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第127集:整理四方經驗

字數:2957   加入書籤

A+A-


    第127集:整理四方經驗
    軒轅將行囊裏的麻布卷一一鋪開時,山澗的風正卷著鬆針掠過青石案。案上先擺開的是東夷巫祝贈的砭石圖譜,三塊磨製光滑的石片壓著泛黃的獸皮,上麵用赭石畫著不同形狀的礁石——尖如錐的是“瀉石”,用於刺破癰腫;圓如卵的是“按石”,專司按壓止血。他指尖撫過那道記錄潮汐呼吸的曲線,仿佛又聽見東夷孩童迎著晨霧的呼哧聲,那時他跟著吐納三日,竟治好了連日趕路的倦怠。
    “水之性,柔能克剛,卻也能滲諸竅。”他低聲自語,從行囊側袋摸出個陶罐,倒出幾粒南疆帶回的薏米。圓潤的白粒滾在石案上,像極了雨林裏清晨葉尖的露珠。他想起那位南疆醫者教他辨認薏米時的模樣:蹲在水澤邊撥開草叢,指著根部紫紅色的須說“此草吸濕地之濁,其籽卻能清人髒腑之濕”。當時他還笑問“何以濁中生清”,老者隻拍著他的肩道“天地本就如此,毒草旁必有解藥,濁水中自有清泉”。
    正想著,案角的皮囊忽然滾倒,裏麵的羊肝幹掉了出來。軒轅拾起來時,指尖觸到粗糙的紋理,仿佛又看見西域那位牧民大叔捧著剛煮好的羊肝笑:“我們牧人眼裏,牛羊不光是肉,更是藥。肝明目,肺補肺,這是老祖宗傳的理。”他當時還為馬糞止血的法子犯過嘀咕,直到親眼見那牧民將曬幹的馬糞研成粉,敷在被馬蹄踩破的傷口上,血竟真的瞬間凝住。“萬物無貴賤,能用便是好東西。”大叔的話此刻又在耳邊響起,他忍不住將羊肝幹放回皮囊時,特意按了按裏麵的正骨圖譜——那上麵畫著犛牛骨燒灰調酒的法子,旁邊還記著“骨碎需補骨,同氣相求”。
    一陣山風卷來涼意,軒轅攏了攏衣襟,目光落在北地醫者贈的脈診木人上。那木人是用鬆木刻的,手腕處特意標出了寸、關、尺三個凹槽,旁邊的獸皮上密密麻麻記著:“浮脈為表,沉脈為裏,數脈為熱,遲脈為寒”。他想起第一次學切脈時的窘迫:三指按在牧民腕上,隻覺脈搏跳得又快又亂,哪裏分得清什麽浮沉。北地醫者握著他的手調整位置,指尖傳來的力道輕重變化,竟真的能摸出不同的脈感。“脈是氣血的信使,它會告訴你病人藏在肚子裏的話。”老者的聲音仿佛還在耳畔,軒轅下意識地伸出三指,對著自己的手腕按下去,凝神體會那沉穩的搏動,忽然想起那位麵色青黑的獵人,當時他脈沉而緊,用了艾灸配合生薑湯,三日後再診,脈就浮起來了。
    石案漸漸擺滿了,軒轅索性盤腿坐在地上,將四方的記錄按地域歸成四堆。東夷的堆裏,除了砭石和呼吸法,還有海鹽熱敷治痹症的方子,旁邊畫著個簡單的小人,肩膀處用紅筆圈了圈。他記得那是個老漁民,肩臂僵得抬不起來,用海鹽炒熱裹在布裏敷了半月,竟能重新搖櫓了。“鹽得海水之鹹,性熱,能逼出骨頭縫裏的寒氣。”巫祝當時說的話,他一字不落地記著。
    南疆的那堆最厚,光草藥圖譜就占了大半。除了青蒿和解蛇毒的半邊蓮,還有治跌打損傷的青藤、健脾的山藥,甚至有一頁畫著色彩鮮豔的毒蘑菇,旁邊標著“此菌色豔者多毒,味辛麻,誤食者用綠豆湯解”。他想起那次跟著醫者入山,見他僅憑葉片形狀和根莖顏色就能斷定草藥性味,心裏佩服得緊。“草木有靈性,你對它用心,它就告訴你能治什麽病。”醫者摘青蒿時,指尖被鋸齒劃破,血珠滴在草葉上,竟引來幾隻蜜蜂,他說這是“草木引蜂,說明性偏涼,能清熱”。
    西域的記錄裏,動物藥占了多數。除了羊肝和馬糞,還有酥油潤燥的法子,旁邊畫著個牧民塗抹酥油的手,皸裂的紋路被滋潤得平服了。最讓他難忘的是烈酒調藥的方子,那位牧民將燒得滾燙的烈酒倒進藥粉裏,蒸騰的熱氣裹著藥香,連空氣都變得暖起來。“酒是糧食精,能帶著藥勁兒走遍全身。”他當時試喝了一口,辛辣感從喉嚨直衝到丹田,半晌才緩過來,卻也記住了那股子通透的暖意。
    北地的記錄最細致,除了脈診舌診,還有艾灸的穴位圖和耐寒導引術的步法。那套“熊經虎顧”的導引術,他每天都在練,此刻下意識地伸展雙臂,模仿熊的姿態沉肩墜肘,果然覺得腰背的酸脹緩解了不少。旁邊記著的“冬病夏治”四個字,是那位老醫者特意叮囑的:“冬天凍出來的病,得趁夏天天熱時治,那時毛孔開,藥勁兒能鑽得深。”他當時還不太懂,直到見老者用艾絨灸治一位老人類風濕,夏天灸過,冬天果然沒犯,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夕陽斜斜地照在石案上,將四方的記錄染成了金紅色。軒轅忽然發現,東夷的潮汐呼吸講究“順天時”,南疆的草藥強調“就地取材”,西域的動物藥看重“同氣相求”,北地的診法注重“觀外知內”——看似各有各的道理,卻都繞不開“人要跟著天地走”。他想起岐伯教他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忽然覺得這些零散的經驗,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珠子,而“陰陽”就是那根能把它們串起來的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起身走到山澗邊,掬起一捧水。水在掌心晃蕩,映著天上的雲,也映著他沉思的臉。東夷的水是鹹的,能軟堅散結;南疆的水是涼的,能清熱解暑;西域的水是冽的,能醒神開竅;北地的水是冰的,能涼血止血。同樣是水,性子卻不同,就像同樣是病,治法也得跟著變。“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他喃喃道,心裏忽然亮堂起來。
    回到石案前,他取過一塊新的獸皮,用炭筆在中間畫了個圓圈,裏麵寫上“陰陽”二字。然後在圓圈四周分四個方向,分別寫上“東、南、西、北”,再把各方的核心經驗一一填進去。填到一半,他忽然停住筆——東夷的砭石屬“陽”,能疏通;南疆的青蒿屬“陰”,能清熱;西域的烈酒屬“陽”,能溫通;北地的雪水屬“陰”,能寒涼。這不正是陰陽在不同地域的體現嗎?
    山風漸起,鬆濤陣陣。軒轅望著那張漸漸清晰的圖譜,忽然想起岐伯送別時說的話:“醫道如登山,每一步都算數,登得越高,看得越遠。”他現在好像就站在半山腰,腳下踩著四方的經驗,眼前隱約能看見山頂的輪廓。但他知道,這還不夠,這些經驗還需要更紮實的根基,還需要更透徹的道理來支撐。
    他小心地將四方的記錄收進行囊,最後看了一眼夕陽下的山景。遠處的崆峒山在暮色中若隱若現,像一位沉默的智者。他想起出發前聽聞的傳言,說那裏的廣成子能知天地性命之理。或許,答案就在那裏。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後續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