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廟號思宗,北方表象三)

字數:3207   加入書籤

A+A-


    外司使李佲曾有幸被大明官員邀請參觀過軍港外圍,當聽到上皇竟將這般堪稱神工鬼斧的巨艦,輕描淡寫地稱作“舢板”時,隻覺得瞠目結舌、頭皮發麻,實在不知該用什麽詞語來形容這份震撼與敬畏。
    大明研究院的研究員個個心思活絡、敢想敢幹,骨子裏藏著股不服輸的鑽勁。
    當初乾德皇帝為保障靈州鑄船工坊的海上安全,特意提出要造一批“不易被發現”的小船——
    不僅要躲過遠望筒的遠距離觀測,最好靠近後肉眼也難察覺,從海上望去就像普通漁獲舢板一般不起眼。
    這一極具挑戰性的要求,當即點燃了研船研究室的熱情,許多立誌成為“許大匠接班人”的能工巧匠,連同物理科、器械科的研究員們,紛紛紮進實驗室與工坊,廢寢忘食地鑽研起來。
    他們先是翻遍古籍,借鑒了當年倭國豐臣秀吉時期白江口戰役中,那種可短暫潛水的龜船形製,又融合了大明火器、機械的各方巧思,最終研製出獨樹一幟的“釜”式戰艦——
    整艘船就像一隻巨大的銅釜漂浮在水麵,圓弧形的釜蓋是平整的麵板,船體露出海麵的部分不足一丈,幾乎與海平麵齊平。
    為了解決水下航行的呼吸換氣難題,平板上的呼吸氣口被設計成蜂窩狀回型氣艙,內置自動排水裝置,即便遭遇風浪海水濺落,氣艙也能迅速將水排出,絕不影響艦船正常運轉。
    從高處俯視,這船確實像一張平鋪的深色麵板浮在水麵,再將表麵漆成與深海相近的墨藍色,即便敵船近距離駛過,也未必能察覺此處藏著一艘致命軍艦。
    研究員們始終堅持“船再小也得能承載重火力”的原則,最初設想是裝下一門小型殲城炮,雖然後來因隱蔽戰術需求作罷,但船體體量保留了下來,最終成品體積相當於常規軍艦的一半;
    露出水麵僅一丈左右,專門裝備了十二門定製平射炮,不設其他輔助火炮,專攻低角度精準攻擊,隻求一擊就擊穿敵艦水線,讓其迅速解體沉沒。
    這“釜船”呈正六麵型,每麵各裝兩門平射炮,靠研究院自研的電源機械完成自動裝彈與點火,省去了人力裝填的繁瑣與延遲,射速是傳統火炮的三倍。
    船體外裝有螺旋式水下推進機輪,由小型蒸汽輪機驅動,速度遠超依靠風帆與人力的傳統艦船,既能悄無聲息潛行,也能驟然加速突襲。
    得益於高超的機械設計,這般火力密集的釜船,僅需十名船員便能高效運作——
    他們既要負責駕駛、觀測、發射火炮,還得精通電報收發與小型機械維修,單兵作戰能力更是不可或缺,個個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全能型精銳。
    別以為這些苛刻要求會篩掉大部分人,實際上符合標準的候選人多到數不清——
    掛甲屯曆經多次密集的軍事培訓與技能考核,單是排除快速反應隊和專職衛兵,能達到釜船船員綜合要求的,就至少有五萬人,隨便挑選便能組成一支令人生畏的水下突襲艦隊。
    建工局在韓讚周的嚴令之下,每次掛甲屯組織軍事培訓都積極響應、全員參與。
    原本建工局隻有一萬名精通營造的太監,後來工部工匠家族陸續帶著手藝加入,規模已擴充到兩萬多人。
    這群人不僅本職的建築營造活兒做得精妙絕倫,軍事能力更是相當紮實——
    畢竟常年在外奔波搞工程建設,翻山越嶺是常事,難免遭遇山匪流寇的騷擾劫掠,早就練出了遇事不慌、自己想辦法解決的硬本事,拚殺起來絲毫不輸正規軍。
    神諭會的傳教士培訓,更是把軍事考核當成重中之重的硬指標:
    能說會道、傳播教義隻是基本要求,更得有實打實保護教民的實力。
    及格線不算高,卻足夠實用硬核——
    必須能憑一己之力無論鬥智鬥勇、用計謀還是靠武力,不限手段)消滅三百人左右的山匪團夥,沒這本事,根本沒資格單獨出門傳教,隻能留在教區做輔助工作。
    不光是研究院的研究員、助理和護衛隊要定期參加高強度軍事培訓,就連各科德高望重的教授也不能例外。
    雖不要求他們具備頂尖作戰能力,但必須熟練使用各類護具,尤其是頭冠型簧片盾板得運用自如,能隨時抵禦突襲;
    手銃要能連射三發不脫靶,火炮的基本裝填、瞄準、發射用法也得通曉掌握——
    萬一遭遇危險,至少能保住自己性命,學會自救,不至於成為拖累。
    這般全民皆兵的緊張氛圍,說到底都是被活僵鬧出來的。
    朱有建本就惜命怕死,自然不願被動挨打,更是身體力行,親自下場參與各種軍事培訓,從槍械射擊到近身格鬥,樣樣都不肯落下。
    為了進一步提升野外生存能力,他甚至主動加入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生存拉練,風餐露宿、鑽林涉溪。
    別說王承恩、王德化這兩位近臣快被嚇瘋了,天天提心吊膽,連赤衣衛都緊張得全程貼身護衛,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生怕聖皇有半點閃失。
    大明的軍事培訓早已不是某類人的專屬,而是全民參與的必修課:
    上至大明研究院的頂尖匠人、各地工坊的能工巧匠,下至西苑與紫禁城裏的太監、宮女、妃嬪乃至太妃,無一例外都要定期參與,半點含糊不得。
    就連蒙學堂裏的小蘿卜頭們,也得跟著紮馬步、練隊列、學用簡易護具,必須達到基礎合格線,否則就得接著參加下期培訓,直到過關為止,沒人能搞特殊。
    泰昌皇帝的和妃已經年近七十,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鑠,依舊被專人請到掛甲屯參加培訓。
    老太妃活了大半輩子,前半生在佛龕前誦經祈福二十多年,清心寡欲慣了,沒成想老了反倒被養子乾德皇帝安排了軍事培訓,這般新奇經曆放眼古今也是獨一份。
    喜歡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請大家收藏:()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