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草藥五行,性味歸經

字數:4718   加入書籤

A+A-


    第45章:草藥五行,性味歸經
    清晨的陽光透過醫廬的木窗,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軒轅坐在案前,指尖撚著一片曬幹的薄荷,葉片青得發亮,湊近鼻尖輕嗅,一股清涼辛竄的氣息直衝腦門,頓時驅散了些許倦意。案上攤著他繪製的百草圖,旁邊堆著從各地收集來的草藥標本,有南疆的穿心蓮,西陲的麻黃,北方的枸杞,東方的海藻,還有中央平原的山藥。
    “先生,這幾日整理草藥,總覺每種藥都有其脾性,可又說不出個究竟。”弟子雷公捧著一摞竹簡走進來,臉上帶著困惑,“就像這穿心蓮,味苦性寒,專能清熱;而這山藥,味甘性平,卻能補養,為何會如此不同?”
    軒轅抬頭看向雷公,見他眼中滿是求知的渴望,心中微動。這幾日他也在思索這個問題,自與岐伯探討五行與五髒的關聯後,一個念頭總在腦中盤旋:既然五髒可配五行,那草藥是否也能依此歸類?他放下薄荷,指著案上的草藥道:“你看,這薄荷色青,氣味辛散;穿心蓮色綠帶紫,味道極苦;山藥色黃,口感甘甜;百合色白,氣味清淡;黑芝麻色黑,滋味醇厚。這些顏色與滋味,或許正是歸類的鑰匙。”
    雷公湊近細看,果然如軒轅所說,每種草藥的顏色與味道都有明顯差異。他撓了撓頭:“顏色與味道……難道和五行有關?”
    “正是。”軒轅起身走到牆邊,那裏掛著他繪製的五行圖,木、火、土、金、水五個符號旁,分別標注著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岐伯曾言,五行對應五色,木青、火赤、土黃、金白、水黑。而草藥的性味,或辛或苦,或甘或鹹,或酸,想必也與五行脫不開幹係。”
    他取過一支毛筆,在新的竹簡上寫下“五色”二字,然後將案上的草藥按顏色分類。青色的放一堆,有薄荷、柴胡、青蒿;赤色的放一堆,有丹參、紅花、赤小豆;黃色的放一堆,有山藥、生薑、雞內金;白色的放一堆,有百合、杏仁、石膏;黑色的放一堆,有黑芝麻、熟地、何首烏。
    “你再看它們的性味。”軒轅拿起青色的薄荷,“此藥味辛,性溫,能發散風寒,疏肝解鬱,恰合木之條達特性,想來應歸入木行,對應肝髒。”
    雷公拿起柴胡,放在鼻尖聞了聞:“這柴胡也是青色,味辛微苦,之前用它治過肝鬱頭痛,確實有效。莫非青色草藥都入肝經?”
    “不妨再試。”軒轅取來一株青蒿,這是從南疆帶回的草藥,色青味苦,卻能清熱解暑。“青蒿雖味苦,但色青為主,之前在南疆用它治瘧疾,瘧疾多在夏季發作,與肝膽濕熱相關,想來也與肝經有關。”他讓雷公記錄:“青色草藥,多入肝經,具疏肝、清熱之效,味多辛或苦。”
    接著,軒轅指向赤色的丹參:“此物色赤,味微苦,性微寒,之前在西陲用它治外傷出血,能活血通經,而心主血脈,赤色對應火行,想來應歸入火行,對應心髒。”
    雷公想起曾見軒轅用紅花治婦人閉經,紅花也是赤色,果然有效。他連忙記下:“赤色草藥,多入心經,具活血、安神之效,味多苦。”
    黃色的山藥被軒轅拿起,他掰下一小塊遞給雷公:“嚐嚐。”
    雷公放入口中咀嚼,軟糯甘甜,不禁點頭:“味甘,性平。”
    “脾主運化,喜甘味,而土行對應黃色,這山藥能健脾養胃,正是入脾經的好物。”軒轅又拿起生薑,“生薑色黃,味辛性溫,能溫中止嘔,也是入脾經的,可見黃色草藥多入脾經,味多甘或辛。”
    “那白色草藥呢?”雷公拿起百合,眼中滿是期待。
    “白色對應金行,肺屬金,主氣司呼吸。這百合色白,味甘微苦,性微寒,之前在北方用它治過肺熱咳嗽,效果甚好,顯然是入肺經的。”軒轅又取過杏仁,“杏仁色白,味苦,能降氣止咳,同樣入肺經。”他讓雷公寫下:“白色草藥,多入肺經,具潤肺、止咳之效,味多苦或甘。”
    最後,軒轅指向黑色的黑芝麻:“黑色對應水行,腎屬水,主藏精。這黑芝麻味甘性平,能補肝腎、益精血,之前給北地一位腎虛腰痛的老者服用,沒多久便見好轉。”他又拿起熟地,“熟地由生地炮製而成,色黑,味甘性溫,能滋陰補腎,也是入腎經的良藥。”
    雷公快速記錄著,筆尖在竹簡上沙沙作響,臉上難掩興奮:“如此一來,每種草藥都有了歸屬,就像人有了家園一樣!以後用藥,豈不是能更精準?”
    “理論上是這樣,但還需實踐驗證。”軒轅神色嚴謹,“醫道最忌空談,咱們得找些病人試試,看看這歸經之說是否真的可靠。”
    正說著,醫廬外傳來一陣咳嗽聲,緊接著有人推門而入,是部落裏的獵戶阿石。他一手按著胸口,臉色漲紅,咳嗽起來沒完沒了,額上滲著冷汗。
    “軒轅先生,您快救救我,這咳嗽快把肺咳出來了!”阿石喘著氣說,“已經咳了三天,夜裏更重,根本睡不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軒轅上前為他診脈,脈象浮數,再看他舌苔,舌紅苔薄黃,又問:“痰是什麽顏色?”
    “是黃色的,還很黏稠。”阿石答道。
    “這是肺熱咳喘,屬肺經之病。”軒轅對雷公道,“取百合與杏仁來,按之前的比例煎藥。”
    雷公應聲而去,很快便端來一碗湯藥,藥香清苦中帶著一絲甘甜。阿石一飲而盡,沒過多久,咳嗽便漸漸止住了,臉上也露出了輕鬆的神色:“先生,這藥真靈,胸口不那麽悶了!”
    軒轅點頭:“百合與杏仁都是白色,入肺經,專治肺熱,自然有效。”他看向雷公,“這便是歸經的妙用,用藥如射箭,需正中靶心,方能顯效。”
    雷公在一旁認真記錄,心中對歸經之說愈發信服。
    下午,部落裏的婦人阿蓮抱著孩子來求醫。那孩子約莫三歲,眼睛紅紅的,不停地哭鬧,小手還一個勁地揉眼睛。
    “先生,這孩子昨天開始就哭鬧不止,眼睛又紅又腫,還流眼淚,您看是怎麽了?”阿蓮焦急地說。
    軒轅仔細查看孩子的眼睛,眼瞼紅腫,眼眵較多,又摸了摸孩子的額頭,有些發熱。他問:“孩子是不是愛發脾氣?昨夜睡得安穩嗎?”
    阿蓮點頭:“是啊,這幾日特別容易發火,昨夜還翻來覆去睡不好。”
    “這是肝火上炎所致。”軒轅解釋道,“肝開竅於目,肝火旺盛,就會表現在眼睛上。”他對雷公道:“取薄荷與柴胡,煎水給孩子熏洗眼睛,再少服一些。”
    雷公迅速取來草藥,按軒轅的吩咐處理。薄荷與柴胡都是青色,氣味辛香,煎水後,軒轅用棉布蘸著藥汁,輕輕擦拭孩子的眼瞼。孩子起初有些抗拒,但漸漸被藥汁的清涼感安撫,不再哭鬧。熏洗幾次後,孩子的眼睛紅腫明顯減輕,也安靜地睡著了。
    阿蓮感激不已:“先生真是神了,這藥一用,孩子就不鬧了!”
    軒轅笑道:“不是藥神,是這草藥正好入肝經,能清瀉肝火,對症自然有效。”
    傍晚時分,又有一位老者來求醫。老者麵色萎黃,精神不振,說自己吃不下飯,稍微吃一點就腹脹,四肢還沒力氣。
    “我這病拖了好久了,吃了不少草藥也不見好。”老者歎著氣說。
    軒轅為他診脈,脈象細弱,舌淡苔白。他道:“這是脾虛所致,脾主運化,脾虛則食不下,氣血生成不足,便會乏力。”他讓雷公取來山藥與雞內金,“這兩味都是黃色,入脾經,能健脾開胃,你回去後按方服用,幾日便可見效。”
    老者半信半疑地拿著藥離開了。
    接下來的幾日,軒轅和雷公又用歸經之說診治了不少病人:用赤色的丹參治好了一位婦人的心悸失眠,用黑色的黑芝麻緩解了一位老者的腰膝酸軟……每一次成功,都讓歸經之說更加堅實。
    這天,雷公整理著醫案,忽然皺起了眉頭:“先生,您看這味黃連,色黃,按說應入脾經,可它味苦性寒,能清熱瀉火,治的多是心煩、口舌生瘡之類的病,這更像是心經的問題啊。”
    軒轅接過黃連細看,黃連色黃,確實屬土行之色,但味苦,而苦味多與火行相關。他沉思片刻道:“這說明草藥的歸經並非隻看顏色,性味也很重要。黃連雖色黃,但味苦,苦能瀉火,而心屬火,故黃連雖入脾經,更能清心火,這便是‘子母相關’之理,脾為土,心為火,火生土,故黃連能借脾土而清心火。”
    雷公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看來歸經之說並非一成不變,還需結合五行生克來看,真是博大精深啊!”
    軒轅點頭:“醫道本就沒有絕對,需靈活變通。這歸經之說隻是一個指引,最終還是要以療效為準。”他望著案上的百草圖,眼中充滿了期待,“待我們將更多草藥的歸經摸清,日後用藥便能如臂使指,治病救人也能更有把握了。”
    夕陽西下,醫廬裏的草藥在餘暉中散發著獨特的香氣,仿佛也在為這新的發現而歡欣。軒轅知道,這草藥五行歸經之說,隻是他探索醫道的又一步,前方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待著他去開拓。
    想知道軒轅後麵會發現什麽?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曉。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