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地域差異藥效別
字數:4242 加入書籤
第154章:地域差異藥效別
晨霧還未散盡,岐伯便帶著軒轅來到藥廬後的曬藥場。架子上整齊地晾曬著各種草藥,有的葉片舒展,有的根莖粗壯,空氣中彌漫著混合了苦澀、清香、辛烈的複雜氣息。岐伯從一個陶罐裏取出兩小塊形狀相似的根莖,遞到軒轅麵前:“你仔細看看,這兩味‘黃連’有何不同?”
軒轅接過根莖,放在手心端詳。左邊的一塊表皮黃褐,質地堅實,斷麵處呈鮮黃色,湊近聞了聞,一股極濃的苦味直衝鼻腔,讓他忍不住皺了皺眉;右邊的一塊同樣是黃褐表皮,斷麵顏色卻稍淺,苦味也淡了許多,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土腥味。他反複對比了許久,才遲疑著說:“左邊的……似乎更‘正’一些?”
岐伯笑了,眼角的皺紋在晨光中舒展開來:“說得不錯。左邊這味,是從南方的濕熱沼澤邊采來的;右邊的,便是咱們終南山附近的產物。你再嚐嚐。”
軒轅依言,用石刀從兩塊黃連上各刮下一點粉末,分別放入口中。南邊的黃連粉末剛碰到舌尖,一股尖銳的苦味便炸開,順著喉嚨往下鑽,連耳根都泛起苦意,舌尖發麻;而本地黃連的苦味則溫和許多,更像是一種醇厚的澀,雖也難咽,卻不至於讓人皺眉。
“如何?”岐伯問道。
“南邊的黃連,苦味更烈!”軒轅連忙用清水漱口,試圖衝淡那揮之不去的苦味,“這苦味的差別,竟有這麽大?”
“這便是地域之差造成的藥效之別。”岐伯走到曬藥架旁,指著那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草藥,“你看這蒼術,北邊山坡采來的,氣味濃烈,燥濕之力極強;而河穀邊采的,氣味就淡了些,藥性也溫和。再看那五味子,山南的果實飽滿,酸甘辛鹹苦五味俱全;山北的果實瘦小,味道也偏淡。”
軒轅順著岐伯的手指看去,果然發現同一種草藥的形態、色澤、氣味都有細微差別。他想起之前在神農部落處理沼澤怪病時,用本地的苦參效果總不及預期,後來換了從更濕熱的河穀采來的苦參,藥效才顯著提升,當時隻當是采摘時機的問題,如今想來,恐怕也與地域有關。
“為何地域不同,藥效會有這麽大的差異?”軒轅問道,心中滿是疑惑。
岐伯領著他走到藥廬外的山坡上,指著遠處連綿的山川:“天地之氣,各處不同。南方多濕熱,草木在這樣的環境裏生長,必得積蓄更強的力量才能存活——黃連要對抗濕熱,便得讓自身的苦寒之性更烈,才能清熱燥濕;北方多幹燥寒冷,草木不需那麽強的‘火力’,藥性自然溫和些。”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撚了撚:“你再看這土壤。南方的土多肥沃黏重,含水分多;北方的土偏疏鬆幹燥,含礦物質不同。草藥紮根於土,吸天地之氣,飲雨露之水,土壤裏的養分、氣候的寒溫、日照的長短,都會影響它的生長,久而久之,藥性便有了偏倚。”
軒轅若有所思,他想起自己部落所在的有熊國,地處中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那裏生長的草藥大多性情平和;而西邊的伏羲部落靠近山區,草藥多帶辛溫之性,大概是為了抵禦山間的寒氣。這麽說來,草藥的藥性,其實是對當地環境的一種“回應”?
“這種地域造成的藥性差異,便是‘道地’二字的由來。”岐伯繼續說道,“所謂道地藥材,就是在特定地域生長,因得當地天地之氣獨厚,藥效最為純正、強勁的藥材。就像南方的黃連、蜀地的川芎、北方的人參,都是出了名的道地藥材。”
“那我們用藥時,是不是非道地藥材不可?”軒轅問道,他想起自己帶弟子采藥時,常遇到同一種草藥,卻因生長之地不同而形態有別,當時隻想著能用便好,如今看來,其中竟有這麽多學問。
岐伯搖了搖頭:“也不盡然。尋常病症,用本地藥材便可;但遇重症、頑症,往往需要道地藥材才能見效。就像你之前治神農部落的腐蟲病,本地苦參力道不足,換了河穀的道地苦參,很快便控製住了潰爛,這便是道地藥材的好處。”
他轉身回藥廬,取來一卷竹簡,上麵是岐伯多年來記錄的各地藥材特性。軒轅湊過去看,隻見上麵詳細記載著:“南方黃連,味苦甚,清熱燥濕力勝,治濕熱黃疸、瀉痢重症”“本地黃連,味苦較緩,宜治輕症濕熱”“蜀地川芎,氣香烈,上行頭目,善治頭痛”“中原川芎,氣稍淡,宜活血調經”……字跡工整,條理清晰。
“你看,”岐伯指著竹簡,“我年輕時曾遊曆四方,每到一地,必記錄當地藥材的特性。這就像尋找良匠需訪其鄉,要找最合適用的藥,也得知道它的‘故鄉’在哪裏。”
軒轅接過竹簡,指尖拂過那些文字,仿佛能透過墨跡看到不同地域的山川草木。他忽然想起自己在戰場上救治中箭士兵時,用的止血草藥是本地的“鐵莧菜”,效果雖有,但止血速度較慢;後來從東邊的部落換來一種名為“地錦草”的草藥,同樣是伏地生長,葉片相似,止血效果卻快了一倍,當時隻覺得是草藥種類不同,如今想來,或許也是地域差異所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那我們如何辨別藥材是否道地呢?”軒轅問道,他覺得這對今後采藥、用藥至關重要。
岐伯領著他來到藥圃,那裏種著幾株剛移栽不久的當歸。“你看這當歸,”岐伯指著其中一株,“這是從西邊的秦地移栽來的,你看它的根,粗壯多分支,斷麵呈黃白色,有濃鬱的香氣;而旁邊這株是本地自種的,根較細,香氣也淡。道地藥材往往有其獨特的形態、氣味,這是長期適應環境形成的特征,需要多觀察、多比較才能掌握。”
他又從陶罐裏取出幾顆飽滿的枸杞:“這是寧夏來的枸杞,粒大肉厚,味甜;你再嚐嚐本地的。”軒轅嚐了嚐,本地枸杞果然顆粒小,甜味也淡。
“除了形態、氣味,采收時間也很重要。”岐伯補充道,“道地藥材的采收,往往有固定的時節,這也是當地人世代積累的經驗。比如長白山的人參,需在白露後采挖,此時根中養分最足;而南方的茯苓,要在梅雨季後采收,此時菌核最飽滿。若錯過了時節,即便長在道地,藥效也會打折扣。”
軒轅聽得入了迷,他忽然明白,為何岐伯常說“醫道源於自然”。草藥生長於天地之間,受地域、氣候、土壤的影響,藥性各有偏倚,而醫者用藥,便是要了解這種偏倚,根據病症的輕重、患者的體質,選擇最適合的藥材,如此才能藥到病除。
“那如果沒有道地藥材,該怎麽辦?”軒轅又問,他想到有些偏遠部落,可能難以獲得遠方的道地藥材。
岐伯沉吟片刻,說道:“這便需要配伍來彌補。比如本地黃連力道不足,可配伍少量黃芩,借黃芩的苦寒之力,增強清熱之效;若川芎不夠道地,可加少量細辛,助其上行頭目。醫者的本事,不僅在於識藥,更在於靈活運用,因地製宜。”
他看著軒轅,眼神中帶著期許:“你籌建醫廬,將來要教各族子弟學醫,一定要把‘道地藥材’的道理講明白。讓他們知道,采藥不能隻看形態相似,還要問其出處;用藥不能生搬硬套,要知其長短,方能揚長避短。”
軒轅鄭重地點頭,他將岐伯的話一一記在心裏,同時在自己的醫案上寫下:“地域影響藥效,道地藥材力專。辨藥需觀其形、聞其氣、知其鄉,用藥需審時度勢,因地製宜。”
此時,陽光已升高,曬藥場上的草藥被曬得愈發幹燥,香氣也更濃鬱了。軒轅看著那些來自不同地域的草藥,忽然覺得它們不再隻是沉默的草木,而是承載著各地天地之氣的“信使”,每一味藥的背後,都藏著一方水土的密碼。
他想起自己即將建成的醫廬,或許可以在醫廬旁設一個“道地藥材圃”,專門引種各地的道地藥材,讓弟子們能直觀地觀察、比較它們的差異。再編一部《道地藥材錄》,詳細記錄各地藥材的特性,這樣無論弟子們將來去往哪個部落行醫,都能根據當地的藥材情況,靈活調整藥方。
“師父,”軒轅抬起頭,眼中閃爍著光芒,“我明白了。所謂道地,不僅是藥材的生長之地,更是醫者對藥性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
岐伯欣慰地笑了:“說得好。醫道如流水,遇方則方,遇圓則圓,能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病症調整用藥,才是真正的懂藥、會用藥。”
兩人站在曬藥場邊,看著陽光下的草藥,仿佛看到了醫道傳承的脈絡。地域有別,藥材有性,而醫者的智慧,便是在這差異中找到平衡,讓每一味藥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用,護佑眾生安康。
那麽,軒轅的“道地藥材圃”能順利建成嗎?弟子們能真正理解地域與藥性的關係嗎?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