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土承萬物,脾主運化

字數:3596   加入書籤

A+A-


    第38章:土承萬物,脾主運化
    晨曦透過窗欞,在案幾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草藥的清香。岐伯端坐在蒲團上,目光沉靜如古潭,望著眼前凝神細聽的軒轅,緩緩開口道:“天地之間,五行流轉,各有其功。昨日已言木火,今日且說這‘土’。你看這大地,承載山川河流,孕育草木生靈,萬物生於斯、長於斯、歸於斯,此乃土之德也。人身之中,脾便如這中央之土,受納水穀,化生氣血,滋養周身,無有不包,故曰‘土承萬物,脾主運化’。”
    軒轅聞言,指尖下意識地摩挲著案上那枚從南疆帶回的陶片——那是當地部落用來盛放穀物的器皿,邊緣雖已磨損,卻仍能看出陶土的溫潤。他垂眸沉思,腦海中瞬間浮現出南下途中的種種景象:南疆的雨林總是被連綿的雨水浸透,地麵常年泥濘,腳踩上去能陷下半隻腳掌,空氣中永遠漂浮著濕漉漉的水汽。當地的族人,無論男女老少,臉上多帶著幾分蠟黃,眼神也不如北方牧民那般明亮,就連說話的聲音,也總透著一股有氣無力的滯澀。
    “弟子記得,初到南疆時,見那裏的人們多有腹脹、便溏之症,吃下去的食物仿佛總也消化不了,”軒轅抬起頭,眼中帶著幾分探究,“當時當地的醫者便采來山藥、薏米,或煮或蒸,讓患者服食,說能‘壯肚腹’。起初弟子不解,隻當是尋常食物,如今聽師父言及‘土’與‘脾’,才恍然大悟——那山藥生於土中,飽滿堅實;薏米雖長在水邊,其性卻能滲濕,想來都是借了土的特性,來補養人身之‘土’吧?”
    岐伯微微頷首,伸手從竹籃裏取出一截山藥,遞到軒轅麵前:“你且摸摸看,再聞聞。”
    軒轅雙手接過山藥,觸手溫潤,帶著泥土的微涼,表皮上還沾著些許細密的根須。他湊近鼻尖輕嗅,一股淡淡的土腥氣混雜著植物的清甘,悄然鑽入鼻腔。“此物質地堅實,味甘平和,”他細細品味著指尖殘留的氣息,“埋於土中,卻能積蓄能量,正如大地默默承載萬物,不事張揚。”
    “正是如此。”岐伯撫著長須,聲音裏帶著讚許,“脾在人身,就如這山藥生於土中,看似不起眼,卻是氣血生化的源頭。人吃進去的五穀雜糧、瓜果菜蔬,都要經過脾的運化,才能變成精微物質,被身體吸收利用,滋養髒腑、四肢、百骸。若是脾土虛弱,運化無力,水穀不能化生氣血,反而會變成‘濕濁’,滯留在體內,就像南疆的土地被雨水泡得太久,變得泥濘不堪,萬物難生。”
    軒轅的心猛地一跳,仿佛有一道光突然照亮了迷霧。他想起在南疆雨林中見到的那名婦人,三十多歲的年紀,卻瘦得隻剩一把骨頭,顴骨高高凸起,眼窩深陷,嘴唇泛著青紫色。她一手按著小腹,一手撐著牆,每走一步都要停下喘息,說是“肚子裏像裝了一汪水,晃來晃去,脹得難受”。當地醫者為她熬了一碗薏米粥,米是當地產的糙米,熬得黏黏糊糊,上麵還撒了些碾碎的炒扁豆。婦人喝了三天,再見到她時,雖然依舊瘦弱,卻能站直身子說話了,眼裏也多了點神采,說“肚子裏的水好像少了些,能吃下半碗野菜了”。
    “那時弟子還疑惑,不過是尋常的米粥,為何能有這般效力,”軒轅的語氣裏帶著幾分豁然開朗,“如今想來,那薏米能滲濕,扁豆能健脾,都是在補養脾土。脾土強健了,自然能運化掉體內的濕濁,就像大地陽氣足了,能蒸發掉多餘的雨水,讓土地重新變得堅實,能生長莊稼。”
    岐伯點點頭,又取過一株曬幹的蒼術,這是軒轅從南疆帶回來的草藥,根莖粗壯,斷麵呈黃白色,散發著濃鬱的香氣。“你再看這蒼術,”岐伯將蒼術遞過去,“此物生於濕地,卻性溫味苦,能燥濕健脾。南疆多濕,當地人常用它來煮水喝,或混入食物中,正是借其苦味燥濕、溫性助脾之功,來對抗當地的濕邪。這便是‘土能克水’的道理——脾土強,則能製水濕,不使其泛濫。”
    軒轅接過蒼術,放在鼻尖深深一嗅,那股強烈的香氣直衝腦門,竟讓他瞬間想起了南疆雨林裏的霧氣。那些霧氣總是在清晨彌漫開來,帶著草木腐爛的氣息,沾在皮膚上黏膩膩的,讓人渾身不自在。他記得有一次,自己不小心在雨林裏迷了路,被霧氣裹了整整一個上午,回到部落時,隻覺得頭暈沉沉的,肚子也脹得厲害,吃不下東西。當地的老醫者就是用蒼術煮了水,讓他趁熱喝下,沒過半個時辰,便覺得腹中一陣溫熱,隨後放了幾個響屁,那股滯澀感竟消散了大半。
    “弟子當時隻覺得這草藥氣味霸道,沒想到竟有這般功效,”軒轅感慨道,“想來這濕邪就如洪水,脾土就如堤壩,堤壩堅固,洪水便不能為患;堤壩若是薄弱,洪水便會泛濫成災。蒼術這類草藥,便是在加固堤壩,讓脾土有能力抵禦濕邪。”
    “說得好。”岐伯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人身與天地,本就是一體。大地需要陽光普照、風雨調和才能肥沃,脾土也需要適宜的條件才能運化如常。你想想,南疆之人,常居濕地,又多食生冷瓜果,這些都會損傷脾土的陽氣;而他們勞作時多彎腰弓背,思慮也重,‘思傷脾’,更是讓脾土雪上加霜。如此一來,脾失健運,濕濁內生,可不就百病叢生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軒轅的眉頭微微蹙起,腦海中浮現出南疆部落的生活場景:男人們整日在雨林裏勞作,為了尋找草藥、獵物,常常要鑽進密不透風的樹叢,回來時渾身都被汗水和露水浸透;女人們則在家中舂米、織布,一邊幹活一邊盤算著家裏的口糧,臉上總帶著愁容。他們吃的食物,多是生冷的野果、河鮮,就算是煮熟的穀物,也常常因為柴火不足而半生不熟。
    “這麽說來,環境、飲食、情誌,都能影響脾土的功能?”軒轅問道,語氣裏帶著幾分凝重。
    “然也。”岐伯的聲音沉穩有力,“脾喜溫惡寒,喜燥惡濕,又忌過思。所以養護脾土,需避寒濕,忌生冷,少思慮,再輔以甘溫之味——你看那小米、南瓜、大棗,都是味甘性溫之物,最能補養脾土。就像給土地施肥、曬太陽,讓它重新煥發生機。”
    軒轅聽得入了神,手指在案上的竹簡上輕輕敲擊著,仿佛在勾勒一幅無形的圖畫。他想起自己在南疆時,曾見一位老嫗,每天清晨都會在屋前的空地上曬曬太陽,手裏捧著一個陶罐,裏麵裝著煮得軟爛的小米粥,上麵還放著幾顆烤得焦黃的大棗。老嫗說,她年輕時也總鬧肚子,後來聽了醫者的話,每天喝小米粥、曬太陽,少想煩心事,如今八十多歲了,還能自己織布。當時隻當是老嫗體質好,現在才明白,這都是養護脾土的智慧啊。
    “弟子明白了,”軒轅抬起頭,眼中閃爍著光芒,“脾土是人身的根基,根基穩固,才能氣血充盈,百病不侵。就像大地肥沃,才能五穀豐登,萬物興旺。而養護脾土,不僅要靠藥物,更要靠順應自然、調攝生活——這才是‘土承萬物’的真正深意吧?”
    岐伯望著軒轅,臉上露出了讚許的笑容:“你能悟到這一層,甚好。醫道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天地自然、生活起居息息相關。脾土的道理,看似簡單,實則包羅萬象。你且將‘土—脾’記下,日後還要細細體悟,將這道理融入診療之中,方能讓更多人受益。”
    軒轅鄭重地點頭,取過筆墨,在竹簡上工工整整地寫下“土—脾”二字,旁邊又添上“主運化,喜溫燥,惡寒濕,忌過思,甘溫補之”。筆尖落下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南疆那些蠟黃的麵孔漸漸變得紅潤,聽到他們有力的笑聲在雨林中回蕩。
    窗外的陽光越發明媚,照在竹簡上,將那幾個字映得格外清晰。軒轅知道,關於“土”與“脾”的探索,才剛剛開始,而這看似平凡的脾土,或許藏著解開許多疾病的密鑰。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