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山中試診,誤斷病情

字數:5053   加入書籤

A+A-


    第92章:山中試診,誤斷病情
    晨露還掛在藥廬前的藥草葉片上,帶著幾分涼意的風從終南山深處吹來,卷起地上的幾片枯葉,打著旋兒落在軒轅的草鞋邊。他正蹲在藥圃裏,小心翼翼地給一株剛冒出新芽的“止血草”鬆土,指尖能感受到土壤的濕潤與鬆軟。不遠處,岐伯坐在一塊被太陽曬得溫熱的青石上,手裏拿著一根幹枯的艾草,慢悠悠地撚著,目光卻時不時落在軒轅的背影上。
    “軒轅。”岐伯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穿透晨霧的清晰,“過來。”
    軒轅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快步走到岐伯麵前,恭敬地站定:“師父,您叫我?”自他在迷霧林找到岐伯,拜師學藝已有半年。這半年裏,他從辨識草藥的形態氣味,到學習“望聞”之術——觀患者麵色知氣血盛衰,聽呼吸聲辨髒腑虛實,每一天都像海綿吸水般吸收著新的知識,可心裏總覺得還差了點什麽,尤其是在麵對真正的病患時,那份底氣總顯得不足。
    岐伯指了指青石旁的一個竹凳:“坐。昨日讓你背的《草木性》,最後三頁還記得嗎?”
    軒轅點頭,清了清嗓子,便流暢地背了起來:“……‘細辛性溫,能散風寒,鼻塞頭痛,效在鼻端’;‘黃連味苦,瀉心除疳,清熱明目,厚腸止痢’;‘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他背得一字不差,連岐伯偶爾停頓提問的幾句注解,也都答得條理分明。
    岐伯撚著艾草的手指停了下來,抬眼看向他,目光裏帶著幾分讚許,卻又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深意:“背得不錯。隻是,醫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認得字,背得書,不代表就能看好病。”
    軒轅心裏一動,正想追問,藥廬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伴隨著粗重的喘息。一個穿著粗麻布短打的山民跌跌撞撞地跑了進來,他約莫三十多歲,麵色蠟黃,額頭上布滿了冷汗,一隻手緊緊捂著小腹,彎腰弓背,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忍受極大的痛苦。
    “岐伯先生!岐伯先生!”山民的聲音帶著哭腔,“您快救救我,我這肚子……疼得快要炸開了!”
    岐伯站起身,示意山民在竹凳上坐下,自己則走到他麵前,緩緩開口:“莫急,慢慢說。何時開始疼的?疼起來是何種感覺?”
    山民喘了口氣,斷斷續續地說:“就……就是昨天傍晚,在山裏砍柴的時候,突然就開始疼了。一開始是隱隱作痛,後來越來越厲害,像是有把刀子在肚子裏攪……晚上疼得壓根睡不著,早上起來喝了點熱水,非但沒好,反而更疼了。”
    軒轅站在一旁,下意識地按照岐伯教的方法仔細觀察。他看到山民的嘴唇有些發白,額頭上的冷汗順著臉頰往下淌,就連手指的指節都因為用力捂著肚子而泛白。他又湊近了些,能聽到山民的呼吸又急又促,像是跑了很遠的路一般。
    “師父,讓我來試試?”軒轅鼓起勇氣開口。這半年來,他大多是在一旁看岐伯診病,或是對著藥草練習,真正獨立診病的機會少之又少。此刻見山民痛苦不堪,他心裏既有想要一試身手的衝動,又有些隱隱的緊張。
    岐伯看了他一眼,點了點頭:“好。你且診斷一番,說說你的看法。”
    得到師父的許可,軒轅深吸一口氣,走到山民麵前,學著岐伯的樣子,先讓山民伸出舌頭。山民依言照做,軒轅看到他的舌苔有些發白,邊緣還帶著些齒痕。“你昨日砍柴時,是不是受了風寒?”他問道,心裏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
    山民想了想,點頭道:“好像是……昨天傍晚起了陣涼風,我當時穿得少,打了好幾個寒顫。”
    “嗯。”軒轅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又伸手按了按山民的肚子,山民立刻痛呼一聲:“啊!就是這裏疼!”軒轅感覺到山民的腹部有些發涼,不似常人那般溫熱。
    “我知道了。”軒轅直起身,對山民說,“你這是因為受了風寒,寒氣積在腹中,導致氣血不暢,才會腹痛不止。”他轉向岐伯,語氣帶著幾分自信,“師父,我覺得應當用驅寒散瘀的方子,比如用幹薑、附子各三錢,再加上些陳皮理氣,煎成湯藥喝下,應當能緩解疼痛。”
    岐伯沒有立刻表態,隻是問山民:“除了腹痛,還有別的症狀嗎?比如惡心、嘔吐,或是拉肚子?”
    山民搖了搖頭:“不惡心,也不拉肚子,就是純粹的肚子疼,一陣比一陣厲害。”
    岐伯又讓山民躺下,輕輕按了按他腹部的不同位置,在按壓到右下腹時,山民疼得猛地吸了口氣,額頭上的冷汗冒得更凶了。岐伯皺了皺眉,又問:“你最近幾日,吃了些什麽?”
    山民回憶道:“就是尋常的糙米飯,還有前天進山摘的一些野果子,那果子看著挺鮮豔的,吃起來有點澀……”
    軒轅在一旁聽著,心裏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如果隻是風寒入體,為何按壓右下腹時疼痛會如此劇烈?而且山民還吃了不知名的野果子,這會不會才是病因?可他已經說出了自己的診斷,此刻若是改口,未免顯得太過輕率,他心裏不由得有些猶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岐伯站起身,對軒轅說:“你先去煎藥吧,就按你說的方子。”
    軒轅應了一聲,轉身走向藥廬後的煎藥處。他一邊往陶罐裏添藥材,一邊回想著剛才的診斷過程。山民受了風寒是事實,舌苔發白、腹部發涼也符合寒症的表現,可那劇烈的右下腹疼痛,還有野果子的事情,總讓他心裏像壓了塊石頭,沉甸甸的。
    “難道我真的看錯了?”他喃喃自語,手裏的動作卻沒停。幹薑辛辣,能溫中散寒;附子性熱,可補火助陽,這兩味藥對付寒症向來有效,他想不通哪裏會出問題。
    很快,湯藥煎好了。軒轅將藥汁倒進一個粗瓷碗裏,晾到溫熱後遞給山民:“來,把藥喝了吧,喝下去肚子就不那麽疼了。”
    山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接過碗一飲而盡。藥汁很苦,帶著一股辛辣的味道,他喝完後咂了咂嘴,臉上露出一絲期待的神情。
    軒轅站在一旁,緊張地觀察著山民的反應。他看到山民的眉頭先是微微舒展了些,心裏剛鬆了口氣,可還沒等那口氣完全吐出來,山民的臉色突然變得更加難看,雙手捂著肚子,身體蜷縮成一團,疼得在竹凳上翻滾起來。
    “啊……更疼了……比剛才還要疼……”山民的聲音裏充滿了痛苦,額頭上的青筋都爆了起來。
    軒轅頓時慌了神,他衝上前想去扶山民,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麽。“怎麽會這樣?”他看著山民痛苦的樣子,心裏又急又悔,剛才的自信蕩然無存,隻剩下滿滿的自責,“明明是按照寒症來治的,怎麽會加重了?”
    岐伯快步走了過來,示意軒轅讓開。他再次為山民診查,這次的動作更加仔細,按壓的力度也輕重不一。片刻後,他直起身,對軒轅說:“去取些大黃、芒硝來,再加少量甘草,快些煎好。”
    軒轅不敢耽擱,連忙跑去取藥。大黃性寒,能瀉下攻積;芒硝味鹹,可軟堅潤燥,這兩味都是瀉藥。他心裏更加疑惑了:難道不是寒症,而是熱毒鬱結?
    等他把新的湯藥煎好,岐伯親自喂山民喝下。不過一炷香的功夫,山民就捂著肚子跑去了茅房。回來的時候,他雖然臉色依舊蒼白,但眉宇間的痛苦已經減輕了不少,不再像剛才那樣翻滾哀嚎了。
    “多謝岐伯先生……多謝先生……”山民有氣無力地說道,“現在肚子不那麽疼了,就是有點虛。”
    岐伯讓他在一旁休息,然後把軒轅叫到了藥圃邊。
    “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嗎?”岐伯的語氣很平靜,沒有責備,卻讓軒轅的頭埋得更低了。
    “弟子……弟子不該隻看到風寒的表象,忽略了其他的症狀。”軒轅的聲音帶著愧疚,“山民吃了不知名的野果子,很可能是誤食了有毒的果實,導致毒物積在腹中,才會腹痛。弟子卻當成了風寒來治,用了幹薑、附子這些熱性的藥,反而加重了病情……”
    “你說得對,也不對。”岐伯搖了搖頭,“他的確受了風寒,但這隻是誘因。真正讓他腹痛難忍的,是誤食野果後,毒物在腸道內凝結,阻塞了氣機。你用驅寒的藥,就像是在密閉的屋子裏生火,隻會讓裏麵的熱氣更盛,疼痛自然加劇。”
    他頓了頓,看著軒轅說:“醫錯不可怕,怕在不察。所謂‘望聞問切’,你隻做到了‘望’和‘問’的皮毛,卻沒有深入探究。他右下腹疼痛劇烈,按壓時痛感更甚,這是典型的‘實痛’,多由積滯、梗阻引起,而非單純的寒凝。再者,他雖受風寒,卻無腹瀉、怕冷等寒症的典型表現,你僅憑舌苔發白、腹部發涼就斷定是寒症,未免太過武斷。”
    軒轅聽著師父的話,心裏像被什麽東西狠狠撞了一下。他一直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診病的要領,卻沒想到在實際應用中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如果不是師父及時補救,他很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誤診,讓山民承受更大的痛苦,甚至危及性命。
    “弟子明白了。”軒轅抬起頭,眼神裏充滿了堅定,“診病就像剝洋蔥,要一層一層地剝開,不能被表麵的東西迷惑。以後弟子定會更加謹慎,多觀察,多思考,絕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岐伯看著他,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醫道之路漫長,誰都難免犯錯。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讓自己的醫術更加精進。記住,醫者手中握著的是人命,半點馬虎不得。”
    陽光漸漸升高,透過藥草的葉片,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軒轅站在那裏,心裏的愧疚漸漸被一種更加濃厚的求知欲取代。他知道,今天的這次誤診,會成為他學醫之路上一道深刻的印記,時刻提醒著他要保持敬畏之心,不斷精進醫術。
    隻是,他還不知道,未來的診病之路上,還有更多複雜的病症在等著他,每一次考驗都可能比這次更加凶險。而他能否真正做到“不察”,在一次次的挑戰中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良醫呢?
    想知道軒轅接下來會遇到怎樣的病例,他又會如何應對?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