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集:崆峒初見
字數:3605 加入書籤
第3集:崆峒初見
晨露還凝在崆峒山的草葉上時,軒轅的草鞋已經磨穿了底。
他扶著一塊被風雨侵蝕得溝壑縱橫的岩石喘息,指腹摸到石麵上細密的紋路,像極了部落裏老人手背的褶皺。三天前在幽穀與隨從分別時,那樵夫模樣的老者說“廣成子在頂”,可這山仿佛沒有盡頭,每向上攀一段,風裏的氣息就更清冽一分,帶著鬆針與晨霧交織的涼意,倒讓連日奔波的疲憊消了大半。
行囊裏的幹糧隻剩最後一塊青稞餅,被山風抽得幹硬。軒轅掰下一小塊塞進嘴裏,慢慢咀嚼著,目光越過身前的崖壁望向遠處。雲層在山腰間翻滾,時而露出青黑色的峰巒,像巨獸伏在半空。他忽然想起臨行前岐伯說的話:“至人者,與天地共生,見之如見尋常山石,卻能在尋常裏見天地。”
指尖的刺痛讓他回過神來——方才攀援時被石縫裏的荊棘劃破了,血珠沁出來,在晨風裏很快凝成暗紅。他下意識地想從藥囊裏取止血的草藥,手摸到囊口又停住了。廣成子既以“心誠”為見客之禮,帶這些外物,終究是存了依仗之心。他將藥囊解下來,輕輕放在一塊平整的岩石上,拍了拍囊身,像是在與一位老友告別,而後空著雙手,繼續向上。
山路愈發陡峭,有些地方幾乎是垂直的石壁,隻能借著石縫裏生出的古鬆枝幹落腳。軒轅的手掌被樹皮磨得發燙,膝蓋在岩石上磕出了好幾塊青紫,但他腳步沒停。每一次呼吸都順著山勢調整,吸氣時如攀援的藤蔓般蓄力,呼氣時似山澗的流水般舒緩,這是在岐伯那裏學的吐納之法,此刻竟讓他在險途中生出一種奇異的安穩感。
不知過了多久,天光已過正午。當他終於攀上一道山脊時,忽然聽見風裏傳來若有若無的吟誦聲,既像老者的低語,又像山風穿過岩洞的回響。他循聲望去,隻見山脊盡頭的平地上,有一塊丈許見方的青石,石上坐著一位老者。
老者穿著粗麻布的短衣,須發皆白,卻像被山露洗過般瑩亮,垂落的發絲間還沾著幾片鬆針。他背對著軒轅,正望著遠處的雲海,坐姿隨意得像是在自家門檻上曬太陽,可軒轅望著他的背影,竟覺得與身後的山巒、身前的雲海融為了一體——不是人坐在山水間,而是山水都含在他的氣息裏。
軒轅屏住呼吸,放輕腳步走過去,在離青石三步遠的地方停下,緩緩跪下。膝蓋觸到的地麵帶著日曬後的餘溫,混著泥土與苔蘚的腥氣,踏實得讓人心安。他沒有說話,隻是保持著叩拜的姿勢,目光落在老者垂在石邊的手背上。那雙手骨節分明,指腹有厚厚的老繭,像是常年勞作的農夫,可指尖輕撚的動作,卻與雲卷雲舒的節奏分毫不差。
山風轉了向,將老者的吟誦聲送得更清晰些。那不是軒轅聽過的任何部落歌謠,更像是某種對天地的問詢,字句古奧,卻能讓人感受到其中流轉的韻律——有春日草木拔節的脆響,有夏日雷雨轟鳴的厚重,有秋日落葉飄零的輕愁,有冬日冰雪凝結的沉靜。
軒轅的額頭抵著地麵,忽然想起年少時跟著族裏的巫祝去祭祀山神,那時隻覺得敬畏,此刻卻在這吟誦聲裏,品出了一種平等的對話。原來人與天地,本就該是這樣的關係。
不知過了多久,吟誦聲停了。老者沒有回頭,聲音卻像山霧般漫過來,不高,卻清晰地落在軒轅耳中:“山下的人,跪了這許久,是腿不酸,還是心不急?”
軒轅的膝蓋早已麻木,聞言卻覺得一股暖意從心底升起,他恭恭敬敬地叩首,聲音因連日跋涉有些沙啞,卻異常堅定:“晚輩軒轅,自有熊部落而來。腿酸是肉身凡胎的本分,心不急是因知遇見前輩,需等天地應允。”
老者終於緩緩轉過身來。他的眼睛很亮,不是年輕人那種鋒芒外露的亮,而是像深潭裏的水,映著天光雲影,能照見人心裏的東西。他望著軒轅,忽然笑了,眼角的皺紋裏仿佛盛著千年的風霜:“天地從不應允誰,也從不拒絕誰。你來尋我,是為部落爭鬥的法子,還是為長生不老的藥?”
軒轅抬起頭,迎上老者的目光,坦誠道:“晚輩既不為爭鬥,也不為長生。部落裏常有族人患病,或因風寒,或因勞作,或因憂思,巫祝的咒語止不住疼痛,草木的藥性有時也救不了性命。晚輩想知道,人這肉身,究竟藏著什麽道理?為何順應天地時便安康,違逆天地時就病痛?”
他說著,想起去年冬天那個咳血的少年。那孩子不過十三歲,跟著狩獵隊進山時受了寒,回來後日夜咳嗽,咳出的血染紅了草席。軒轅試過岐伯教的草藥,也學著巫祝的樣子祈禱,可少年還是在一個雪夜裏沒了氣息。少年母親撕心裂肺的哭聲,此刻仿佛還在耳邊。
“我想知道,如何才能讓族人少受些病痛的苦。”軒轅的聲音低了些,帶著難以掩飾的沉重,“哪怕不能長生,能讓他們在活著的時候,少些煎熬,也是好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者聽著,指尖的動作停了。他俯身從石縫裏摘下一片翠綠的葉子,那葉子在他掌心輕輕舒展,竟像是有了生命。“你看這草葉,”他將葉子遞到軒轅麵前,“春生時,它順著陽光往上長,哪怕石縫狹窄,也能尋到空隙;秋枯時,它便蜷起身子,任風霜吹打也不掙紮。它從不想著如何對抗天地,隻想著如何與天地相融。”
軒轅盯著那片葉子,忽然想起自己帶的藥囊裏,也常收著這樣的草藥。以前隻知其性味,此刻卻看懂了它的生存之道。
“人也一樣。”老者收回手,將葉子放回石縫,“天地有常,日月有明,四時有序。人若順著這‘常’,呼吸如風雨,作息如日月,情緒如四時,何病之有?可世人偏要逆著來——冬月貪涼,夏日畏熱,該勞作時懶怠,該安歇時思慮,把自己活成了與天地較勁的石頭,不生病才怪。”
他站起身,走到軒轅麵前,伸出手。那手掌的溫度透過衣袖傳到軒轅額頭,不燙,卻像一股暖流,順著眉心往下淌,流過喉嚨時,連日的沙啞竟緩解了不少;流到胸口時,因趕路而急促的心跳漸漸平穩;流到膝蓋時,麻木的酸痛竟也輕了許多。
“你求的不是治病的法子,是知‘道’的智慧。”老者的聲音裏帶著笑意,“這崆峒山的風,吹了千年,看過無數來求道的人。有的為權,有的為利,有的為虛名,你是第一個為‘眾人病痛’而來的。”
他扶起軒轅,指著遠處的雲海:“你看那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從不會為自己的形狀煩惱;你看那山,高的自高,矮的自矮,從不會為自己的大小焦慮。人的心,若能像雲一樣自在,像山一樣安穩,病邪便無處可藏。”
軒轅站在老者身邊,望著雲海翻湧,忽然明白了來時迷霧中那句“心不妄動,霧自散也”的深意。原來治病的根本,不在草藥,不在咒語,而在這顆與天地相通的心。
“前輩願意教我嗎?”軒轅再次躬身,這一次,不是叩拜,而是求學的真誠。
老者望著他,目光裏映著山光雲影:“道在天地間,也在你心裏。我能教你的,隻是如何讓你自己看見它。”他轉身走回青石邊,重新坐下,又開始撚著指尖,仿佛剛才的對話從未發生。
風又起了,鬆濤陣陣,像是在應和著什麽。軒轅站在原地,望著老者的背影,忽然覺得肩上的重擔輕了許多,而心裏,卻有什麽東西正在像春日的草木般,悄悄萌發。
欲知廣成子將以何種方式教導軒轅,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