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後世傳承:從嵇紹到漣水嵇氏

字數:1467   加入書籤

A+A-


    第九章 後世傳承:從嵇紹到漣水嵇氏
    嵇康雖遭殺害,但他的血脈和精神卻通過後代得以延續。這些後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嵇康的風骨和才情。
    嵇康的兒子嵇紹,字延祖,在父親被殺時年僅十歲。嵇康臨刑前,並沒有將兒子托付給兄長嵇喜,而是交給了曾經絕交的山濤,他對兒子說:“巨源在,汝不孤矣。”這多少有點讓人意外,看來當初的絕交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這一托孤之舉,體現了嵇康對山濤人品和政治操守的信任,也反映了他對兒子未來的深思熟慮。山濤果然不負所托,在嵇康死後悉心照顧嵇紹,並在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後,舉薦嵇紹出仕。山濤對晉武帝說:“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人乎?”
    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既是對嵇紹才華的肯定,也是對嵇康與司馬氏恩怨的一種化解。嵇紹後來官至侍中,為官正直,頗有父風。在晉皇室內部的“八王之亂”中,嵇紹為保護晉惠帝而死,《晉書》記載:“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扞衛,兵交禦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禦服,天子深哀歎之。”以“何不食肉糜”流傳於世的傻皇帝司馬衷也有不傻甚至可愛的地方,後來甚至說染有嵇侍中的血的衣服不要洗了。
    嵇紹的死,與父親嵇康一樣壯烈,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嵇康是因不合作而被殺,嵇紹卻是為保護君主而犧牲。父子兩代,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了士人的氣節與忠誠,這不能不說是曆史的吊詭之一。時代的變化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選擇。
    除了嵇紹這一支外,嵇康的後裔後來還有遷徙至江蘇漣水舊稱安東)的,形成了漣水嵇氏家族。
    漣水嵇氏的始遷祖為四十三世祖嵇大成,他是北海人,南宋進士,曆任監察禦史、鎮南節度使、龍虎上將軍等職。退任時路過漣水,因“愛其土俗”,畏北方戰亂頻仍,遂定居漣東。
    嵇大成之孫嵇安,字寬濟,自幼“喜弓矢,長武勇,精騎射”。金末大亂時,嵇安“集義旅、樹堡柵,以護鄉井”,被南宋淮東製置使奉詔授以承節郎、沿海巡檢使職。他還“增建築堤堰六十四處,興修水利,勸民農耕,賑濟流民”,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實事。
    漣水嵇氏家族自宋以來,代有才人出。族中如嵇宗孟等人都是載入各類誌書和史籍的傑。
    嵇宗孟,字子震,號淑子,18歲中秀才,22歲成為選貢生。入清後,他參與創立“望社”,與眾多名士交流詩文。後出任浙江溫州司理,在任期間“伸理冤案,力設鹽場,振興學宮”,深受百姓愛戴。
    嵇康的後裔,無論是在動蕩的魏晉時期,還是在後來的宋元明清,都保持著先祖的才情與風骨,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頗有特色的文化世家。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