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2章 寒窗礪劍1530-1549)

字數:3026   加入書籤

A+A-


    嘉靖九年的瓊州府學,海瑞的齋舍永遠飄散著與別處不同的氣息。當同窗們在熏爐中焚燒沉香時,他卻在案頭供養著從五指山采來的苦丁茶枝——這種瓊崖特有的植物,總是在最貧瘠的岩縫中挺立最青翠的葉片。
    壁題四字:府學裏的異數。
    齋舍北牆的“自強不息”四個顏體大字,是海瑞用儋州火山岩磨墨所書。每當日影移過字跡,他便起身臨摹一遍,二十年如一日。教諭某日偶然發現,這個沉默寡言的學生竟將《大學衍義補》與《大明律》並行攤開,在頁邊用朱砂批注著“禮法相濟”的見解。
    更令學官們詫異的是海瑞的休沐日程。每逢朔望,當其他生員相約登臨瓊台書院賞玩時,他卻獨自帶著桑皮紙冊出現在府衙申明亭。那裏張貼的賦役黃冊、刑名告示,都成了他研究時政的鮮活教材。某次抄錄新任廣東巡按的《禁饋送檄》,他竟在旁白處列出瓊州府曆年冰敬、炭敬的估算數額,末尾批注:“去弊當如剜癰,縱痛亦不可緩。”
    這種特立獨行很快引來非議。有同窗譏諷:“海汝賢欲作包龍圖乎?”他平靜展示剛整理的《瓊州訟獄錄》:“學生不過想弄明白,為何瓊山百姓寧找峒老斷案,不願經官。”
    經義新解:從程朱理學到律法實踐。
    嘉靖十二年的季考,海瑞在《論三代井田》破題中寫道:“井田之要,在均不平;均不平之要,在法必行。”主講《詩經》的訓導大怒,欲施杖責,他卻昂首反問:“若按《大明律·戶律》,強占民田者當杖一百、徒三年,今瓊州衛所侵田千頃,可曾見半人受刑?”
    這場風波後,他更加係統地將經典與律法對照研讀。在《孟子·梁惠王上》的“仁政”章句旁,他密密麻麻貼滿簽條,記錄著正德以來十三起清丈田畝的案例。某夜與同窗辯論“民貴君輕”,他突然搬出厚厚三冊筆記:“請看洪武八年太祖敕令——凡官吏橫征暴斂,許百姓綁赴京師告禦狀,此非孟子真義乎?”
    最見功力的是他對《史記·酷吏列傳》的批注。在張湯傳末,他寫下振聾發聵的按語:“酷吏之酷,在媚上欺下;清官之清,在法不阿貴。今之能吏,多效張湯舞文;而真清官,當學暴勝之持斧。”——後者正是《漢書》中那個敢斬二千石刺史的直臣。
    黎峒智慧:鄉試策論的石破天驚。
    嘉靖十九年秋闈,廣州貢院的榕樹上蟬鳴如雷。當海瑞展開《屯政安邊策》的考題時,嘴角泛起一絲成竹在胸的微笑。他想起三月前在黎母山看到的場景:漢人屯軍與黎峒百姓共用一條水渠,峒主用刻木記載用水時辰,竟比衛所的軍帖更精確。
    “屯政之弊,在視土著為化外;安邊之要,在融漢黎為一體。”開篇首句就讓閱卷官拍案稱奇。更令人震驚的是,他竟將《瓊州黎俗考》中的“合畝製”與衛所屯田對比:“黎人共耕共享,無催科之擾;軍戶畏餉如虎,有逃籍之虞。何不令衛所習黎人互助之法?”
    當其他考生還在堆砌“井田”“均輸”等陳詞時,他已提出具體方案:“宜擇通曉漢黎言語者為吏,立‘峒學’傳中原禮儀,設‘互市’平鹽鐵交易。三年後考核,漢官曉黎情者擢升,峒主知漢字者授職...”
    這份浸透著瓊崖泥土氣息的答卷,在閱卷房引起激烈爭論。副主考指其“違製”欲黜落,監臨禦史卻力排眾議:“此子深得聖人‘因其教不異其俗’之旨,當為解元!”最終折中取為舉人,排名雖不靠前,卻開創了廣東鄉試以黎學入策論的先例。
    京華迷霧:兩次會試的頓悟。
    嘉靖二十年春,海瑞首次渡海北上。在京郊潞河驛,他見運糧軍戶衣不蔽體,連夜寫下《漕卒困苦疏》。會試場上,麵對《王道之始》的經義題,他竟拋開朱注,直抒“王道始於恤漕卒、減徭役”。
    放榜那日,他正在通州碼頭記錄漕船規製。聞知落第毫不沮喪,反與老漕工核算:“若將潛糧折銀,可省運耗三成,此銀足補軍戶欠餉。”
    三年後的第二次會試,他親曆了更觸目驚心的場景:各地舉子爭相拜謁權門,江西某生竟將祖傳田契夾在詩稿中呈送嚴嵩管家。在國子監門前,他目睹監生們為求“關節”,將《永樂大典》殘卷作敲門磚。
    最讓他心寒的是考場見聞。某房官公然宣稱:“策論須合時宜,勿談礦稅、兵屯等忌語。”他當即在號舍壁上題詩:“文場竟成名利場,聖學何時到閭閻?”那場考試他的《安南策》被批“遷闊”,殊不知文中“宜恢複馬援銅柱,以彰華夏正朔”的建言,數十年後仍是南疆治策的圭臬。
    母訓如鍾:舉人出仕的決斷。
    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南歸時,在梅嶺古道駐足三日。他仔細比對《廣東通誌》與親眼所見的稅關實況,在筆記中寫下:“韶關榷稅歲入三萬,而商民暗損三十萬,此所謂拔鵝毛而鵝驚叫。”
    回到培蘭堂,他將京城見聞悉數稟告母親。謝氏正在紡織黃道婆傳入的吉貝布,聞言停下梭子:“嚴分宜嚴嵩)能蔽塞聖聽,卻堵不住天下悠悠眾口。我兒既知科舉不過如此,何不學東漢仇香,以孝廉出仕?”
    這番話如晨鍾暮鼓。當夜海瑞重讀《漢書·循吏傳》,在文翁治蜀的事跡旁批注:“教化不在虛文,在使鰥寡孤獨各得其所。”翌日便向瓊州府遞呈《乞選教職稟》,其中寫道:“功名如登山,未必絕頂方見風光;臣願從卑官做起,以實務踐聖賢之道。”
    消息傳出,同年舉人紛紛勸止:“以賢弟之才,三年後必登甲榜!”他指著院中苦楝樹答:“此木十年不成材,卻可做犁轅助耕。瑞願效此木,早歲為民所用。”
    當任命福建南平縣教諭的文書抵達時,他特意去申明亭抄錄最新頒布的《憲綱事類》。離瓊那日,無數百姓在海峽邊相送,他們不會知道,這個放棄進士前程的舉人,即將用最卑微的教職,開啟大明吏治史上最耀眼的傳奇。
    椰風拂過培蘭堂的窗欞,謝氏望著兒子漸遠的背影,將新織的吉貝布仔細折疊。布匹上“自強不息”的暗紋,在瓊崖的烈日下熠熠生輝,仿佛在預告一場即將席卷華夏大地的廉政風暴。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