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再訪東方,驗證五行

字數:4769   加入書籤

A+A-


    第57章:再訪東方,驗證五行
    海風裹挾著鹹腥氣撲麵而來時,軒轅下意識地按住了腰間的醫囊。囊中的竹簡隨著馬蹄顛簸輕響,那是他日夜修訂的五行醫理,此刻正隨著他的心跳一同期待著驗證的時刻。追風跟在馬側,尾巴掃過路邊叢生的蘆葦,驚起幾隻白鷺,翅尖劃破晨霧的姿態,倒讓他想起初次東行時,那些在灘塗上練習導引術的漁人——那時他對“氣”的理解還隻停留在呼吸之間,哪曾想如今竟要以五行之說重新解讀這片土地的病痛。
    “先生,前麵就是琅琊部落了。”弟子雷公勒住韁繩,指著遠處海邊錯落的貝殼屋。那些用海螺殼與黏土砌成的房屋,在陽光下泛著青白光澤,比三年前他來時又多了幾座。軒轅點頭,目光掠過灘塗上晾曬的漁網,忽然瞥見幾個漁人正蹲在沙地上揉著膝蓋,動作遲緩,眉頭緊鎖。
    “停一下。”他翻身下馬,快步走了過去。漁人們見是他,紛紛抬頭,臉上露出驚訝與欣喜。其中一個絡腮胡大漢掙紮著站起,膝蓋發出“咯吱”一聲輕響,他咧嘴笑道:“軒轅先生?您怎麽又來啦!快,家裏坐,我剛曬了新的海菜幹!”
    軒轅扶住他的胳膊,指尖不經意觸到對方膝蓋,隻覺皮膚冰涼,像是捂了塊濕泥。“你的腿,還是老毛病?”他記得三年前,這大漢就因關節腫痛難以下網,當時他用砭石熱敷加草藥外敷,雖有緩解,卻總反複。
    大漢歎氣,往膝蓋上捶了兩下:“可不是嘛,一到陰雨天就鑽心疼,像有小蟲子在骨頭縫裏啃。部落的巫醫用了不少法子,時好時壞。”他身邊的年輕漁人也接話:“不光他,我們這海邊的,十個裏有八個都這樣,潮濕氣太重了!”
    軒轅蹲下身,仔細觀察大漢的膝蓋:腫脹處按下去久久不起,皮膚顏色偏暗,不像紅腫熱痛那般鮮亮。他又拉起對方的手,掌心潮濕,指甲蓋泛著淡淡的青紫色。“平時是不是總覺得沒力氣,吃飯也不香?”他問道。
    大漢愣了愣,連連點頭:“先生怎麽知道?我婆娘總說我吃不下飯,幹活也沒力氣,怕是年紀大了……”
    “不是年紀的事。”軒轅站起身,目光掃過周圍幾個有類似症狀的漁人,心中已有了計較。他對雷公道:“取我的醫囊來。”
    雷公連忙解開囊袋,取出竹簡與炭筆。軒轅接過,在攤開的竹簡上快速畫著:左邊是一個簡化的人形,在膝蓋處圈了個圈,旁邊寫“濕”;右邊畫了五行相生相克圖,特意在“土”與“水”的位置加重了筆跡。
    “你們看,”他指著圖對漁人們說,“咱們海邊潮濕,這‘濕’在五行裏屬‘水’。而人的脾胃,屬‘土’。土能克水,就像堤壩能擋洪水一樣。可你們常年受濕氣侵襲,又常吃生冷海產,脾胃這‘堤壩’就被泡軟了,擋不住水濕,濕氣積在關節裏,就成了腫痛。”
    絡腮胡大漢聽得眼睛發直:“先生是說,我腿疼,根子不在腿,在那什麽……脾胃?”
    “正是。”軒轅點頭,“三年前我隻知用溫熱的法子驅濕,卻沒想著補牢堤壩。這次來,便是要試試新法子。”他轉向雷公,“去采些薏米、蒼術來,再找些生薑。”
    雷公應聲而去,漁人們卻圍著軒轅追問不休。有個老漁人拄著拐杖湊上前來:“先生,那我孫子總愛拉肚子,吃什麽都不胖,是不是也跟這‘土’和‘水’有關?”
    軒轅看向那老漁人指的少年,見他麵色發黃,嘴唇淡白,便問:“他是不是一吃涼的就拉得更厲害?”老漁人連連稱是。“這也是脾土弱,擋不住水濕,水濕在腸子裏作亂,就成了腹瀉。”他耐心解釋,“等下配藥時,也給孩子帶一份。”
    說話間,雷公抱著藥草回來。軒轅接過,先取蒼術,指著其斷麵:“這蒼術氣味芳香,能燥濕健脾,就像給堤壩加了層石料。”又拿起薏米,“這薏米生於濕地,卻能利水滲濕,好比引渠排水。再加點生薑,性溫,能助脾胃生發陽氣,好比給堤壩添把火,烤幹潮氣。”
    他一邊說,一邊教漁人們炮製:將蒼術與生薑切片,和薏米一同放入陶罐,加清水沒過藥草,用文火慢煮。“大火煮沸後,再煮一刻鍾,每天早晚各喝一碗,剩下的藥渣還能用來泡腳。”
    絡腮胡大漢自告奮勇燒火,陶罐在火上咕嘟作響,蒼術與生薑的辛香混著薏米的清苦漸漸彌漫開來,驅散了海邊的濕冷。漁人們圍著陶罐,眼神裏滿是期待,連追風都湊過來嗅了嗅,被軒轅笑著推開。
    “先生,您這法子真能比以前管用?”有漁人還是不放心。
    軒轅想起臨行前岐伯的話:“醫理是否可靠,不在說得有多動聽,而在能否治好病。”他望著遠處潮起潮落,聲音沉穩:“五行之說,講的是天地萬物的道理。你們住在這裏,靠海而生,身體自然與這片海的水土相連。以前我隻知治‘病’,如今才明白,得先順‘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藥煮好了,軒轅先給絡腮胡大漢盛了一碗。藥汁呈淡褐色,入口微苦,後有回甘,溫熱順著喉嚨滑下,漸漸在胃裏漾開暖意。大漢咂咂嘴:“這味道,比以前那些苦澀的草藥好多了。”
    少年也喝了小半碗,喝完沒多久,就說肚子裏暖暖的,不像平時總發涼。老漁人看著,眼裏的愁雲散了大半。
    接下來的幾日,軒轅沒急著趕路,就在琅琊部落住了下來。他每天都去看漁人們服藥後的反應,根據各人情況微調藥量:對那些畏寒明顯的,就多加一片生薑;對水腫嚴重的,就增加薏米的用量。
    第三天清晨,絡腮胡大漢興衝衝地找到軒轅,邁著大步,膝蓋竟不怎麽疼了。“先生!神了!昨晚下雨,我這腿居然沒犯病,今早還幫著收了一網魚呢!”他擼起褲腿,原本腫脹的膝蓋消了不少,膚色也亮堂了些。
    那腹瀉的少年也跟著老漁人來謝,小臉雖還有些黃,卻多了點血色,說這兩天拉肚子的次數少了。“今早還吃了兩個海菜餅呢!”老漁人笑得合不攏嘴,非要把剛打上來的鮮魚塞給軒轅。
    消息傳開,附近幾個部落的人都來找軒轅看診。有個婦人患了濕疹,四肢長滿水皰,癢得整夜睡不著。軒轅見她舌苔白膩,斷定是脾濕生熱,在原方基礎上加了少量苦參,既能燥濕,又能止癢。“這濕熱就像濕地裏的黴菌,得先除潮,再殺菌。”他解釋道,“脾土強了,濕氣沒了,黴菌自然長不起來。”
    還有個老漁民,常年咳嗽,痰多色白,總覺得胸口發悶。軒轅按五行分析,這是脾濕生痰,上犯於肺土生金,母病及子)。他在健脾祛濕的基礎上加了陳皮,理氣化痰。“肺就像個煙囪,被痰濕堵住了怎麽能痛快?先把脾這個源頭的濕止住,再把肺裏的痰化掉,才能好。”
    每日診病、配藥、講解,軒轅忙得腳不沾地,卻絲毫不覺疲憊。看著一個個病人症狀減輕,看著漁人們臉上重新綻放的笑容,他心中對五行醫理的信心愈發堅定。有一次,雷公在整理醫案時問:“先生,您說這五行是不是能解釋所有病?”
    軒轅正在給一株新采的海藻標注性味,聞言抬頭,望向窗外隨風搖擺的蘆葦:“天地無窮,醫道也無窮。五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就像漁民的漁網,能捕到魚,卻不能網盡海裏所有的魚。我們能做的,是不斷修補、完善這張網。”
    他想起三年前初到東方時,麵對漁人們的關節痛,隻知用砭石與草藥“對抗”濕氣,卻不知從根本上調理脾胃。那時的他,就像一個在海邊築堤的人,隻知加高堤壩,卻沒想過加固地基,難怪潮水一來就潰不成軍。
    “你看這蘆葦,”軒轅指著窗外,“長在濕地裏,根卻紮得深,所以不怕水淹。人也一樣,住在潮濕的地方,就得讓脾胃這個‘根’紮得穩,才能抵抗外邪。”他在海藻旁寫下“鹹寒,入肺、腎經,軟堅散結”,又補充道,“這海藻能治癭病甲狀腺腫大),按五行說,肺主氣,腎主水,海藻入肺腎,能消痰軟堅,也是這個理。”
    在琅琊部落停留了半月,軒轅不僅用五行療法治好了不少人的舊疾,更將五行與地域、生活習慣結合的道理講給了當地的醫者。部落的巫醫一開始還對這新學說半信半疑,見效果顯著,也跟著學了起來,還把自己珍藏的幾味海產藥材拿出來與軒轅交流。
    臨行前,絡腮胡大漢帶著漁人們送來一船的海產:曬幹的海帶、蛤蜊幹、墨魚骨……琳琅滿目。“先生,這些都是我們海邊的寶貝,您說能入藥,我們就給您備著。”大漢撓著頭,不好意思地笑,“以後我們知道了,吃飯得多吃點小米、山藥,把那什麽‘脾土’養結實了!”
    軒轅看著這些淳樸的漁人,心中暖意湧動。他收下禮物,回贈了更詳細的五行醫案抄本,上麵記錄著針對東方濕地常見病症的治法。“記住,治濕要健脾,健脾要溫陽,更要順天時——春天多曬曬背,夏天別貪涼,秋天吃點山藥,冬天喝點羊肉湯,這都是養脾土的法子。”
    船離岸時,漁人們站在灘塗上揮手,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海風依舊帶著鹹濕,軒轅卻覺得這氣息裏多了幾分生機。追風趴在船頭,望著漸漸遠去的海岸線,喉嚨裏發出低低的嗚咽。
    “先生,接下來我們去哪?”雷公問道。
    軒轅翻開醫囊裏的竹簡,上麵五行圖旁已添了不少批注,最顯眼的是“東方多濕,病在關節,責之脾土虛弱,治以健脾祛濕”。他指尖劃過字跡,目光望向南方:“去南疆。那裏濕熱更盛,或許能讓我們對五行的‘火’與‘土’有更深的認識。”
    船帆揚起,載著新的醫理與滿滿的信心,向著下一片需要醫者的土地駛去。海風掠過竹簡,發出沙沙的輕響,仿佛在訴說著醫道探索永無止境的故事。
    想知道軒轅在南疆又會有哪些新的發現?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曉。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