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總結養生,著成篇章

字數:4421   加入書籤

A+A-


    第196章:總結養生,著成篇章
    秋風掠過醫廬的簷角,卷起幾片枯黃的艾草葉。軒轅站在傳習堂的窗前,望著藥圃裏弟子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正按照時節采收麥冬,動作嫻熟地將根莖上的泥土抖落,空氣中彌漫著草藥特有的清苦氣息。桌案上,攤開的竹簡已堆積如山,上麵密密麻麻刻滿了他這些年關於養生的思考,墨跡在日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澤。
    “先生,這是今日整理好的‘起居篇’,您過目。”阿木捧著一卷竹簡走進來,額頭上還帶著勞作的薄汗。他如今已是醫廬的得力助手,眉宇間褪去了當年的青澀,多了幾分沉穩。
    軒轅接過竹簡,指尖撫過那些熟悉的刻痕。這卷竹簡裏記錄著他對族人起居的觀察:春日裏,那些跟著太陽升起而勞作的人,鮮少患頭痛;冬日裏,堅持早睡晚起、避開寒風的人,咳嗽的概率比常在外遊蕩的人低了大半。這些看似尋常的細節,串聯起來便是順應天時的養生之道。
    “很好,”軒轅點點頭,將竹簡放在案頭,“你把‘飲食篇’也取來,我們今日一並梳理。”
    阿木應聲去取,不多時便抱來另一卷更厚重的竹簡。這卷是關於飲食的,上麵不僅記錄了不同季節適宜的食物——如夏季的瓜類能清熱,冬季的羊肉可禦寒,還詳細標注了飲食不當引發的病症:有個部落獵手因連續三日暴飲暴食烤肉,引發了劇烈腹痛,用了三天消食的山楂和麥芽才緩過來;還有個孩童貪食生冷的野果,腹瀉不止,最後是用溫中的生薑和紅棗煎水才治好。
    軒轅拿起刻刀,在“飲食篇”的末尾添了一行字:“飲食有節,勿過寒過熱,勿過饑過飽。”他放下刀,對阿木道:“你還記得去年秋收後,神農部落送來的那筐稷米嗎?”
    阿木愣了一下,隨即點頭:“記得,那米顆粒飽滿,煮出來的粥格外香甜。隻是他們說,有幾個族人吃了新米後腹脹,還以為是米有問題。”
    “不是米的問題,是吃法的問題。”軒轅道,“新米性溫,本是好物,但他們剛收完莊稼,脾胃因勞作過度而虛弱,一下子吃太多油膩的新米,反而消化不了。後來我們讓他們用新米煮稀粥,加些山藥,腹脹便好了。”他指著竹簡上“脾胃喜溫惡涼,過勞則虛”的字句,“這便是飲食需合自身狀況的道理,不能隻看食物本身的好壞。”
    阿木恍然大悟,連忙取過刻刀,將這段經曆補刻在“飲食篇”的注解裏,筆尖劃過竹麵,發出沙沙的輕響,像是在為這段經驗做著鄭重的見證。
    這時,阿石匆匆從外麵進來,手裏攥著幾張獸皮,上麵畫著族人做伸展動作的圖樣——有的在擴胸,有的在彎腰,有的在踮腳。這是軒轅教給大家的“導引術”,據說能活絡氣血,緩解勞作後的筋骨酸痛。
    “先生,這是各部落反饋回來的導引圖,”阿石的聲音帶著興奮,“伏羲部落說,獵手們每天晨練時做這套動作,扭傷的少了一半;我們部落的長老們堅持做,說腰不酸了,走路也穩當多了。”
    軒轅接過獸皮圖,細細端詳。圖上的動作線條簡單卻準確,那是他根據觀察野獸活動的姿態改良而來的——模仿熊的伸腰能強腎,學鳥的展翅可健肺。他想起最初教族人做這些動作時,不少人覺得滑稽,笑著說“人怎能學畜生”,如今卻成了各部落雷打不動的晨間功課。
    “把這些反饋也記下來,”軒轅對阿石道,“尤其要寫明,勞作後不可立刻做劇烈動作,需先靜坐片刻,待氣息平穩再行導引。上次有個年輕獵手打完獵就猛彎腰,結果閃了腰,便是前車之鑒。”
    阿石連連應著,找了塊空白竹簡,認真記錄起來。陽光透過窗欞,在他專注的側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與案頭堆積的竹簡相映,構成一幅沉靜而充滿生機的畫麵。
    暮色漸濃時,弟子們陸續離開了傳習堂,隻剩下軒轅一人。他將“起居”“飲食”“勞逸”“情誌”四卷竹簡並排鋪開,燭火在他眼中跳動,映出竹簡上密密麻麻的字跡。這些年的點點滴滴在腦海中浮現:初遇岐伯時,對方那句“醫道不止於治病,更在於讓人不病”;在瘟疫中,那些因不懂清潔而喪命的族人;還有部落裏那個總是愁眉苦臉的婦人,明明身體無大病,卻日漸憔悴……
    “上醫治未病啊……”軒轅輕聲感歎,拿起刻刀,在一卷新的空白竹簡上落下了開篇的字句。他要將這些零散的經驗匯聚成篇,讓後人明白,比起患病後再尋藥石,順應自然、調和身心才是守護健康的根本。
    他先寫“順四時”:春日宜“生”,要早睡早起,多到戶外散步,像草木那樣舒展身心;夏日宜“長”,可適當晚睡早起,避開正午的酷暑,讓陽氣自然宣泄;秋日宜“收”,需早睡早起,收斂心神,少動肝火;冬日宜“藏”,要早睡晚起,注意保暖,像動物冬眠那樣積蓄能量。每一條都配上具體的例子,比如春日若總待在屋裏,容易精神萎靡;冬日若頻繁外出受寒,易生凍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著寫“調起居”:不僅要遵循晝夜規律,還要注意居住環境——潮濕的地方易生關節痛,所以房屋要建在高處;通風不良的屋子易滋生穢氣,所以要常開窗換氣。他還特別提到“避邪”,這裏的“邪”不是鬼神,而是風雨寒暑這些可能致病的自然因素,比如暴雨後要及時烘幹衣物,寒風來時要裹緊衣襟。
    “飲食篇”裏,他細化了“五味養五髒”的道理:酸味入肝,適當吃些梅子、山楂能養肝,但過酸則傷脾;苦味入心,黃連、苦瓜能清心火,但過苦則傷胃;甘味入脾,稷米、山藥能補脾胃,但過甘則傷腎;辛味入肺,生薑、花椒能溫肺,但過辛則傷肝;鹹味入腎,海鹽、海帶能補腎,但過鹹則傷心。這些都是他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的規律,比如那個吃了太多醃肉過鹹)的族人,後來得了心悸,用了清心的蓮子才好轉。
    “勞逸篇”中,他強調“過勞則傷氣,過逸則傷血”。獵人連續追逐獵物,易傷筋骨;婦人久坐織補,易氣血瘀滯。他提倡勞作與休息交替,就像田地裏的莊稼,既需要耕耘,也需要休耕。還附上了那套導引術的圖樣和口訣,方便族人記憶練習。
    最後是“情誌篇”,這是他覺得最微妙也最重要的部分。他寫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並記錄了那個愁眉苦臉的婦人——她因擔心遠行的丈夫而思慮過度,吃不下飯,後來軒轅讓她參與藥圃勞作,分散注意力,再配上疏肝的鬱金湯,才慢慢好轉。他還提到調節情誌的方法:找人傾訴可解憂愁,聽歡快的歌謠能平怒氣,登高遠眺能散鬱結。
    寫到深夜,燭火已燃去大半,軒轅的眼皮有些沉重,但手中的刻刀仍未停下。他想起岐伯贈他的《黃帝內經》初稿,裏麵關於人體與天地相應的論述,恰好為他的養生之道提供了根基。於是,他在文末寫道:“人者,天地之縮影也。天地有四時,人有起居;天地有五行,人有五髒;天地有風雨,人有情誌。順應則安康,違逆則病生。”
    天將破曉時,這篇名為《養生論》的篇章終於完成。竹簡堆疊在一起,雖不如《黃帝內經》厚重,卻字字凝結著實踐的智慧。軒轅將它小心翼翼地卷好,放在《黃帝內經》初稿旁,兩卷竹簡依偎在一起,仿佛醫道的兩個支柱——一個探索疾病的根源,一個指引健康的方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傳習堂,落在竹簡上,泛著溫暖的光澤。阿木和阿石推門進來,看到案頭的《養生論》,都露出了驚喜的神色。
    “先生,這便是您這些年一直在整理的養生之道?”阿木輕聲問道,眼中滿是崇敬。
    軒轅點點頭,拿起《養生論》,走到傳習堂中央的木架旁,將它與百草圖譜、醫案匯編並列掛好。“醫廬不僅要治病,更要教人防病,”他對圍攏過來的弟子們說,“你們要把這些道理記牢,不僅自己踐行,還要教給前來求醫的族人。讓他們明白,健康不在藥石裏,而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飲一食中。”
    弟子們齊聲應諾,目光落在《養生論》的竹簡上,仿佛看到了無數族人安康生活的圖景。
    幾日後,岐伯的信使從終南山而來,帶來了師父對《養生論》的評語。軒轅展開信紙,隻見上麵隻有八個字:“此論補醫道之缺,功在千秋。”他捧著信紙,望向終南山的方向,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多年前那個在歧山密林裏懵懂采藥的青年,如今終於明白了師父所說“醫道無涯”的深意——醫道不僅是救治眼前的病痛,更是為後世鋪就一條順應自然、守護生命的康莊大道。
    秋風再次吹過醫廬,這次卷起的,不僅有艾草葉,還有傳習堂裏弟子們誦讀《養生論》的聲音。那些字句隨著風,飄向聯盟的各個部落,落在田間地頭,落在灶台爐邊,落在每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族人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而軒轅知道,這並非終點。他轉身回到案前,拿起刻刀,開始在《養生論》的注解裏添上新的發現——昨日那個因熬夜編織而頭痛的婦人,用了“早睡三日,晨起梳發百下”的法子便好轉了。醫道的探索,正如這四季輪回,永無止境。
    那麽,《養生論》在各部落的推行會一帆風順嗎?族人在踐行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惑?軒轅又將如何根據新的情況完善這套養生之道?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