶著新鮮的泥土,有的還冒了小芽。
    蘇康捧著土豆,跟捧著寶貝似的。
    他心裏清楚,這玩意兒在現代能畝產好幾千斤,武陵的旱地正好適合種植。
    他立馬喊上王剛、柳青,還有幾個經驗老到的老農,直奔城外的試驗田。
    到了田裏,蘇康擼起袖子就想幹,結果剛把切開的土豆塊往地裏撒,就被李老栓攔了下來。
    老栓叔捋著胡子,看著地裏東一塊西一塊的土豆,笑得直搖頭:“大人,您這哪是播種啊?跟喂麻雀似的,撒得亂七八糟,土豆苗長出來都得打架!”
    蘇康也不惱,嘿嘿一笑:“這不正等著您老指點嘛!不過我倒知道個門道 —— 這土豆得帶芽種,還得按行距一尺、株距八寸挖窩,芽朝上,蓋兩寸厚的土,這樣才能長好。”
    他這話其實是穿越前看老家種地學的,故意說成“知道個門道”,免得露餡。
    李老栓一聽,愣了愣:“大人還懂這個?俺種了一輩子地,也是這麽種薯類的!”
    說著,他便接過旱煙點上,跟著蘇康一起挖窩、放土豆。
    蘇康學得認真,沒一會兒就滿頭大汗,褲腿上沾了不少泥。
    旁邊另一個老農張大爺湊過來,撇著嘴小聲嘀咕:“這西域來的玩意兒,看著圓滾滾的,能在咱這土上長?我看懸,別到時候白忙活一場。”
    “就是就是。”
    另一個老農連忙附和起來,“還是咱本地的稻子靠譜,種了幾十年了,知根知底,就算天旱,好歹能收點。”
    蘇康聽見了,也不辯解,隻是拍了拍手裏的土豆:“大爺們別急,咱先試種這一畝地。我敢打包票,這土豆要是長好了,產量能比稻子多好幾倍;要是收不了,就當我蘇康瞎折騰,到時候我請大家吃酒!”
    他這話可不是吹牛,現代土豆的產量他門兒清。
    種完土豆,蘇康又馬不停蹄地張羅著種占城稻。
    他讓人把稻種泡在溫水裏催芽 —— 這是現代浸種催芽的法子,能提高發芽率;還特意選了塊靠近河邊的田,方便澆水。
    播種那天,他親自下田,學著老農的樣子彎腰撒種,腰累得直不起來,就用手捶捶接著幹。
    老農們看他這股較真勁兒,也不再說風涼話,紛紛過來搭把手。
    接下來的日子,蘇康成了試驗田的“常客”—— 每天早上處理完公務,就往田裏跑,除草、澆水、施肥,比照顧自己的書房還上心。
    土豆長得真不賴,沒幾天就冒出了嫩綠的芽,後來越長越旺,葉子鋪得滿地都是;占城稻也沒讓人失望,比本地稻子長得快,才一個月就比本地稻子高了一截,綠油油的,看著就喜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天有不測風雲,眼看稻子要抽穗、土豆要膨大的時候,連著半個月沒下雨,地裏的土都幹裂了,用手一捏就碎。
    土豆耐旱,倒是沒咋受影響,葉子還是綠的;可占城稻卻蔫了,葉子卷了邊,看著沒精打采的。
    李老栓蹲在田埂上,抽著旱煙歎氣道:“我說啥來著?這外地種就是不經旱,白瞎了這麽些功夫!”
    蘇康急得嘴上起了泡,圍著稻田轉了好幾圈,福至心靈,他就突然想起現代農村的水車來!
    他立馬讓人去叫來魯琦,比劃著:“魯師傅,咱做個水車!用木頭搭架子,裝幾個木鬥,架在河邊,水流能帶動木鬥轉,把水提到田裏來!”
    他還畫了個簡易的水車草圖,標注了木鬥的大小和間距——這都是他穿越前在農村見過的龍骨水車結構。
    魯琦一聽是為了救稻子,二話不說就應了,帶著人叮叮當當忙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一架木頭水車就立在了河邊。
    水車一轉動,河水順著渠道流進稻田,幹裂的土地吸飽了水,蔫了的占城稻慢慢舒展開葉子,沒過幾天就又精神起來。
    更巧的是,沒過多久就下了場透雨,稻子長得更歡了,穗子沉甸甸的,壓得稻稈都彎了腰。
    先迎來豐收的是土豆。
    蘇康讓人把一畝地的土豆全挖了出來,堆在田埂上,跟小山似的。
    稱重的時候,連李老栓都湊過來盯著秤杆,當聽到“兩千斤”的時候,老栓叔手裏的煙杆“啪嗒”掉在地上,眼睛瞪得溜圓:“乖乖!這玩意兒一畝能收兩千斤?比咱種稻子多收好幾倍!”
    可百姓們看著這圓滾滾的土豆,卻犯了難 —— 沒人吃過這東西,不知道咋做,還有人小聲嘀咕著:“這玩意兒長得怪,不會有毒吧?”
    蘇康一看這情況,索性在縣衙門口搭了個灶台,搞起了“土豆美食展”。
    他親自掌勺,蒸土豆、煮土豆、炒土豆絲,炸土豆片,還把土豆切成塊燉肉 —— 這些都是現代最家常的做法。
    一一煮熟後,香味飄得滿街都是,有個小孩聞著香味,拉著娘的手不肯走,蘇康笑著遞過去一塊燉土豆:“嚐嚐,甜得很!”
    小孩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娘,好吃!”
    周圍的百姓見孩子吃了沒事,也紛紛圍過來品嚐。
    張嬸嚐了口炒土豆絲,連連點頭道:“這玩意兒脆生生的,比蘿卜絲還好吃!”
    李大叔啃著蒸土豆,含糊不清地說:“管飽!這一個土豆頂倆饅頭!”
    見大家都接受了土豆,蘇康就把土豆種分給百姓,還印了小冊子,教大家怎麽種、怎麽吃、怎麽儲存 —— 比如土豆能燉肉、能切絲,還能曬成土豆幹存著。
    百姓們這下積極性高了,紛紛前來領種,土豆很快就在武陵紮了根。
    沒過多久,占城稻也成熟了。
    收割那天,蘇康請了好幾個老農來見證。一畝地的稻子打下來,居然比本地稻子多收了兩擔!
    李老栓捧著稻穗,摸了又摸,一個勁地說:“這稻子穗子大,顆粒也飽滿,以後種這個,再也不怕餓肚子了!”
    蘇康笑著說:“老栓叔,晚稻咱們就把占城稻推廣開來,讓大家都多種點。這稻子早熟,還能種兩季,來年人人都能吃飽飯!”
    他這話裏的“兩季稻”,也是現代農業裏的常識,正好適合武陵的氣候。
    李老栓連連點頭:“種!我第一個種!大人,您可得多給我點種子!”
    周圍的老農也都圍上來,七嘴八舌地問怎麽種。
    蘇康便讓魯琦把占城稻的種植方法寫下來,印成小冊子發給大家,還特意標注了“耐旱、早熟,可種兩季”—— 這些都是他根據現代知識補充的。
    看著大家喜氣洋洋的樣子,蘇康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 這些穿越前就知道的高產作物,終於能在武陵派上用場,不僅能讓百姓吃飽飯,更是武陵的希望啊!
    喜歡大乾風雲起蒼穹請大家收藏:()大乾風雲起蒼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